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家视角下的“中国-东盟音乐周”

2018-06-11 07:02颜家碧田可文杨燕迪宋瑾
歌海 2018年5期
关键词:访谈

颜家碧 田可文 杨燕迪 宋瑾

[摘要]在2018年5月29日到6月2日举办的第七届东盟音乐周期间,三位音乐学理论家田可文、杨燕迪、宋瑾分别出席高峰论坛与音乐评论比赛的评委,音乐学学者于东盟音乐周中的参与,成了东盟音乐周的一个传统。采访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走进东盟音乐周,从对音乐周的总体印象谈起,细说音乐周音乐作品类型的选择和关于东盟音乐周的发展建议,再到具象的音乐评论比赛,谈及书评文章和乐评文章的具体标准,并从音乐理论学者的角度看东盟音乐周的现状和发展。

[关键词]东盟音乐周;音乐学家;访谈

音乐理论学者于东盟音乐周中的参与,始终是东盟音乐周的一个传统。在音乐周期间,高峰论坛和音乐评论比赛是音乐学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部分。东盟音乐周作为多元汇聚的盛宴,不仅有表演艺术家的参与,还有音乐学学者的长期关注。田可文、杨燕迪、宋瑾三位教授都是本届东盟音乐周音乐评论大赛的评委。田可文教授,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史学,是从东盟音乐周初建时就参与其中的元老;杨燕迪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著名音乐学家、音乐批评家、音乐翻译家,从音乐评论比赛设立之初开始加入东盟音乐周;宋瑾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长期从事音乐美学与民族音乐学研究,这次是首次出席东盟音乐周。三位学者,三场访谈,立足于各自的学术背景,以理论家的视角发现东盟音乐周中存在的问题,在理性审视中开启乐人乐话,走进第七届东盟音乐周,共同见证音乐周的成长。

一、回望东盟音乐周

颜家碧(下简称颜):请您谈一下对本次音乐周的印象与评价。

田可文(下简称田):第七届音乐周是办得比较成功的,就从行政来说,比较的有条不紊,前几届的时候,经常给人感觉比较乱,但是这一次就是比较的顺利,这就是办出经验来了。另外,前几届感觉演出太多了,这次演出的数量就是比较合适,有一定的水平。所以,总体来说就是有一些进步。

杨燕迪(下简称杨):出席音乐评论的比赛这也是第三年了,首先是祝贺。咱们这个东盟音乐周丰富的学术活动和一届又一届的音乐评论比赛,也是做得越来越好。大家的参与关注度也在逐渐的提高。今年音乐评论比赛交上来的稿件,质量也是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宋瑾教授(下简称宋):这是我第一次来东盟音乐周,我觉得东盟音乐周国际化的程度还是挺高的。因为东盟,我想象的应该就是东盟这十个国家,一些东南亚的国家,但是我看了以后发现,有美国的,有莫斯科的,还有欧洲国家的作曲家、乐队等等,所以我就觉得这个音乐周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还是很高的。音乐周的节目的設置也是很丰富的,从音乐的角度我们可以听到非常现代风格的作品,也可以听到比较古典风格的作品,还可以听到具有民族传统风韵的音乐作品,所以整个音乐周给人感觉就是挺丰富的。

颜:您认为东盟音乐周应该选择演出什么类型的作品?

田:这个就让我想到中国-东盟音乐周的界限到底是什么?中国-东盟音乐周到底是以东盟的音乐家,尤其创作的现代音乐作品为主,还是以民间音乐作品为主。但是这里面又有问题了,我们是要请专业院校来演它们东盟音乐周的作品,还是要原汁原味的真正民俗的东西,这就看音乐周怎么定位了。当然也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比如对音乐学学者而言,越是民间的就越好,但如果站在从学院派创作的音乐而言,大学完全可以来演,因为这跟民间作品不一样,它有一个提高的过程,所以这些问题在第八届东盟音乐周应该有组织的来考虑这些细节的问题。

杨:这个作品一方面要有艺术质量;另一方面还要保持它的东盟特色。但我觉得东盟音乐周现在做得很好。

宋:请民间音乐进入东盟音乐周,我觉得会进一步的丰富音乐周的内容。比如,我们的同学可以表演我们的传统音乐,然后可以把真正的传承人、当事人请来参加东盟音乐周,这样会使得音乐周的配置更为丰富。因为学院强调的是要标准化,要科学化,那么学院的学生不管怎样多少都会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因为民间音乐是没有规范的,学院的演出很难真正还原民间音乐的原汁原味。所以请民间音乐的进入,我觉得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颜:请您谈一下对未来音乐周获得更好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田:我们国家现在的音乐周有三个平台,分别是上海的当代音乐周、北京的现代音乐节和南宁的东盟音乐周。既然这儿是中国-东盟音乐周,那么应该是中国作品和东盟国家的音乐在一起的,所以如何定位中国-东盟音乐周是很重要的。但是从早几届开始,无论是作曲家还是演奏家、乐团,都是参加中央音乐学院的现代音乐节后过来的。这个事情,它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有一批非常高质量的演出,比如著名的独奏家或者钢琴家。但是,这也体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作曲家、演奏家、乐团与中国-东盟音乐周是什么关系呢?就像昨天我在看美国小交响乐团演出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与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关系是什么。但我又一想,美国的小交响乐团除了演奏他们的作品,还演奏中国的作品,用他们的技术力量来演奏东盟的作品,这为什么不可以?反正人家的演奏技术比较好,来演奏我们的作品,也是可以符合中国-东盟音乐周这个名头的,对不对?

杨:东盟音乐周音乐很丰富,作曲家都在现场,这些都非常好。可以在音乐会前或者中间请作曲家对作品做很具体的介绍,不用太多,也不用太技术,说一下他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他对于这部作品是怎么想的,这样就有助于观众去理解,也有助于提高这个作品的有效力,这方面可以做一些改进。

宋:未来音乐周我是这样看,国际化的开放程度还是要保持。但是,既然是在我们本土做,我们能不能利用我们的天时地利人和,请一些我们当地的民间音乐乐手、乐团。它不光全部是学院的,在本地,我们可以展示我们这里很丰富的少数民族的特色音乐来参与到东盟音乐周之中。比如,我们也可以像这次东盟音乐周请来演出的菲律宾的艺术学院那样,我们的同学也可以表演我们自己的传统音乐。

二、音乐评论比赛现状与期许

颜:请您评价本届的音乐评论比赛。

田:我们的乐评比赛就是音乐评论和书评。书评它要求3000字以内,乐评是5000字以内,有老师就提出来,这种要求不合理,书评和乐评应该都是5000字左右。而且书评比乐评更难,文章的字数少了,就根本讲不清楚,所以提出这个问题看能不能够得到改正。所以这个3000字的要求对书评来说,就不太公正。

杨:今年从交上来的这个稿件的质量来看也是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对于作品的评论,应该说还是很重要的类型,书评就显得弱了一些。总的来说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中国当代作品的评论;还有一个是书的评论。两个相比较,很明显还是对作品和音乐的评论文章质量好一些。这个可能是跟书评文章比较受限有关系,因为书评要求只能3000字,跟音乐评论相比起来,这个书评的字数就比较受限。所以选到最后决赛的书评也只有一篇,总的质量略欠一些。那么反过来就是在这个作品和音乐活动,还有音乐现象的评论,应该说成绩还是蛮好的。因为我们是通过一个很公正的打分,最后进入到决赛的,都还是一些不错的选手,甚至我们到最后才知道身份,也有一些很成熟的学者来参加比赛,当然还有年轻人。这说明比赛很有吸引力,东盟音乐周规模越办越大,在业界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也带动乐评比赛的发展。总的来说,我还持很高的评价,表示祝贺。

宋:今年这一届,到我们手中的是四五十篇文章,然后从中选出六篇。选出的这六篇文章的作者,来参加这个决赛。我觉得文章的质量就是参差不齐,在被选上的论文当中,我觉得就获得二等奖的那两篇其实还是比较好的,但是为什么大家一直没有评选出这个一等奖,就是总觉得文章还达不到一等奖的标准。这次音乐周的比赛是始终保持程序的公正性,因为本来在前6名中的一篇文章因已发表,所以在决赛前退赛,虽然有老师因文章质量反对第七名的文章补上来,但是为了程序的公正,把他的文章评到三等奖,可能学界就会有一些看法,但我们评委就承担了这个责任,这个是为了程序公正,大致上就是这个情况。

颜:请问您认为音乐评论文章的标准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田:给予音乐评论的受众的不同,音乐评论的写法就有所不同。对一般音乐听众而言,由于其对音乐往往一知半解,可又对音乐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音乐评论就要满足这类受众理解音乐的追求,他们需要的是以清新、优美的文字,有很强“可读性”的文章,引导大家对音乐会的认识,使受众在接纳、听取评论者意见的同时,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我们音乐评论受众的另一重要群体,就是有很高音乐素养的音乐家。我以为,对这类受众,我们的评论应该从善意的、专业的又非常说理的角度,来对其作品及其二度创作进行理性的、形态的、技术上的分析,以“有助于他们冷静而客观地检验艺术实践,进行艺术总结,便于巩固成果,提高艺术水平”。

杨:音乐评论文章一定要作比较,一定要谈一类作品,或者是谈某一个作曲家的一块,或者是某一个题材、某一个区域的作品。这不是分析,这样就是做比较,而且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宏观的问题。实际上一个好的评论,就能看出他这个评论家在这个评论的背后他很多的储备,通过一个作品知道更大环境和面貌,这才是比较好的。我认为音乐评论文章中最应该说明的是音乐作品在艺术中的个别性、唯一性,这是艺术中最宝贵的东西。

宋:我认为音乐评论文章需要敢说真话,哪怕是面对著名的作曲家的作品,也能够直言不讳的指出他们作品中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另外,我认为音乐评论既可以谈宏观,也可以谈微观。就从一个作品谈起,但不局限在一个作品或者一个CD之中,可以谈到与之相关的国内、国外的各种音乐现象。特别是你把一个音乐作品所具有的一个普遍性的特点和下一个普遍性的结论的时候,一定要有足够的量支撑才行,因为一个音乐作品是不足以说明一个普遍性的东西。

颜:您认为音乐评论类文章一定需要有音乐分析吗?是站在观众的角度去评论,还是从作曲家的角度去写作?

田:这关键看音乐评论评论什么。如果评论对象是作品,你就要看你的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写给作曲家、专家看的,你没有技术分析,你说他的作品好或者不好,他只能说你瞎胡扯。你一定是你自己就很懂技术,能说出作品中具体不对的地方,比如奏鸣曲作品中这个位置作曲家展开部写得太短或者是调性转移不对,或者你觉得这个作品远关系转调好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拿出技术分析进行说明。你如果简单地说好就是好,好得不得了,这是无用的描述。但是如果你的对象是老百姓,你就不能用具体的术语分析了,你就要用非常美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句子,让他知道这样的好好在什么地方,所以你需要了解文章的受众群体。

杨:我个人偏向于应该站在观众的角度,分析的这个层面,要看文章发表在哪里。因为所谓音乐评论,一般应该发表在大众媒介上的。但在国外的惯例一般发表在报纸上,报纸上是根本不可能出现谱例的,所以你就不应该进行技术性的分析。但在中国,情况不太一样,就是很多一些音乐评论是发在刊物上的,需要你附上一些谱例也是可能的。但是你也要知道,其實你附那么一点谱例,你得想它到底有多少有效性,这些都要考虑,不要很随意的就放点谱子,这个主要考虑的是观众的接受能力。

宋:音乐评论文章中的分析,如果采用于润洋教授的音乐学分析,那文章中的评论和分析的成分比例就是合理的。音乐评论文章中应该不光是对音乐结构的分析、形态的分析,不仅仅是这个旋律是怎么样?这个节奏是怎么样?这个和声是怎么样?这个织体是怎么样的?更重要的是在文章中说清楚音乐的文化意义和内涵以及作曲家的想法和你自己的解读。

颜:请问您认为音乐类的书评文章的标准具体是什么?

田:我们讲书评就是不能简单吹捧,现在经常看到文章第一都是写这个书本身的一个非常宏观的叙事,这个逻辑性很强;第二就是这个作品的作者写作语法严谨等等简单追捧的话;最后写一点这本书也存在着不足,错了几个字,这种写法很糟糕。我们讲书评它一定是专家站的很宏观的角度,对这个书的前前后后要非常了解才行,然后你再比较这个书和别的书有什么不同?它特点在哪地方?叫人看到这个书评,就有想去买一本来看看的冲动。所以书评必须要很客观的分析,而且要很深入,哪怕字不是很多,但是要很深入地站在这个学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杨:好的书评一定也是有要求的,对于学生而言有点难,因为写书评者他一定是一个平起平坐的讨论者,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书评。书评者绝对不能低于作者,第一作者又变为他的代言,这是不对的。在国外,一般书评都是约稿的。当然在杂志上大家会看到这种比较正规的学术刊物有相当多的书评,这个书评不是投稿的。比如说,这位是研究贝多芬的专家,那位是研究肖邦的专家,当出了一本书的时候,作者就会请这个领域里头的权威人或者资深的学者来给他做回应,写书评,所以真正的书评一定是讨论式的。我想過书评有三类,第一类是帮着作者说这本书,他基本上还是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帮他做一些介绍,做些总结,然后说这本书里头大致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内容,这种书评现在也比较多;第二种就是对话式的,他完全是讨论这个书里的内容对这个领域有无推进以及存在问题;第三种是借这个书说他自己的事情,从这本书说起,但是会涉及到另外很广的问题。我觉得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先试前两种,一个是对这个书做一个总括性的介绍或者梳理,然后挖掘出这个书中的内容,带领读者去阅读这本书,当然,更应该做的是第二种,尽量要往讨论式的角度去写书评。

宋:东盟音乐周给书评文章的要求是3000字,即便是3000字在写作时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方面。比如这次比赛中唯一的那篇书评,她写的是《魏晋风度和音乐》这本书。我给她的建议就是说,你最好自己要去研究一下魏晋时期那个时候历史文化和那些文人他们的一些言论。比如乐人、乐论或者是跟音乐有关系的文人,比如嵇康、陶潜等。写书评前自己先要去研究,再看学界对魏晋时期的那些乐论的研究,然后回过头来再来看这本书,要不然的话你怎么去评判这本书,到底说魏晋的东西说的到位不到位?所以,写书评的时候,要注意几点,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你的评价要有依据,可以选取你自己熟悉的领域,然后去研究,再去有自己的判断,才能发现书作者的研究深浅与贡献。

三、感悟

东盟音乐周作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音乐文化载体,每年都吸引着众多优秀的音乐家与乐迷,但音乐理论家的参与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盟音乐周从熙熙攘攘、安排紧密的节目发展到如今的井然有序,经历了七个年头,高质量的音乐会、高峰论坛,又或是音乐评论比赛的不断发展,其源由都离不开音乐理论家们的直抒己见。此外,这与中国-东盟音乐周不拘一格的定位也十分相关,作为三大现代音乐平台之一,在其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到,组织者为了避免音乐周出现曲高和寡的状况,始终紧密结合音乐实践与理论活动,保持音乐学家们所强调的“接地气”的东盟音乐特色,努力让东盟国家的音乐文化在东盟音乐周中各放异彩,为音乐爱好者们提供一场视听的享受。中国-东盟音乐周始终承担着学术责任与历史当担,在本次东盟音乐周期间,三位学者围绕东盟音乐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其中所提出的对音乐周的建设,以及音乐评论比赛在音乐周中发展的期许与展望,无疑对东盟音乐周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第八届东盟音乐周的举办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思考。于广大学子而言,东盟音乐周中的高峰论坛、音乐评论等理论板块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不仅为莘莘学子提供了与音乐学学者、音乐家们交流、学习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了东盟国家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和中国音乐评论的发展。音乐理论研究作为东盟音乐周“三大定位”中的一部分,发展至今,其地域发展不断广泛,其内容也在不断深入,为使东盟音乐周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更为广泛的影响,音乐理论家于东盟音乐周中的参与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

猜你喜欢
访谈
近20年国内少数民族妇女口述史研究综述
刘再复访谈录
第二语言教学中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
调查学生前概念的几种方法
访谈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研究
自主学习中心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动机:一项访谈研究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问题研究
基于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赵葆康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