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
[摘要]目前,我国地方高师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结构性矛盾和同质化倾向,办学定位脱离实际,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通过构建“音乐表演+”新模式,培养“多维一体”的音乐应用型人才,准确定位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等,实现音乐表演人才专业上一专多能,知识结构多元,综合素质编、导、表演、传播多维一体的高素质音乐艺术人才,提高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就业。
[关键词]音乐表演;多维一体;应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多元化、全面化、市场化,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不甚相同。因此,迫切需要地方高校加快培育新动力,培养出大批高水平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地方高师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结构性矛盾和同质化倾向,办学定位脱离实际,不能完全与地方文化经济建设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对应,培养出的学生特色不明显,综合能力较弱,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这就势必造成高校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如何优化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培养更优秀的音乐人才,使他们尽快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棘手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目前,我国的许多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一直采用的音乐专业院校的模式,过于强调某一专业能力,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偏离了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而这一目标就是为地方培养输送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由于地方高校的性质决定了招收的学生专业素质和质量不高,很难培养出专业上精尖的音乐表演艺术人才。因此,造成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以及生源质量不匹配、不合理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不精,综合能力也不够强,人才培养陷入尴尬的境况。
(二)课程设置固化特色不明显
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长期以来一直采用音乐专业院校的课程模式,存在专业课程设置固化,结构不合理,知识陈旧等问题。虽说近几年也在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结构,但整体来说,变化不大。各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太大差别,特色不突出,这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之一。
(三)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音乐表演专业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教师上课存在讲授多,而学生实践应用少的现象,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很难使学生尽快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如合唱指挥课,学生被动学习多,被排练实践多,而自主的排练和实操少。学生学习仅限于书本知识和专业理念,缺乏实际应用的操作和大量的舞台实践,很难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很难真正学好并掌握专业技能。
(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长期以来,音乐表演专业一直遵循着突出某一专业能力的育人模式,只注重一专而忽略了多能的培养,造成人才培养单一,不能满足人才市场多样化需求;课程设置固化,仍然是基础理论和音乐史类课程等,不能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开设相应的课程,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时代需求。
二、构建“音乐表演+”新模式,培养“多维一体”的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措施
“音乐表演+”是指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多种专业技能的学习+多种舞台表演实训课+多种能力的培养等。重在培养学生更多的能力和素质,与其他同类高校专业上进行差异化培养,分层次培养。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以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抓手”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音乐表演+”新模式,培养“多维一体”的音乐应用型人才。最终实现音乐表演人才专业上一专多能,知识结构多元,综合素质编、导、表演、传播多维一体的高素质音乐艺术人才,改变以往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加大实践课比重,突出办学特色,在课程设置上融入地方音乐和地方舞蹈等内容。在实践课上,突出学生创作创编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进一步提高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就业。
(一)准确定位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发展的主线,是方向,是重中之重。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学校转型发展目标,结合学院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培养方向更加凝实和明确。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精准定位,科学制定适应地方市场多样化需求的音乐艺术人才,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標,以教学范式改革为基点,以艺术实践平台为助力,推动音乐表演专业学科建设全面革新。突出能力培养,专业上一专多能,知识结构多元,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培养;凸显特色,个性化培养突出“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新模式,达到专业能力:台上能演,台下能编;策划管理能力:台前策划,台后管理;教学能力:站起来能讲,坐下来能教的复合型、应用型音乐人才。把人才培养直接与行业、企业对接,建立与地方企业、行业联合培养的育人模式,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通过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优化课程体系
核心课程模块化设置。一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舞台实训、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应用型核心课程体系。增加选修课、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建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课程群,形成师、课、生、训互通互联,理论结合实际,促进创新发展。二是平台化的课程体系。通过第二课堂的模式组建多个实践教学平台,以“工作坊”的形式由行业专家或专业教师指导排练,定期汇报演出,让学生在实践和运用中逐步提高专业技能,使理论知识尽快转化为实践能力。从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延伸到第二课堂吸收消化,真正做到课上课下联动,使教学、实训、比赛、演出融合,舞台表演、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一体化培养。三是特色化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平台的开设,满足学生对专业多样化需求。学生可以在完成自己本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另外选修或参加其他教学实践平台的学习、排练与实践演出。例如,声乐学生可以选择民族管弦乐团或西洋管乐团,多参加乐团或舞蹈团、话剧团、钢琴调律等社团的学习排练。这样,学生不但能掌握本专业技能,同时又可学习其他专业技能,实现“音乐表演+”的特色化人才培养目标。
为进一步使人才培养与将来职业相契合,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采取“三结合”的方法,即课程内容与舞台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能力;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增强就业竞争力;课程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突出特色化培养。全面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步形成“一坊、两课、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化、网络化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以及个性的培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课堂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参与性。如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不但增加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主动性,使他们感受和记忆更加深刻,同時也让课堂教学由乏味变得趣味,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动式教学:通过翻转课堂、师生互动教学,让课堂教与学,实现被动到主动的角色转换;现场教学:使课堂教学由课内到课外,实现由单一课堂到多样化场地实训;案例教学:使课堂教学由抽象到生动。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互相交流的学习,从而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之更加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内容,达到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
(四)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音乐应用型人才教师是关键,不仅要注重理论型师资的培养,更要重视音乐实践型和具有行业能力和行业资格师资的培养。应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外出进修学习、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培训等模式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使他们不但在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上突出,而且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精通。教师不但是高校教师,同时又是行业专家,理论与实践兼备,知识与能力并举。不仅能传授理论知识,同时在专业能力、表演能力、舞台实践能力、指导排练能力等方面是专家能手。这样的师资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加全面,才能更好、更快的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五)产教融合,教演合一
高校不仅具有为当地培养优秀人才的职责,同时也是地方文化的智库,肩负着科学研究的重任。因此,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应立足地方,挖掘地方优秀的音乐历史文化,与地方政府、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发,共同研究,挖掘整理出文化精髓进行艺术加工,并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时,依托研究项目让学生参与从挖掘研究——创作艺术作品——舞台演出呈现的全过程。通过项目达到对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建立产教融合、教演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不仅提高本专业的科研能力,启发学生创作灵感,锻炼专业技能,同时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完成校企协作的育人模式,逐步形成音乐表演专业“课堂教学+舞台实践+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上课下的结合、排练,校内、校外的实践演出,达到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