55例肠系膜血管病变患者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表现分析

2018-06-12 06:12梁腾飞李保卫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肠系膜夹层主动脉

梁腾飞,李保卫

肠系膜血管病变多为外科急腹症,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1]。目前,诊断肠系膜血管病变主要依赖血管成像技术,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2],是诊断肠系膜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DSA属于有创操作,且耗时较长、价格昂贵、对血管壁显示效果欠佳[3]。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发展,采用最大密度重组(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容积再现(VR)等技术进行图像重组可更清晰地显示血管情况。本研究旨在分析55例肠系膜血管病变患者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表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2017年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肠系膜血管病变患者55例,均经手术、DSA及病理学检查确诊,均有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资料。所有患者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14~86岁,平均年龄(58.4±20.5)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行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采集模式(0.625×64)mm,层厚5 mm,薄层重建;先行全腹部CT平扫,再行全腹部CT增强扫描,之后采用碘海醇(350 mg I/ml)80 ml经高压注射器以4 ml/s速度注入,延迟20 s开始行动脉期扫描,50~60 s开始行静脉期扫描。扫描完成后在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采用VR、MIP及MPR技术进行肠系膜血管三维重建。由3名高年资医师共同分析、讨论后给出最终诊断结果。

2 结果

2.1 肠系膜血管病变类型 55例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缺血30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状8例(包括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2例和胡桃夹综合征6例),肠系膜上动脉结构异常5例(包括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3例和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于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假腔2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12例。

2.2 CT血管造影表现

2.2.1 肠系膜上动脉缺血 30例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CT血管造影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钙化、狭窄、血栓形成。其中18例患者合并肠壁增厚、水肿,CT增强扫描示肠壁环形强化;12例患者合并肿瘤、淋巴转移及胰腺炎,CT血管造影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受压、管壁可见低密度血栓形成、管腔狭窄。1例典型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主动脉CT血管造影结果见图1。

2.2.2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状 2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CT血管造影表现为十二指肠第一、二部扩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小;3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CT血管造影表现为左肾静脉受压及远端左肾静脉扩张。1例典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状患者上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见图2。

2.2.3 肠系膜上动脉结构异常 5例患者CT血管造影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结构异常,包括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3例和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于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假腔2例。1例典型肠系膜上动脉结构异常患者肠系膜上动脉CT血管造影结果见图3。

3 讨论

图1 1例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结果Figure 1 Abdominal aorta CT angiography examination results of a patient with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ischemia注:患者,男,65岁,主因腹部不适入院,行上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技术。A为矢状位,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明显减小,约为12.7°;B为轴位,示左肾静脉明显受压,且两端呈扩张影(黑箭头指向处)图2 1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状患者上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Figure 2 Upper abdomen CT scan and enhanced scan results of a patient with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compression symptom

图3 1例肠系膜上动脉结构异常患者肠系膜上动脉CT血管造影结果Figure 3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CT angiography examination results of a patient with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tructural abnormality

肠系膜血管病变主要包括肠系膜上动脉缺血、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胡桃夹综合征、肠系膜上动静脉栓塞、肠系膜动脉夹层及肠系膜上动脉假性动脉瘤等,多为外科急腹症。近年来,肠系膜血管病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而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

图4 1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患者上腹部CT增强扫描结果Figure 4 Upper abdomen enhanced CT scan results of a patient with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embolism注:患者,男,30岁,主因不明原因上腹部剧烈疼痛入院,行肠系膜上静脉CT血管造影及多平面重组技术。A为门静脉期轴位、B为门静脉期冠状位,示肠系膜上静脉远端分支内广泛充盈缺损影,且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呈增高影(白箭头指向处)图5 1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患者肠系膜上静脉CT血管造影结果Figure 5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CT angiography examination results of a patient with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embolism

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肠系膜血管及其周围结构,故可作为肠系膜血管病变的主要诊断依据,帮助临床医师快速做出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4-5]。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发展,多层螺旋CT以简单、省时、直观等优势而逐渐被临床医生认可。本研究旨在分析55例肠系膜血管病变患者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表现。

肠系膜上动脉缺血主要由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所致,采用MPR技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管腔显影中断、不同程度充盈缺损及远端管腔狭窄或闭塞[6]。本组患者中18例患者合并肠壁增厚、水肿,CT增强扫描显示肠壁环形强化;12例患者合并肿瘤、淋巴转移及胰腺炎,CT血管造影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受压、管壁可见低密度血栓形成、管腔狭窄。肿瘤异常生长常压迫肠系膜上动脉,导致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累及肠壁而使其缺血甚至坏死。肠壁缺血早期表现为肠壁增厚、水肿,晚期则会发生坏死,导致机体严重损伤。因此,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为早期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提供诊断依据,为挽救患者生命争取时间。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状主要包括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和胡桃夹综合征。当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段造成十二指肠血液淤滞时称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主要发病机制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变小,屈氏韧带变短和十二指肠水平段位置过高,CT血管造影表现为十二指肠第一、二部扩张。当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过小时导致左肾静脉受压,称为胡桃夹综合征[7]。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MPR技术可清楚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左肾动脉等结构的关系,便于明确诊断。

肠系膜血管结构异常包括静脉畸形、假性动脉瘤、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及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于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假腔等[8]。既往研究结果显示,CT血管造影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95.9%[5]。本组3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和2例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于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假腔患者,采用MIP、MPR、VR等技术可多角度、多层面观察血管结构,进而确定夹层动脉瘤真腔、假腔及夹层开口位置;本组12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患者,采用MPR技术显示肠系膜上静脉内多发充盈缺损。

综上所述,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肠系膜血管病变,可作为诊断肠系膜血管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于急性腹痛且药物治疗无效患者,临床医师应考虑肠系膜血管病变,及时行64排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猜你喜欢
肠系膜夹层主动脉
胸主动脉阻断联合主动脉旁路循环技术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浅谈夹层改造常用设计方法
压缩载荷下钢质Ⅰ型夹层梁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自发性冠状动脉螺旋夹层1例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术后应用血管闭合器的护理观察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