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晖云
[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当代高职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从数据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的基本就业观已经形成,但是也呈现出个人利益至上、追求稳定工作等就业特点。针对这一现状,从学校的课程改革、政府文件制定及完善配套措施,“家、校、企”共同合力培养高职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三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关
键
词] 高职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244-02
教育部最近公布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就业创业的形势严峻。国家、社会、学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极其关注,积极帮助学生就业,如针对毕业季,人才市场举行多次招聘会;学校联系多家公司开设招聘会;学院针对本专业,联系对口公司,开专场招聘会。此外,国家积极鼓励学生创业,并有相应的政策进行扶持倾斜。即便如此,经常会听到“两难”的声音,即学生抱怨“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难”。当代高职学生就业到底关注的“点”在哪里?科学的就业观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为了及时了解当代高职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笔者通过对本学院450名学生发出“高职学生就业观调查问卷”,参与人数为399人,调查对象是大一、大二、大三,主要以就業区域、就业方向、就业单位、薪酬待遇等为主题,通过对数据整理分析,基本可以反映当代高职学生就业观现状。
一、当代高职学生就业观现状
就业观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和就业目标。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不同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社会舆论的播放器。大学生几乎都是网民,互联网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主要渠道,网络对学生学习生活、思想观念的树立、价值观的形成、行为模式等起着重大的影响。网络舆情、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都影响着当代高职学生的就业观。
(一)基本就业观已经形成
此次调查问卷参与人数为399,大一新生占31%,大二占19%,大三占50%。由图1可知,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41%非常关注,46%比较关注,只有13%的学生表示很少关注甚至不关注。由此可见,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毕业去向调查项中可知(图2),高职学生毕业后去向主要有三个:一是选择继续深造,提高学历。“白领”依旧是目前大学生追求的主潮流,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要想谋取相关的职位,必须怀抱“学历砖”才可能获得这个机遇。调查中,有37%的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这一数据更是印证了大部分学生对“白领”的渴望。二是毕业后就就业,有48%的学生毕业后想寻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三是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不拘于传统理念的束缚,对于新鲜事物都跃跃欲试,这种思维在毕业去向调查中就有所体现。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创业的看法,专门针对自主创业进行了调查(图3)。结果显示有56%的学生有过自主创业的想法,和父母、朋友进行过探讨,但最终没有行动,有4%的学生为了实现创业梦想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说明创业是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式,为大部分学生所接受。但是从最终行动力上可以看出,他们对待创业的问题比较谨慎,更趋于理性。
面对激烈竞争,学生在就业时是否会选择职位较低,但是发展空间较大的公司呢?图4显示,有70%左右的学生会考虑这样的职位,有26%的学生不会考虑职位较低的岗位,还有4%的学生视情况而定。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不仅仅是看眼前,更加着眼于未来,一部分学生也表现出对职务的在意,比较注重岗位的社会地位。
当代大学生处在信息时代,资源共享时代,因此,在志愿填报时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学校、专业等相关信息,如网络查询和身边朋友咨询等,认真对待志愿的填报。但是高职学生中关注更多的是专业前景,往往没有紧密结合自身的爱好特长进行填报。同时部分高职学生在学习课程过程中,缺乏钻研精神,容易出现畏难情绪。在就业后欲从事的工作领域调查(图5)也可以反映出这一点,49%的学生工作领域是视情况而定,是动态的,没有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强烈意识。30%的学生愿意发挥专业特长在该领域就业。还有18%的学生表示可以跨专业,喜欢挑战,只有3%的学生没有想过。由此可见,就业对口率不是学生就业过程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就业的领域更加宽广。
通过问卷调查,高职学生对就业问题比较关注,毕业后的就业去向比较明确,大部分学生都会自己去寻求发展领域,甚至通过创业的方式就业,可见高职学生的基本就业观已经形成。但是调查中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1.想法与行动不“统一”
虽然大部分学生表示就业的时候更注重公司日后的发展空间,不会太过于计较薪酬待遇,但是这一想法在现实中没有完全得以落实。因为在“公司最具吸引力”的一项调查中,60%的学生选择了薪资报酬,其次是选择了个人发展前景。还有在“就业区域”调查中,经济发达地区是学生的就业首选,而对于偏远地区几乎无人考虑。偏远地区虽然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多的发展空间,但并没有吸引广大学生的踊跃加入,从每年学院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名单上也可以看出。这些数据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个人利益,忽略社会发展的需求,缺乏社会责任担当和缺乏服务社会的意识。
2.就业形势认识不足,自我认识过于自信
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大于社会上为毕业生提供的岗位数,供需结构不合理,导致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这一严峻的现实并没有影响学生就业时的乐观心态,调查问卷中,69%的学生表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找到工作,11.5%的学生工作已经由家里作好安排,只有12.5%的学生认为就业存在困难。这种乐观,表面上是可喜的,是一种自信的体现,其实不客观的认识就业形势会让学生在面临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单位性质等不理想的岗位毅然放弃就业。甚至有的学生面对薪资待遇虽然不错,但是公司有轮班的工作要求,学生就凭“感觉”毅然拒绝这一岗位。面对校园招聘,部分学生不积极主动,总认为外面的公司“缺人”,外加看到网络上大量的招聘信息后更坚信自己不愁找不到工作,缺乏紧迫感,从另外一个方面也是充分反映了部分学生是自信过度。
3.心理素质有待提升
“在屡次求职失败后,会让自己备受打击”一项调查中,70%的学生选择“会出现”。“90后”学生处在改革开放深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大环境中,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会接触到更多的就业价值观念。他们思维开阔,勇于挑战,但是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外加近几年“表扬式”教育方式使他们抗挫折能力不足,容易在求职失败后,出现一种异于平常的心理状态,如自卑、焦虑,畏惧等。这给高校和社会提出了崭新的课题,不但需要注重引导高职学生就业价值观向良性发展,进而寻找到社会需求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平衡点,还要培养他们坚毅的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
针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功利化、不能客观认识自己以及波动的心理状态等问题,校方要高度重视,积极与政府、企业单位、家庭共同协作,以培养出甘于奉献、不断奋进的服务于社会的技能型人才。
(一)思想教育贯穿教学环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的价值观会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中,除了正常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继续坚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导地位外,学院需尽快进行专业课程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学每一环节中,让学生明确国家的需要,明确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同时要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如微信、QQ等,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播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案例视频,如《大国工匠》系列微视频。多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在职业选择上不一味追求稳定性好、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好的工作,而是结合自身现状,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
(二)营造好的社会氛围,让高职学生提升工作认同感
高职学生大部分从事在岗位的一线,但凡有设计岗位、管理岗位都会得到大量学生的青睐,对一线技能岗位缺乏一定的认同感。事实上“中国制造2025”需要更多本领高强的技术工人支撑,呼唤更多大国工匠。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总就业人口为7.76亿人,其中技术工人有1.65亿,约占21%,而其中高技能人才4700万人,仅占就业人口的6%。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步伐的加快,技术工人数量的短缺和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
一线工作待遇不好、地位不高、职业荣誉感不强是导致学生对该工作认同感不高的主要原因。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引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为大国工匠送来了春风。专家呼吁,加快完善配套措施,发挥政策长期激励和保障作用,让技术工人在企业里有脸面,有身份。因此只要国家制订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必然会让从事一线工作的人员拥有归属感和荣誉感,高职学生就业时就不会侧重考虑“社会地位”的问题,必然也不会对工作太过“挑剔”。
(三)培养高职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提升就业力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的培养,也无法培养出合格毕业生。因此,学校应该联合家庭、企业共同构建良好的培养机制,让父母在孩子就业中能给予客观的建议,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配合学校共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同时,学校要充分考虑到在培养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好担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在培养方案制订上要积极与相关企业进行研讨,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多提供实践平台,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国赛或者省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升。通过多方协作努力,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踏实的做事态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让学生面对职业选择时会更加从容,会更加符合国家的发展需要。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問题,尤其在新时期下,就业面临新的挑战,作为高校教育者要及时了解政府的相关就业政策、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创设实践、竞赛条件帮助学生提升就业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候士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机制研究[J].就业方略,2018(7). [2]吴志鹏,王燕.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8).◎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