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微课程在体育方面的应用,从体育学科的微课程研究出发,尝试将微课程应用到体育课程设计中,探索微课程的学习模式,为其在体育学科中应用起到推动作用。现代社会,互联网的高度发展,智能设备的推陈出新为网络教学和微课程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目前,国内许多学科都已开始研究开展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但微课程在体育领域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微课程 应用 体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1(b)-0179-02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ert interview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curriculum in physical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the research of micro-curriculum in physical education, it tries to apply micro-curriculum to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explore the learning mode of micro-curriculum to promote its appli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modern society,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innovation of intelligent equipment provide a larger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network teaching and micro-course teaching mode. At present, many domestic disciplines have begun to study the teaching mode of micro-curriculum, but micro-curriculum has not received enough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sports.
Key Words: Micro-courses; Appli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1 关于微课程的概念
网络大数据时代早已不是什么时髦的新词,但随着“微博、微信、微视”等词涌现,“微时代”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现代社会,互联网的高度发展,智能設备的推陈出新为网络教学和微课程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目前,国内许多学科都已开始研究开展微课程的教学模式,但微课程在体育领域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先提出了“微型课程”(Mini course)这一概念,是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编订的单元课程模式[1]。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ni course、Micro lecture”、更广义还有“Micro teaching、Micro learning”等,其深层次的概念并不相同。由于国内学者对外来词汇的翻译的不同,在国内微课程出现了多个名词,且学者研究中的微课程形式也略有差异。综合国内文献,微课程又称“微型课程、微课、磨课”,其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要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为主课程,另一种是精简课程内容和时间或以小班教学为主的课程。其实,无论微课程以什么样的叫法和形式来展现,都是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其目的和本质是相同的。体育课由于场地限制不可能每次都在室内进行,每次都使用先进的数字化手段,所以在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开发上比较受限,且微课程在体育教学应用上仍不受重视,所以体育微课程的开发仍面临着一些困难。
2 微课程在体育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2.1 微课程在体育课程设计中应用的特点及优势
微课程是根据学生兴趣和水平、教师的特点和能力、学校的资源,以不同主题整合组织起来的精炼小规模课程,不仅课程精炼,而且主题明确,教学目标清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其特点是学习周期“短”,规模容量“小”,学习内容“精”,课程选材“活”,[2]可以适用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各个阶段,适用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要求,也适用于体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等各类课程类型。它既可以通过体育课的形式开展,也可以通过班级活动、学生自主练习等灵活的方式与途径展开。进一步而言,微课程不仅是一种课程形态,而是提高体育课效率、留给学生更多活动时间的一种理念,是在探寻体育核心素养[3]的前提下,打破传统体育课、丰富体育课程形式、促进体育课程多样化发展、使课程微型化的一种趋势。
2.2 微课程在体育课程设计中的实施及应用
2.2.1 确定运动目标
运动目标是微课程的第一要素。确定运动目标要根据国家的体育教材标准,制定单次微课程的运动目标。微课程时间短,内容精,因此课程目标不要太多,按照布鲁姆的分类标准说明高级学习目标,尽量只设定1~2个目标。一方面,运动目标要具体、清晰、切合实际,这样才能有利于实施和掌控。另一方面,确定的运动目标要考虑学习者所在的年级水平、学生的运动需要。体育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体魄,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运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2.2.2 拟定体育主题
主题是一堂课的灵魂。和长期课程不同,微课程时间短,主题的浓缩和创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有确定体育主题,才能组织安排运动方案。主题要根据运动目标制备,不能偏离体育教材主线,以体育课发展体育专项运动项目的需求为主;此外主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运动水平以及学生学习动作的能力确定体育主题;最后要根据教师的运动专项技能以及教师的经验拟定个性化的主题。
2.2.3 制备运动计划
运动计划的制定是应用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微课程运动计划安排主要通过观看“微视频”和精简课时时间两种方式与传统运动计划相区分。典型的观看“微視频”是将数字化的教学方式引用到体育教学中,将体育动作技术的难点通过视频解析,详细介绍给学生。例如,学习足球任意球技术时,可以在网上下载详细的解析,用教室的多媒体或平板电脑呈现给学生,示范的明星也会利用“明星效应”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先通过给学生观看各种任意球教学视频和经典任意球进球集锦,教师再示范讲解,这样的教学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多个感官,教学效果也能更好。
不过,教师在准备运动计划时,也要做好周密的安排,要考虑的因素有:主题的选定,形式的选择,时间的规划,体育设备、体育场地、体育网络资源的考量,弹性课程表的制作,学习对象的诊断,微课整体流程的设计等,这样才能为微课程的实施打下基础。
2.2.4 体育课程实施
微课程的实施模式有很多种,但目前比较公认的为以下五种[4],体育教师可以参照以下五种模式任选其一或者综合运用。
第一,基于问题的课程实施模式。教师提出开放性的体育问题,学生通过体育实践的形式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可以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开放性思维。例如在学习乒乓球正手挥拍动作时,先不要教授正手挥拍的规范动作,而是提出怎样做有利于正手挥拍击球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并让他们思考后总结出规律,然后教师再总结教学。
第二,基于案例的课程实施模式。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提出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教师运用合理的情境和案例增强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例如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田径项目投掷标枪的动作对羽毛球正手扣杀的动作有正迁移作用。
第三,基于资源的课程实施模式。现代社会信息发达且容易获得,虽然体育课堂上运用不方便,但是教师可以通过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课下通过查找书刊、网络、音频等资料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体育;也可以让学生在体育室内课时,利用Word、Excel、PPT多媒体工具,制作活动板、图表以及概念图等,来记录和展示自己对体育学习的理解。
第四,基于情境的课程实施模式。让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模拟到体育情境中,让其在实践中身临其境地学习与运用。这种学习具有动态性、交互性,能加深学生对运动技能动作的理解。在体育课程实施中,我们可以用创设趣味情景的方法,例如将游戏活动主题、影视活动主题、表演活动主题等引入体育课堂。创设趣味的体育情境,使体育课变得丰富有趣,让课堂成为实现快乐教育和阳光体育的有效途径。
第五,基于合作的课程实施模式。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体育教师将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小组里的每个人都参与不同的工作,然后大家再一起交流讨论,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成果,提出遇到的问题和困境,相互合作完成整个任务。
2.2.5 体育课程评价
关于评价标准,可以把它们分成3类:学生的运动能力、努力程度和行为表现[5]。大量研究表明,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行为表现比他们的运动能力更为重要。所以,在进行体育微课程评价时,教师更要侧重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其吃苦耐劳和积极拼搏的精神、树立健全的人格、保留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结果合乎情理,因地制宜地发挥体育评价的有效性,打破传统的分数挂帅的评价模式。
3 结语
微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变、教学手段灵活,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充分体现了“体育核心素养”的新理念。体育学科应重视微课程的价值和作用,加强微课程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吕岩.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广东蚕业,2018,52(5):96-97.
[2] 赵凤霞,程传银,张新辉,等.体育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154-159.
[3] 孙卫华.新加坡微型课程计划述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5):68-70.
[4] 程传银,孟凡花.学生体育学业成绩评定真相的实证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1):14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