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对武术技击本质与其多元价值的历史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武术的技击本质则规定着武术存在发展的基础,武术的多元价值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风貌,而武术的多元价值统一于技击本质。文章从两者关系的视角考察武术现状,认为武术的发展应不偏离其技击本质,同时发挥其多元价值,体现中国文化特色。
关键词:武术 技击 本质 多元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9(c)-0196-02
中国武术,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技击术。武术的本质是技击,这是武术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性质。但是同时,中国文化注重道德教化、贵生爱命以及追求艺术之美等等特点无不在武术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武术的保健、教化、艺术等价值,统一于、从属于武术的“技击”的本质。离开了武术的本质谈武术,就不容易正确理解武术与其他社会文化领域的区别,也容易导致武术本身的畸形发展。以武术的艺术性举例来说,其艺术性是在劲力顺达、攻防兼备的武术技击性基础之上的独特艺术性,与舞蹈和其它体育项目的艺术性在性质上不同的。如果放弃武术的技击性而追求其艺术性,只会导致武术的异化发展。
1 对武术技击本质和多元价值的的历史和理论分析
1.1 对武术技击本质的分析
在古代,社会的矛盾冲突是普遍存在的,技击从根本来说是社会矛盾发展到暴力对抗的产物,是矛盾的的极端表现之一。暴力对抗的技艺是普遍存在的,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所以技击格斗的功能领域几乎在所有的地区和文化之中都存在。
纵观中国武术史,推动武术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有:军事战争的需求或是为增强国力而倡武,如历代招募和训练士兵,唐代武举制的创立;当权者和有财者为维护和争夺自身利益对武勇人才的需求,如春秋战国时期游侠的产生,清代镖局的盛行;权贵阶层以至一般民众对于技击格斗的欣赏玩味,如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对斗剑的青睐,宋代城市中“角抵社”、“相扑社”的出现;下层民众为了为谋生或自保而求诸武术,如宋代的乡村结社,清代拳会组织的出现[1]。
这些社会需求催生了大量武术的人才,推动了武术发展。这一切都是围绕着武术的主体价值——技击展开的。
1.2 对武术多元价值的分析
武术是人的身心整体运动,又是在一定的群体组织和社会环境中开展的活动,其涉及面是非常广的。武术研究如何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力,以形成最为强大敏锐的技击能力,就必然要求对人的生理和心理进行透彻的了解,从而必然涉及到身体观、运动观、自然观等更深层的问题。此外武术对如何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约束、运用技击能力等问题的展开必然要接触到社会文化更深广的内容。
中国的文化是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和统一占主流的广阔疆域内发展起来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成熟的武术不断丰富她的内涵,不断扩充她的领域和内容。这是一个人们对武术的功能价值认识深化、多元发现的过程,却不会改变武术的技击本质。
还以武术的艺术性和表演性为例。战国时期,从西周的“讲武之礼”中分化出了“两两相当”的角抵活动,主要供统治者的观看消遣。这扩大和突出了武术的表演价值,固然是具有军事训练性质的“讲武”受到娱乐表演因素影响的结果,但主要还是这种“角力角技艺”的角抵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观赏价值的一种显现。但是,到了唐代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和宋代市井艺人招徕顾客的“打套子”,根据现有历史资料来看,完全都是为了满足观赏需求而进行的,偏离了武术“练为战”的主体价值和功能,已不能算作武术或主流的武术[1]。
1.3 武术技击本质与其多元价值的关系分析
武术以技击为核心和基础,其多元价值的展开体现了浓厚的中国文化特点。武术追求其技击本质与多元价值“合一”的效果。
(1)练养合一。武术理想的境界之一是养生与技击的功效和谐统一。武术界一直有“武医不分”的说法,很多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武术所用,很多武术家同时也是造诣颇深的医学家、养生家。武术中不但有大量的养生保健强壮功法,而且人们在练习技击时发掘其养生功能,在练习养生功法时也指向技击实用,最终人们追求的是练养的同时同步合一。(2)武艺合一。此处的“艺”指艺术性,技巧性。中国武术非常尚巧尚智,最为推崇以慢打快、以弱胜强的艺术效果。在武术套路的演练中则体现出一种具有技击含义的艺术美。世界任何技击术在技巧内容和审美情趣的丰富性方面都是不能和中国武术相比的。(3)德艺合一。中国人非常重视武德,强调“未曾学艺先学礼”,始终以道德礼仪约束规范习武者的言行。而且中国人认为品德败坏的人可能功夫很高,但是只有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达到武术的最高境界。人们认为,品德的高低是和武术成就的大小相关的,虽然这种关系很复杂。人们最为推崇的是德艺双馨的“侠之大者”[2]。
2 从武术技击本质与其多元价值的关系看武术的现实发展
武术技击本质与其多元价值的关系问题并不只是纸上空论,而是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武术器械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说两晋南北朝时,作为朝仪礼器和道教法器的剑已经脱离了武术的属性和范畴,那么几十年来,武术套路运动员手中哗哗作响的薄铁片又应该归属于什么社会领域呢?长期以来,我国竞技武术的发展与套路运动本应所具有的攻防含义渐行渐远,竞技武术越来越向体操的方向发展。观众甚至竞技武术的从业人员都在困惑“这还是武术”。竞技武术越来越脱离武术的技击本质已是不争的事实,竞技武术的体操化发展应该为武术的技击功能遭受众多质疑的后果承担重要的责任。
各种晚会上的表演性武术,健身人群的保健性武术,以及很多银幕上的影视武术,都未必和武术有必然关系,需要相关部门在术语使用和宣传上把握好分寸和标准,做好武术区别和分类的工作,不然随着武术的技击本质受到进一步的消解和否定,武术的存在基础将会更加不稳。
在保持武术技击本质的基础上,需要发挥武術的多元价值,体现武术的文化特色。在这方面散打的发展不能算是成功,散打的直接对抗鲜明体现了技击的特点,但是散打的训练、技法和规则与传统武术并没有必然联系,因此对于中国文化特点体现不足。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武林大会》和社会上的各种传统武术赛事以及民间和官方组织对太极拳推手的规则的不断研究等努力都是宝贵的尝试。武术的技击本质走向现代竞技体育并体现文化特色确实是一个艰难的课题,需要不断的探索。同时,不应使用商业手段对传统武术过度消费,而需要为传统武术营造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使其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顺利传承[3]。
3 结语
武术的多元价值体现了武术的文化内涵,武术的技击本质则规定着武术存在发展的基础。武术的多元价值从属于、统一于其技击本质,这两个方面是一种矛盾统一的关系,按照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理想,两者应该处于一种高层次和谐统一的状态。这为理解武术和指导武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佟立生,张振华.论武术的“合一”文化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49-51.
[3] 李成,丁保玉.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国体育科技,2018(4):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