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我国高职体育课程现状研究

2018-06-11 06:30廖怡芳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36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研究综述高职

廖怡芳

摘 要:本文分別从高职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体育教学模式四个方面对近10年我国高职体育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进行述评,探究其优特点与不足之处,并针对研究现状从课程价值观、教学评价心理与评价行为关系、课程理论层面向操作层面转变、构建特色化课程、体现有效保护女生体育权利五个方面,提出今后高职体育课程的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高职 体育课程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2(c)-0088-03

我国高职院校在近30年以来,无论是在数量与规模方面,还是办学理念和教学质量方面,都有了快速的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10年来,职业教育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许多学校实现了从“中职”到“高职”、从中专到大专乃至本科的提升。那么高职体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核心,十年来研究现状如何,研究的焦点、基本特征、主要问题有哪些,是否与当下高速发展的职业教育相匹配。基于此,本文以文献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借助中国知网的检索功能,将近10年来我国高职体育课程研究的文章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研究议题并对其进行述评与展望。

1 近10年我国高职体育课程研究综述

1.1 体育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可概括为:(1)以“全面理解”为导向,坚持“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2)以向普通高校看齐的以“高层次”为立足点的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导向。(3)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以未来岗位为核心的课程目标取向。(4)以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为核心的价值取向。(5)多元目标体系的价值导向。第二,课程目标生成的来源与理论基础。由于课程目标生成的来源以及研究者选择的侧重点不同,便产生了迥异的理论背景和研究结论,这是显而易见的。典型观点有三:(1)基于社会变革对“社会人”的要求,以人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岗位为研究的出发点。(2)心理学视域下的学生“自我”与“自我教育”,强调从学生的角度研究课程目标,强调学生自我调控、自我锻炼、自我评价。(3)基于多维解析的建构。如认为“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生成来源体现在学生成长需要、体育课程范式、高职教育目标和社会发展需要四个方面[1]。”第三,课程目标建构。一般研究者大多将《指导纲要》对体育课程目标的五个目标领域视为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全部,但这个“通识”意义的理解并不能完全反映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真义,因为它没有将高职的职业性质考虑进去。主要观点有:姜涛认为高职体育课程应保持与本科院校体育课程同等设置,既要体现课程的普遍性目标,又要体现高职的职业与专业特点[2]。

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高职体育课程一直沿用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体系,相关研究大多参照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研究理论,长期以来没有形成高职特有的、属于“自己”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

1.2 体育课程内容

目前,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研究的资料相对丰富,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课程内容现状与对策研究、课程内容构建、课程内容资源的创新、发展与改革等。

第一类,课程内容现状的研究。研究的重心主要指向区域研究、跨区域比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等。集中反映的问题有:(1)在体育实践课中,传统体育项目比重较大,新兴、时尚的项目极少开展。(2)课程内容基本借鉴普通高校内容,忽视培养目标的差异,缺乏实用性、针对性以及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内容。(3)体育理论课程存在开课少、课时少且难以保障,理论课教学不能很好地体现健康、实用、职业性等特点[3]。提出的主要对策有:(1)课程内容要关照学生的未来生活和职业适应力。(2)体育课程除了要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基础,还要为他们的“职业体育”打基础。(3)区别对待学生的专业特点,考虑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工作性质,有针对性、有所区别地对学生开展与职业相关的身体训练[4]。(4)体育理论教学方面,在教授普通体育理论知识基础上,加强实用性职业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5)素质拓展训练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公司培养员工综合职业素养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体育实践课程中可考虑引入“拓展训练”。

第二类,课程内容设置。依据研究者对职业特点的理解侧重点不同,衍生出许多研究范式,但是其核心都是“职业+体育”内容模式。代表性研究成果有:(1)“模块化课程”概念:分为必修模块、选择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2)曾永忠将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分为体育文化素养、专项运动技能和职业身体训练三个内容[5]。(3)李跃等基于“岗位需求”为导向并借鉴田麦久“竞技体育的项群理论”的构建模式[6](4)张平波则将专业进一步细分为十个工种,对各工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提出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并对职业病的防治采取相应的措施[7]。(4)基于合作教育理念的“工学结合”课程内容[8]。

从上述的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研究学者认同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应与职业素质结合,但大多还停留在理论创新阶段,普遍缺乏实践基础。研究显示,许多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还是传统式的体育课程,有的甚至还停留在升格前的中职时期的课程模式。

1.3 体育课程评价

高职体育课程评价的研究主要体现教与学两个方面,研究主题有:第一,对传统评价理论的批判与反思。主要批判观点有:(1)传统评价过程中过分追求对兴趣的感性认知,通过预测和控制的范式将教育流程化,以一元化评价的价值观将教育简单化,以至于教育沦为科学范式下的量化[9]。(2)单纯的量化指标、绝对化的评价标准、单一的评价主体、一元化的评价内容使得学生的学习评价丧失了其应有的公平性和原本意义。(3)评价理论与实践相背离,造成学生“为考而学”、教师 “为评价而教”、“为评价而评价”的尴尬局面。(4)现有的一般性、传统式的评价已经成为了学生发展的阻力。第二,学生的学习评价。此类专题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手段等方面。主要观点有:(1)多维度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学习态度、运动情感、体育价值观与学习的过程。(2)过程性学习评价:具体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阶段性状况和连续性数据的获得与积累。(3)多主体学习评价。除了教师主导性评价外,重视学生自评、同学间互评和家长参与评价。(4)多元化评价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强调过程性、生成性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法。除了可测量的项目以外,应综合利用问卷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访谈评价等进行有效评价。(5)教师在评价操作过程中要做到“四个结合”。即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技能与情感水平相结合评价[10]。此外,薛文标认为评价包括可量化评价和不可量化评价两个部分[11]。第三,教师的教学评价。此类研究多与学习评价重叠,绝大部分是从“学”的角度展开的,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教”的方面。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师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能力、教法分析能力、教案教具分析能力、讲课能力、运动负荷的掌控能力、教学资源利用分析能力、教学答疑分析能力、学情分析能力、学法分析能力、教学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12]。

可以看出,由于可以從教育学科中汲取营养,与高校体育也有共通性,可借鉴的研究资料较多,所以在体育课程评价方面的研究数量较多,质量也较高。从研究内容来看,这种理论借鉴和换位痕迹相当明显,也恰恰验证了高职体育课程评价的研究缺乏本身特色性的事实。研究集中在学生、教学的某些特定层面,缺乏对课程建设、教师的“教”、体育课程整体性的评价研究。

1.4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原理设计的一种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教学活动的模型或策略[13]。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研究较多的有三个研究方向:第一,职业实用性课程教学模式。第二,体育俱乐部的模式。第三,体育选项教学模式。除此之外,还有关于多元化教学模式、“个性—职业协调发展”、“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构建等方面的研究。这个领域的研究视野广泛、内容丰富,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也呈现多元化,除了应用调查、比较、访谈、问卷等方法外,实验、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方面也有不少。

2 我国高职体育课程研究评议

从研究来看,近10年来,我国高职体育课程研究立意层出不穷,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质”与“量”逐步提升。历年文章、各类基金项目、课题数量上呈上升趋势,2008年开始呈现激增态势,研究的质量也日渐提高。第二,从借鉴、模仿到独创。前期研究参考教育学和高校体育的理论性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学习与教学评价、课程理念讨论、内容设置等方面。后期则能够更多地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职业与专业特点进行综合性研究,如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研究。第三,研究方法多元化,日趋合理性。前期有描述性研究、经验总结、文献研究、定性研究、功能分析等,到后来校本研究、案例研究、实证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被较多的运用。第四,研究领域日渐广泛,研究者视域不断拓宽。涉及高职体育课程目标、内容、评价、创新与改革、教学模式等,同时还注意到每一个题项的层次与深度。第五,多学科理论的借鉴与融合。

显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目前高职体育课程研究也尚存在诸多问题与许多值得注意与改进的地方。首先,相对于其它类别,高职体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尚未受到各界足够的重视,长期处于较边缘化状态。从重点体育期刊的文章录用情况、作者来源、文章数量等方面可见一斑。第二,借鉴教育学以及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时,缺乏严谨的学术论证,相关理论移植到体育课程研究显得有些牵强。第三,研究者课程理论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许多研究中不乏因概念模糊,而频频出现误用或混用的情况。第四,有些研究过于理想化,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如为了凸显专业特点,对专业进行过分细化,将会对课程的实施和体育教学带来困惑,陷入“无所可为”的境地。第五,对女生的研究被严重忽略了,很少有人在研究中体现这种性别差异的考量。第六,过分追求“职业性”倾向不可取。一些研究中有将体育“功能化”“工具化”的意涵。高职体育课程与职业结合是必然也是应然,但是课程的“体育属性”是第一属性是毋庸置疑的,“职业性”只能是从属性质,否则体育课程研究必定会走入误区。第六,研究中个案研究,特别是有指导意义、示范意义的校本案例研究较为稀少。

3 研究的“盲区”与未来的五个主要研究方向

通过研究高职体育课程的现状,目的在于梳理研究理论,挖掘隐藏于课程实践过程中的深层次不足问题,不断完善和健全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综合分析近10年的研究现状,以下五个方面是近年来较为忽略的研究方向,也将是未来高职体育课程研究中值得考虑的重点。第一,课程价值观,如高职体育教师和学生的体育课程观、课程评价观研究。在其它教育研究领域,教师和学生课程观研究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课题了,少量的高校体育界学者也有涉猎,但高职体育教师体育课程观、学生体育课程观研究却依旧是空白。第二,体育教师与学生关于教学评价心理与评价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这项研究不仅仅是高职体育研究的盲区,其它学科包括体育学科关注者也极为罕见。第三,就如何让体育课程从理念层面向操作层面转移展开研究。第四,高职体育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如何体现并有效保护女生的体育权利研究。第五,整体性构建具有学科特征与职业特色的人性化、个性化的高职体育课程。其中,关于体育课程的校本研究与个案研究是重点。

参考文献

[1] 曾永忠,董伦红,赵苏喆.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改革与构建[J].四川体育科学,2008(4):107.

[2] 姜涛.构建新疆医科大学高职高专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导向的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4):110-111.

[3] 乔改丽.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37-138.

[4] 宋广侠.江苏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现状与发展初探[J].湖北体育科技,2010(29):244.

[5] 曾永忠等.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设计与实施构想[J].首都休育学院学报,2012(4):332-333.

[6] 李跃.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0):14.

[7] 张平波.高职实用性体育课程设置探讨[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20.

[8] 胡茵等.工学结合视阈下高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创新与拓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59-161.

[9] 王永华等.高职体育课程评价理念的构建[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84-86.

[10] 杨敏.高职体育课程学生的学习评价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69-70.

[11] 薛文标.新世纪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实施方法[J].福建体育科技,2005(5):50-51.

[12] 刘毅.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4):70-74.

[13] 吴志超.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研究综述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