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新
[摘
要] 通过对铁岭師范高等专科学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实训室建设过程的分析研究,提出生产型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探索生产型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模式,总结生产型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实践证明,生产型创新实训基地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生产创新;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264-01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永恒的话题。建设设备使用率高、育人效果突出、运行成本低的创新实训基地对高职院校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位于辽宁省北部,地区经济不发达,大型工业企业匮乏,在当地寻找合适的校外生产实训合作企业比较困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生产实训课时量很少。而学校内实训基地拥有近5000平方米的场地,一大批很少使用的生产设备,因此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建设一个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具有重大意义。
一、生产型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一)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14年9月与大连XX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依托我校实训中心的场地及机械加工设备,由大连XX公司出产品、技术及管理人员在我校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在校内进行机械加工生产产品,同时实现教学实践的目标。截至目前,生产型实训基地已经建设完成,校方投入设备总值780余万元,企业方投入设施改造和仪器设备购入资金320余万元,建成了一个生产能力比较完备的精密机械加工制造企业,引入大连XX公司的生产管理模式,完全具备了企业实战生产氛围,基地将企业产品作为学生实训的教学产品,达到合格标准的教学产品进入企业销售系统,不合格产品作为实习成本由企业负担,实现了教学产品生产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目标,该实训基地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二)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生产型实训基地实行由学校、学院、实训基地、合作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的管理团队,分层次管理方式。学校决策实训基地的发展方向;学院全面负责学生实训项目管理;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共同负责实训安全、设备维修、保养,教学产品的加工生产安排;实训教师负责专业技能培养及岗位能力训练;校财务处负责实训基地的成本核算、收支情况;校内厂自行负责生产任务及财务运行。
二、生产型创新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与成果
(一)基地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设备利用率显著提升,并为学校创造了一定价值
经过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实训基地在使用面积、仪器设备值、实训室数量等方面得到了较大增长。由于以教学产品为主线进行教学,学生实践操作课时大大增加,同时实训基地按销售任务进行生产,使仪器设备使用率大大增加,特别是大型机械加工设备,使用率基本达到70%以上。由于实训基地为生产盈利性质,合同约定基地每年为学校上缴一定利润,每年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教学产品的原材料及刀量具、劳保用品等耗材均由校内厂承担,基地由此为学校创造了价值。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截至2017年11月份,机械及电子专业群23名教师有18名教师具有“双师”资格,先后参加省、国家和行业各类相关培训36人次,集体组织企业集中岗位培训两次,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同时基地聘请企业指导教师5名、技术大师1名、校内厂带徒师傅12名,对基地建设和教学产品生产指导及学生实训教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推动实训项目和实训教材建设
得益于基地建设,围绕教学产品我们开发了机械制图、CAD、数控技术、典型零件工艺分析与加工、电子产品设计制作等课程的实训项目,校内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合作编写了金工实习和电子产品设计制作实训教材,相关网络课程已上载学校网站。
(四)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推动实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计划制订参照实训基地产品生产流程,选择实训基地两款产品作为教学产品,将其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全部知识贯穿教学全过程,理论教学中引入该产品作为实例讲解,实训时实际生产即可得到应用和检验,课程连贯性大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加直观容易。
(五)拓展实训基地功能
基地已连续两年承办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机械加工制作”比赛、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电子设计制作”比赛,企业方与院方共同设计题目,共同指导评判,每次比赛必赞助奖品。基地为学院师生参加“复杂零部件设计加工”“嵌入式产品设计开发”等各级各类国家及省大赛提供锻炼条件,师生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获奖十余次。基地也为学院乃至学校加工了多件非标器件,满足了学校在建设教学中的各种需求。
(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实训基地建设期间,共完成职业技能鉴定三个工种共386人,通过率84%;承担社会低技能人员技能转换培训520人;基地也是学院创新创业平台,平时对学生开放,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开展校际交流,为合作办学的兄弟院校开展学生实习实训1500人次;为铁岭本地解决就业近30人,每年为本地上缴税金近40万元,为省内外多家企业用户提供产品,充分发挥社会服务效能。
三、生产型创新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不足和展望
1.机电设备更新换代迅速,基地设施设备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必须继续加大投入,扩大投资渠道,增加先进设备,以满足技术发展和生产性实训需求。 2.人员培训、软件购入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先进的模拟教学和网上教学没能开展起来,不能充分发挥基地的平台效应。 3.基地多方评价体系不完整,教育教学效果没有得到完整评价。 4.虽然与企业合作建立了生产型实训基地,但双方经营和教学理念还有很大分歧,需要进一步融合。
参考文献:
[1]谷中平.机电专业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6(6):44-46.
[2]王广山.产业升级下的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J]. 国网技术学院学报,2018(4):77-80.◎编辑 武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