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煜杰 吴小易
摘要 从多媒体动画、教学案例、互动式教学和学科前沿几方面探讨了如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鱼类生理学课程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较难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鱼类生理学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补充和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重视其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内容的创新,切实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鱼类生理学;课堂教学;科研案例;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5-0229-02
鱼类生理学是研究水生动物生理机能和活动规律的学科,是本科水产养殖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让学生了解鱼类组织结构特征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生理学原理和研究方法解释鱼类生命活动现象,从而更好地为学习水产养殖专业其他课程奠定基础[1]。生理学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机制多样等都使得学生望而生畏。其次,鱼类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为繁多、生物多样性最为复杂的类群,其身体各个器官特点和生理功能都随着生态环境呈现出适应性变化,这也导致鱼类生理学课程内容更加繁多,学生理解和掌握也存在一定困难。且随着高校教学改革和培养目标的不断变化,如何在讲授过程中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是任课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因此,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对鱼类生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探讨。
1 利用多媒体动画视频辅助学生理解、记忆抽象知识点
鱼类生理学课程包括众多鱼类生命代谢进程的复杂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些微观领域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机理知识,笔者通过搜集有关鱼类生理机能方面的视频和动画,使授课内容直观清晰,克服了抽象教学的难题。例如在讲解第二章摄食和消化生理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某些鱼类特殊的摄食行为,搜集了鮟鱇、鳗鲡、海马和吸盘鱼的摄食视频和动画,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且学生看起来也是津津有味,极大地提高了其学习兴趣及对本课程的热爱程度。又如在讲解第三章鱼类呼吸生理时,其重点和难点就是对于鱼类呼吸器官结构和呼吸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生活在水体中的鱼类而言,鳃是其呼吸的主要器官,次级鳃瓣是其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水流从口腔进入后经过鳃流出,水流方向正好与鳃中血流方向相反,因此形成了特殊的逆流交换系统。逆流交换系统是自然界某些动物体内(如鸟类,鱼类)存在的特殊的生理机制,能够有效提高动物体气体交换效率。然而,仅仅通过字面讲解学生较难理解逆流交换的具体方式。因此,利用动画短片为学生展示了鱼体鳃中这种生理机制,学生观看之后即理解了逆流交换系统的形式,并领悟到其存在的特殊生理学意义。与文字讲解相比,动画资料形式活泼、生动形象、内容丰富,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激发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当然,在课堂中也要避免视频的滥用,通过播放较长时间的视频,减少讲解的内容,从而影响教学进度[2]。
2 科研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传统的鱼类生理学教学以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的方式生硬地将书本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不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无法深刻认识学习知识的趣味性和重要性,更无法学会用生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授课时过度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也导致忽视了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将科研案例融入教学实践,实现科研成果与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是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3]。
案例选择不仅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营造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而且要注重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素养,最终促进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4]。例如在讲解第六章排泄和渗透压调节时,如果只是按照书本上所罗列知识点逐一介绍肾和鳃的组织结构、尿液的行程过程、离子转运机理和排泄作用就显得过于枯燥,学生很难集中精力学习相关章节内容。而如果在讲解之前首先提出科研问题:为什么大多数鱼类只能在海水或者淡水中生活,水体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就会面临死亡的危险,而某些鱼类却能从容应对水体环境的变化?在水体环境变化后鱼体内发生了怎样生理生化变化,并且需要做出怎么样的调节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有哪些途径可以提高鱼虾等水生动物抵抗盐度胁迫的能力?然后根据提出问题介绍鱼类如何通过饮水、尿液和离子排泄完成渗透压的调节,并逐步引入肾脏和鳃在渗透压调节中的作用,再结合实例讲解研究水生动物盐度应激调节的意义。如此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 互动式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均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并且在多媒体课件普遍应用的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更难以集中精力,填鸭灌输式教学特点更加明显,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就成为了目前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议题[5]。而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并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而其他同学在听取汇报的时候也会不断的思考,并且与自己整理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并主动提出相关问题,引起大家广泛讨论。因此通过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加强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环节,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后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4 追踪学科前沿,拓宽学生知识面
鱼类生理学是动物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日新月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领域内的最新研究动态,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视野。例如在讲解鱼类感觉器官及其生理功能时,书本上仅仅介绍了嗅觉器官作为化学感受器官在大麻哈鱼洄游过程定向的重要作用。而Winklhofer研究团队首次在虹鳟嗅上皮细胞中分离到了磁场细胞,表明鱼类不仅有能力觉察基本方向,而且其对磁场强度的感知能力能给它们提供更为精确的经纬度信息[6]。且研究表明,在鲑鱼产卵迁徙的最后阶段主要通过化学信号来确定其家乡河流的位置,而在海洋中主要依靠留下的磁场印记进行洄游的定位[7]。因此,通过介绍新的科研发现,能够让学生对鱼类洄游这种特殊的生物学现象有了更多的认识。
其次,动物生理学是与生命科学和医学紧密相连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将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前沿研究动态或者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重大发现为切入点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也有利于开阔学生们的视野,丰富其知识体系,让学生发现科学的乐趣。
5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生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的发展和理论的建立都借助于大量的动物实验,并以实验结果为支撑[8]。通过鱼类生理学教学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理论知识,加深对生理学现象和规律的认知,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目前本校鱼类生理实验课程学时数相对较少(10个课时),在有限的学时数下仅能安排3个小的实验,并且都是简单的验证性经典实验,使得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且现阶段授课学生人数均在约70人次,而现有实验仪器和设备数量十分有限,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而是以教师操作讲解学生观摩为主,因此,作为鱼类生理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也是鱼类生理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在今后的专业培养方案编改中,应适当增加实验教学课时,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其次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增加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另外,针对人数过多的情况应分小组、分阶段灵活开展教学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做好考察工作,切实做到人人参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浩然.鱼类生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2] 何磊.多媒体视频资料在营养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6):191-192.
[3] 李敬双,于洋,吴汉东,等.案例教学法在应用型院校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动物生理学为例[J].繼续教育,2017,31(10):31-33.
[4] 林建平,潘绵臻.基于案例研究的科研教学融合:机制、经验及措施[C]//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
[5] 李雪雁.多元互动式教学方式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4,42(20):222-223.
[6] EDER S H K,CADIOU H,MUHAMAD A,et al.Mag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isolated candidate vertebrate magneto receptor cell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2,109(30):12022-12027.
[7] PUTMAN N F,LOHMANN K J,PUTMAN E M,et al.Evidence for geomagnetic imprinting as a homing mechanism in Pacific salmon[J].Current biology,2013,23(4):312-316.
[8] 唐国盘,黄安群,黄炎坤.创造性思维与鱼类生理学实验教学[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