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凤琴
课堂生成如一幅精美的图画上再染鲜靓的色彩,如漂亮的织锦上再添美丽的花朵。然而,教学中,没有充分的课前预设,便没有精彩的课堂生成。
一、准确把握课程理念
对新课程理念的准确把握是教学预设的核心。新课程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要求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课堂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很多老师上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最初,对文本解读过多停留在文章内容的把握和主题的理解,即只关注了文中的故事和“爱情”话题,往往课上陷入了僵局,学生羞于交流,老师成了课堂“主角”,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成了十足的说教式政治课。其实这是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只关注了人文性,没从语文的角度解读文章,理解内涵,体会情感。缺少了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学习中是无本之木,没有了人文性,仅语文的工具性也无法让语文学习走进人心。
语文老师时刻不要忘记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有老师上《给女儿的信》确立“读”为课堂教学主线:初读,复述故事;再读,找词句理解内涵;细读,发现语言的生动精彩;品读,感悟文章的情感主题;悟读,结合生活深化理解。课上围绕“语文”的听说读写组织课堂学习,学生表现犹为积极,课堂“语文味”十足。
二、真实了解当前学情
了解学生的学情是进行科学预设的前提,真实的学情就能够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即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以学定教,课堂上就会有意外的“生成”。
《心声》这篇小说与学生的生活很接近,现实中类似小说主人公李京京的学生有很多,留守孩子、单亲家庭等。上这一课用几个核心问题带动全篇的学习,即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李京京是个怎样的孩子?小说以“心声”为标题有何深意?课堂上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理解文中主人公的个性特点,学生因感同身受,交流很精彩:纯朴、天真、直率、善良,自信、倔强、执著、自强、勇气、坚定,可怜、不幸、忧郁、懂事……。李京京这孩子身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学生因有相似的生活体验,回答贴心也动情。“心声”内涵理解环节,学生的多维理解更让人惊奇不已: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渴望在恰当的时候释放自己的情感和心里、渴望生活中能够多和别人交流、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赏……这些精彩生成,课堂怎忍心对他们说“不”呢?
当然,学生的学情包括已他们有的知识和技能、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心理需求等。公思《心声》一课之所以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生成,更多的原因就是抓住了学生的学习现状、生活体验、特殊时期的处境和心理等,其实不须我们过多地给他们讲解,课堂上只要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自己感悟,自主交流,便会有思想火花的迸发,有情感的共鸣,课堂的生成也就主言而喻了。
三、深入解读教学内容
深入解读教学内容,是课前预设的基础,才能很好的确定的重难点,科学的预设教学过程和问题,也才能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围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那树》是台湾作家王鼎钧的经典散文,初这篇文章值得我们引导学生挖掘的内容非常丰富。教学中围绕“那树”形象美、精神美、情感美和文章的语言美组织课堂的“四美”教学。设计了“那是一棵______的树”说话句式。你从文中的哪些描写中读到了这棵树的形象?作者仅仅是在歌颂赞美树吗?你读出了作者哪些情感,分别是从哪些精彩句和关键词读出来的? 不同的问题指向不同的文本内容和课堂探究重点,课堂学习中学生抓得住也放得开。
课前对教学内容深入解读,做到自己胸中有丘壑,无论学生学到哪里,想到哪里,跑到哪里,教师都能很恰到好处的给予评价引导,以此来深化学生的生成资源,强化对教学内容本身的理解和感悟。
四、科学利用课程资源
充分占有资源对课堂的精彩生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参与者,学习者,引导者,适时的给予补充,恰当的呈现相关资源能够激发思维,调动情感,深化对文本理解,能够让疑惑的问题豁然开朗。
《沁园春雪》课上,分别利用音频资源诗文朗读整体感知内容;呈现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理解描绘画面;交流写作背景领会词人情感和思想;播放MAV、欣赏书法作品,品析语言特色感受豪放风格。每一教学环节都有恰当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有效激起了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交流积极,在教师的适时引导和点拨下,精彩的生成层出不穷!
资源不可忽视,它有利于打开学生的视野,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调动他们不曾动有的情感,这样就能够形成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欲望,在这样一种状态下,课堂的生成就自然形成,也就成了我们所追求的行云流水的教学风格,水到渠成的教学特色,入木三分的教学效果。在预设课堂时,尽可能的將现有资源科学而有效的利用,课堂定会有我们预想不到的生成。
总之,课前的充分准备和预设,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精彩生成的一支长篙,撑好它,能让我们 “误入”藕花深处,便能真正体验课堂生成带来的精彩与回味无穷,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样的课堂上对会得到真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