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璟
绘画论之以气韵、技法,乃至于师承者,比比皆是,其中千差万别,良莠不齐,所言所论大多不免于老生常谈。尤其甚者,是那些以文人墨客自诩,真实境界实则不足以了悟人生百千变幻的学者,动辄以貌取人,以势论画,或日大师,或日巨匠,实则皆非艺术品评之正道,久不悔悟,必然悔之晚矣。
明季以来,此种风气愈演愈烈,诸多脱离实践的学者,如王世贞辈,拘泥于个人见识,顺应市场需求,意图将绘画艺术空泛化,使之成为一种风评利器。比如其言唐寅之画小弱,实则源自于他对唐寅本人的偏见和傲慢,但究其指点江山之根本,亦不过在于利耳。很遗憾,明末文人的空谈最终影响了画家心性,乃至于清初诸多遗民画家之后,世人逐渐拘泥程式,言气韵、言技法、言布置、言色彩、言平易、言奇绝,大多是皇帝的新衣,醉翁之意而已。真正能对绘画相待以诚者,寥若晨星。作画者如是,赏画者亦如是。进而言之,这是中国文化风气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个人若想以一己之力矫正方向,或可谓之真英雄,亦可称之为螳臂当车的理想主义者。
然而,以有为法看,个人的力量固然微不足道,却能成就燎原之势;以无为法看,个人力量亦是世界的力量,能否行之有效,全在个人之心态是否能与绘画精神坦诚相待。《中庸》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又说“自诚则明”“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至诚若神”。所以,画家对绘画待之以诚,是画家能否成功的关键,而著名画家蓝凡武先生,是我遇见的画家中,对绘画颇能待之以诚的人。
蓝凡武生于红水河畔,家境清寒,后又以清闲身份生活于桂林,前后奔波之际,将绘画作为一种可以解脱精神困境的工具,如切如磋,持之以恒,最终成为知名的艺术家。或许因为他热心于事务,执着的艺术追求,以至于所谓的清流艺术家多不认同,他们认为参与俗事即是对绘画艺术的亵渎,艺术是清高脱俗的。但是,贫贱非清,富贵非浊,人生在世,有家庭责任要承担,有文化理想要实现,总是不能空中楼阁,以至于根基未稳。夫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贫穷不是艺术的土壤,富足也非邪恶的追求。是以,大道之行,允公允能,在个人而言,实则是保持心性的真诚自如,至于富贵贫贱,皆因缘际会,不必介怀。蓝凡武踏踏实实地画画,遇见明师即诚心实意地学习,遇见良友即真心实意地交往,遇见机会则实心实意地把握,心中有所坚持,不自欺,绝不会自诩为艺术大师,不用再学而习之,毕竟任何人的艺术成就总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认清自己的不足便无法完善自己;不苟且,绝不会罔顾事实顾左右而言他,对艺术界的丑恶现象往往直言不讳,一直保持着一个艺术家对艺术本体的真诚信仰。或许这才是他绘画所以能取得成功的关键。一如明代画家仇英,出身工匠,但认真学习,认真画画,于画道之途,可谓大家。至于他人妄议,日其画工整,有文人气者,皆不免于一种文人至上的态度,实则这种态度既无聊也虚伪,不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文化态度。再如唐寅,颇有才子佳名,放荡不羁,尝日:“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可是他的绘画作品却用笔结实,结构严谨,寓意非凡,合乎画道。所以,对于画家,我们往往不需要看其声名地位,甚至语言做派,只要关注他的作品是否表达出他对艺术的真诚信仰,对人生的真诚热爱即可。用现在的话语来说,艺术家要有自己的职业操守,遵守艺术的自由规律,否则,即脱离了艺术而言艺术,实则是为达到自己的目的打着艺术的旗号了。
只有真诚的人生态度才可使藝术家完美地表现情绪,其艺术作品才能成为我们完善自我的桥梁。蓝凡武先是学习人物花鸟画,然而这并不足以使其畅怀,所以他又开始学山水画,以对红水河的眷恋为情怀,以水墨交融来抒写他对自然、对人生乃至对艺术之道的体悟。很幸运,虽然生活的不平坦,使他有些偏激,却不偏执;有些愤懑,却不激烈。他非常有节制,喜欢道教清净本义,觉得饮酒有害事体,就断然戒酒。他有幸认识了著名画家陈玉圃,就坚决地师事之。老师对他说,画中国画首先要解决用笔的问题。行笔要慢,坚持“写”画,杜绝描画,他坚持实践之。因为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若将本身的心性置诸于艺术本体,则两者之间就是一个先进后进的问题,这种师生关系就不仅仅是一种利益从属,而是真正的问道从学。
蓝凡武在陈玉圃先生的指导下,解决了用笔问题,将美丽的红水河、秀丽的漓江山水以一种清新自然,明丽脱俗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在他的笔下,漓江的竹子焕发出浓郁生机,桂林的山川透出清亮的神韵。他说自己小时候生活在红水河边,工作后在桂林漓江边生活了二十多年,桂林山水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印证在自己的心里。可是之前表达不好,不仅如此,他也觉得许多大师笔下的桂林山水也非他所熟悉的山水,但是,解决了用笔问题之后,他忽然发现了自然规律和艺术瑰丽的契合点,并从此开始构建自己的桂林山水,也是他认为的生活中的桂林山水。而要彻底了解桂林山水,没有在此长年的生活经验,没有足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训练,又哪能做到呢?其实,这还是要归于艺术的真诚。艺术家以真诚的心性体悟自然山水,则在其心湖上必然有自然的投影,这个投影若能得到完美的描述,常情常理兼备,则自然是好作品。所以,蓝凡武的桂林山水有他自己的表现方式,这跟他真诚地热爱这片山水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来说,我们评论艺术家的中国画作品,往往喜欢用“神韵俱足”“构图结实”等常用语,套用在任何画家的作品品评上都貌似有理,但就蓝凡武的作品来说,他的作品特点很明显,奇崛而有平和中正之意,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符合人们眷恋故土的文化情怀,其笔墨间浓郁的情感彰显了他的绘画态度端正而真诚,这才是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欣赏的地方。最近母亲住院,往来之间,人生百苦洗涤心灵,偶尔在饭店吃饭时注视墙上的作品,忽然失笑。作者是当地著名的画家,画的是桂林阳朔的大榕树,不过前几天我把榕树看成了山石林木,表明自己的心绪不宁,更说明画者对艺术对象的表达太没把握了。另外,河上渔舟的倒影有帆影,渔舟本身却无帆竿,画者当时大概下笔畅怀,忘记常理,只是记得程式。虽然我不懂绘画,但物理基础知识还是有的,绘画虽然讲究似与不似之间的玄妙,但似是一个基础型的造型能力,艺术脱离了造型,能称之为艺术么?不过,我所笑者,亦自笑也。浑浑噩噩在此饭厅吃饭几天了,才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可见我自己心性蒙尘,很难做到平淡从容。不过,这是不是也说明这幅作品没有足够的真诚,令其风格神韵若清泉能洗涤尘埃,抚慰我忧伤郁结的心绪呢?夫子说,“言而不文,行之不远”,文艺作品失去真诚,自然没有生命力。倘使是蓝凡武的作品,必然会令我读之雀然,心情再如何郁结,或许也可有所减缓。关于这一点,我觉得董其昌说的话最好,他说:“此卷在处,当有吉祥云覆之。”人在其侧,焉能不多少得些好处?蓝凡武的画是否能达到这样的高境界,因其艺术年龄还属于壮年,我们不下断语,但至少我们徜徉其山水之间,可以休闲,可以静心,可以感悟,这种情感是真实存在的。
蓝凡武现在是桂林美协的副主席兼秘书长,公共事务繁忙,但心境很好,未曾出现焦躁浮华的情绪,这是我要向他学习的地方。我的工作比较清闲,却难得心思平静,总是牵扯太多因果,烦躁之余,自然喜欢读读蓝凡武的山水画,或许可以互补一下吧。想起一句诗,说:“漓江烟雨迷津渡,棹歌深处潜鱼龙。”与鱼龙共舞,实则也是人生快事也,且以此为题,写蓝凡武画,请诸君赏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