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鸿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明晰当前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其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成效。但是就当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尽管多数教师能够贯穿新课标教育改革理念,但是仍然有很多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忽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成效偏低。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探究活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明晰当前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其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成效。但是就当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尽管多数教师能够贯穿新课标教育改革理念,但是仍然有很多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忽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成效偏低。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恰当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愿意积极思考,交流相关的学习主题内容。可以借助有趣味的背景、有挑战性的问题、与思维惯性相悖的奇异结果方式等。例如:我们班级有52名同学,那么有生日相同(指出生的月、日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一个人在得知某个小秘密后,都会在1分钟内告知2个不知道此秘密的朋友,那么经过多少时间,这个小秘密就会传遍一个100万人口的城市?不过,引例要恰当,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水平相当,而且要与所学的数学知识密切相关。
二、探究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
在呈现新知识时,设计探究活动,提供“知识产生—知识形成—揭示联系”的过程,反映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加深理解数学实质,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例如,负数概念的引入:天气预报我市去年元旦的气温为-10℃~3℃,你知道“-10”表示什么意思吗?上海的气温为-1℃~9℃,“-1”表示什么意思吗?哪个城市更冷呢?地图册上:吐鲁番盆地海拔-155m,“-155”表示什么意思?同学新买的饭盒上标注:-20℃~120℃,“-20”表示什么意思?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数吗?学生1:我家的冰箱上显示-5℃,它表示冷冻室的温度比0℃低5℃。学生2:我们教室墙上的积分表:我昨天迟到扣了0.2分,班长给我记了-0.2……由大量的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以往学的数不够用了,负数就在我们周围,它确实存在,有着实在的意义。设计的用意在于,帮助学生感受数的作用,了解数的含义(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以利于以后提高运用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的探究设计,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设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应用与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仅仅模仿与记忆是不行的。应当设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展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模式。比如:这里有一根长2.2米的铁丝,王老师准备用它做一个长方形的窗框。(1)能不能围成一个面积是3㎡的窗框?你打算怎样解决?(2)王老师想使窗户的采光更好些,能不能围成面积是3.2㎡的窗框呢?請你帮他解决一下。学生已有(1)的解题经验,很快得列出方程,但是发现此时方程无解,说明不能围成。(3)这时王老师会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学生马上会提出:窗户的最大采光面积是多少?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发现还需设一个未知数,进而由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讨论得出面积的最大值,这里已经探索出了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为以后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由易到难,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地探索、思考、质疑、交流、合作,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四、设计利于学生动手操作,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基本的作图技能,借助图形有利于他们描述和分析问题,增加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可以设计有效的问题串,引导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地归纳总结,并进行推理反思等。例如:请你画一个圆,圆心为O点,任意画一条直径AB,你能画一个直径AB所对的圆周角∠ACB吗?可以画出多少个?先观察,它是特殊的角吗?验证一下;大家的结论都相同,能说明理由吗?你能对刚才的发现用一句话来概括吗?你还能提出一个怎样的猜想?你打算如何解决?把教材上的内容设计成有效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归纳、总结等学习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以“接受、模仿、记忆、练习”等被动方式为主,而应当以观察实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猜想验证、反思质疑等主动方式为主。
五、探究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
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素材,不仅能引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作用,还将学生生活经验、学习背景与学习主题相连接,促进学生加深理解相关知识的作用,具有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等能力的作用。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从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学习准备出发,设计合适的活动环节,引出一元二次方程模型和求解思路:一是我们班在明年六月份将初中毕业了,大家将要互相赠送照片留作纪念,现有52名同学,你要准备多少张照片?那么全班一共要送多少张照片?若一个班有x名学生呢?二是下周将有全区中学生排球赛在我校举行,比赛采用循环赛的方式,共有10场比赛,问有几个排球队参赛?提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尝试类比、归纳、猜测、修正等活动,在交流和比较的过程中,获得对一般性方法的认识,并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依据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敬超.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J].数学大世界,2012,(8).
[2]陈秀燕,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活动的设计[J].学周刊,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