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蒙
摘 要:随着2020计划的不断推进实施,“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也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中一直贯穿着。南京普通高校的学校体育也一直在推进改良,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南京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的设置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法,对南京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调查,发现了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课程目标单一、内容的发展缓慢、场地器械的不足,重视程度较低等,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意见建议,为南京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的改革提供参考意见,从而为全民健身计划出一份力。
关键词:南京 高校 体育课程设置 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c)-0118-0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越来越大,身体是否健康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准则之一,同样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处于中小学体育教育与走上社会后的终身体育意识之间。因此大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比较重要。不仅关乎于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与社会的未来息息相关。关乎着整个中华民族整体健康素质水平的提升。不断完善体育课程,不仅仅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体魄,也可以让他们从中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队协作、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
体育课程的设置是体育课的基础。它不仅体现着体育教师对于课堂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也可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影响着学生对于体育终身学习的观念。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体育课程一直在不断更新进步。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和尝试,南京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参考解决办法,是目前南京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依据发现的问题,促使有关部门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探究出新的视角,以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实施。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文章以南京市部分高校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通过查阅南京体育学院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收集大量有关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现状、发展情况及问题,给予了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为本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查阅有关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相关的文献资料,制定了调查问卷,对部分南京市高校的老师进行调查问卷的发放,再对问卷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在南京市高校里随机抽取8所,每所高校抽取3名教师进行问卷发放,预计发放24份。
1.2.3 访谈法
对学校的学生、体育教师以及相关专家进行访谈,对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使论文更加全面。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学知识分析问卷调查所得数据,使得论文分析更加科学性,更加全面性。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2.1.1 体育课程培养目标
在过去的这些年以来,南京高校的体育教育方面都遵循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教育理念,“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这些观念思想融合进了平时的课程之中。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成为了当前体育教育的首要目标。其中提到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大领域目标,不仅包括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包括了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目标。以此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在统一(见表1)。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得出,当前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都是以《纲要》中体育课程目标为依据来设置各自的体育课程目标的。大部分学校的直接目的仍然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为首要准则,以促进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兴趣。由于各个学校的侧重点不同,部分学校将技能学习列入计划之中,只有一小部分的学校注重观察学生的心理健康因素,關注社会适应目标的则更少。
2.1.2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南京部分高校进行了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因此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教学模式。调查结果见表2。第一种是“三段型”: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目前南京大部分高校采用这种模式。第二种“分层次型”:一、二年级都开设专项选修课。第三种“三自主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教师、上课的时间的一种教学模式。第四种“俱乐部”模式:主要是模仿国外高校非学科性质的俱乐部形式。
相对于一开始单一的一、二年级必修课模式,近些年来南京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有了较大的改变。通过对南京普通高校的调查,我们发现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上,以三段型模式居多,占调查学校的50%;其他几种模式分布相近,但都远低于三段型模式,俱乐部模式在调查的学校里没有发现,这可能由于目前南京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要。
2.1.3 体育课程类型的设置
《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要求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 学时),修满规定学时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调查结果(见表3)。
从调查情况分析看,基本所有的高校一、二年级都已经开设了体育课程,但还有部分普通高校未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但尽管如此,开设了选修课的学校,教学内容也比较形式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锻炼学习到体育技能。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体能素质越来越差,学生的身体健康重视程度不够,体育课程的满足情况不够。但较为惊喜的是,所有学校均开设了体育保健课一类的课程,体现了教育的平等。
2.1.4 体育课程内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南京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技术的教学为主的,学生主要学习体育技能。项目大致有田径、篮足排乒、武术等,相对来说内容比较单一。但随着《纲要》的实施,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变大,体育课上的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见表4)。
从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统计表来看,南京普通高校开设体育课程内容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许多项目的普及还不到位。从大学生希望设置的项目走访调查调查结果可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学生对高校体育学习内容的需求不断增长,很多学生喜爱的项目例如街舞、瑜伽、轮滑等,目前还没有设立。在对高校教师的访谈中得知,项目开展的主要障碍在于:场地设施不足、设备缺乏和师资条件不具备。
2.1.5 体育课程的实施
(1)体育课程教学设施条件。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结果显示,南京普通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条件能够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但缺少专业定向的场地条件,也缺少了综合体育馆。
(2)实践课组织形式。
大部分高校前期的基础体育课程都是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方式,但这样的授课方式忽略了男女生之间的差距,导致教学的结果并不能发挥最好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较大。后期学校则采取按兴趣重新整合年级班级,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节省很多精力,同时也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和目标的实现。
(3)体育教学方法。
当前体育教师在课堂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过去基础的示范讲解、练习、分解等方法为主。对于新型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等,使用得较少。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传统。
(4)理论课教学。
经过走访调查,被调查的所有学校都开设了体育理论课。但学校对于体育理论课的重视程度较低,理论课的开设时长较短。
(5)课外体育活动。
通过走访调查得知,调查的学校都有早操或是晨跑的活动。除此以外,由各个系别、学生会等组织所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说明学校对于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相对来说比较重视。
2.1.6 体育课程的评价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调查的南京普通高校当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评价方式依然是教师为主导的较多。相对来说这种评价形式较为单一,比较容易只看见学生近期学习成果,而忽略了学习能力的发展等长远效果(见表5)。
2.2 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2.2.1 体育课程目标较为单一
南京普通高校一直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将关注力放在了运动的参与程度上,而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顾及较少。
2.2.2 体育课程内容发展缓慢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南京地区的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地提升。体育课程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尽管已经有所进步,但南京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建设仍然发展不够完善,缺少平衡。一些休闲体育例如轮滑等项目,以及一些富含地方特色的学校内容在体育课程中的体现还是比较少的。
2.2.3 场地器械设施不足
当前除了一些较为前卫的体育项目的场地器械较为缺少,其他普通体育项目的设施还是相对完备的。但常年的使用需要更加频繁地维护和更新,以及场地的大小不能够满足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这要求了体育场馆也需要更加专业的团队经营,尤其是对于场馆的维护和运营这一块。
2.2.4 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时代在进步,体育课程的教学也应当与时俱进。当前的体育课程基本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对于新兴的教学模式还无法运用其中。并且在这当中教师的地位太过于突出,学生缺少自主学习体育技能的行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太少。
2.2.5 体育理论课教学重视不足
根据调查发现当前的高校们对于体育理论课的重要性还不够。缺少的理论课,一定会对实践课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南京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中比较重视运动参与,而缺少了对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要求。
(2)南京普通高校教学模式一味地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未能打破束缚。
(3)南京普通高校对于高年级开设的选修课程缺少完整的体系。学生对于选修课态度不够明确,因此课堂效果也不尽人意,效果不好。
(4)南京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的内容近年来稍有新增,但还是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带有校园文化和地方特色的项目较少。
(5)南京普通高校的场馆设施条件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多项体育项目的需求。专门性的场地较少,综合性的场馆缺少专业的管理和维护。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设置重视程度相比其他科目也较低。
(6)南京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以教师的评价为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
3.2 建议
(1)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2)加强学校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学的质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力量,提升课堂效果。
(3)提高学校的重视程度,引进更多的受学生喜爱的新兴体育项目,以及富有校园文化特色和当地特色的体育项目,为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创造条件和环境。
(4)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做出改进,不仅仅注重于最后的结果方面,也关注与学习的过程和感受体会方面。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下去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李效辉.普通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北京市普通高校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37(5):79-81.
[2] 隋晓航.中美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8,15(3):61-66.
[3] 丁素文.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构想[J].体育学刊, 2002,9(1):66-67.
[4] 臧卫国.适应高职学生专业发展的体育课程设置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 5(21):251-252.
[5] 楊洁,倪湘宏,唐炼.社会性别视野下大学女生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6, 32(13):189-191.
[6] 张华.山东省医学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7] 盛晓明,周兴伟.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53-656.
[8] 程义志,吴文琪,刘建华,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5):96-97.
[9] 郑国荣.从“终身体育”视角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 27(12):93-96.
[10] 汪波,周学荣,李慧萌.“阳光体育运动”视角下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困惑与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5):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