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超 秦浩
[摘
要] 我国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经济竞争中,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凸显。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构成部分,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态势,也要积极寻求突破,打造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一体化发展,构建更加现代化的应用型教育体系,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以应对飞速发展的国际经济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一体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068-02
如今,我国社会正处在飞速发展转型的关键时刻,各领域都在积极开展结构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然而不仅是产业结构,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经济竞争中,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凸显。不断扩大教育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发展更多的应用型、高水平人才,已然是增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速度的一大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指出要把本科职业教育摆在首位,注重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1]。由此看来,全力打造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一体化发展,构建更加现代化的应用型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有力模式,促进高职与本科院校一体化,改变人才培养方式,正在发展成为当下高校以及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
一、建设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一体化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际分工也将会越来越细化,这种改变会刺激科技的更新,并引发产业革命,每个行业如果想要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取优势,都要不断发掘自身潜能开发新产品,提升国际竞争能力。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构成部分,也要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应对飞速发展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挑战。近年来,我国许多院校也进行了不断的尝试,业内专家学者也纷纷展开探讨,一些“3+2”“3+4”“4+0”等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法出现在人们眼前,研究的角度也从人才定位、差异化发展、培养机制及社会价值等不同的方向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并提出了交互培养、课程衔接、职业资格证书及学历互认等合作设想[2]。可以说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国家发展的一大硬性需求,这一问题无法忽视,必须要从教育角度入手,寻求培养更多专业人才的途径,通过行业的调整、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来创造更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二)有助于教育终身化的实现
终身教育指的并不是人在一生之中要一直接受教育,而是人生中所有不同教育的总和[3],是一种不断学习进步的态度,人只有秉持这种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和观念,才可以将终身就业变为现实。高职院校的教育也是教育终身化中的一個主要环节,人在最容易接受知识的时期进入院校,学习技能,它所提供的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也要依照终身化教育发展的标准,来构建更加符合需求的终身职业教育政策,让学生具备更强的学习及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化,能力更加具有实用性,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
二、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进展现状
不仅是在我国,其他很多国家也在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一体化人才培养方面有着相同的观念和发展趋势,在理念刚刚出现的时候,高职和本科的一体化还仅是十分简单的“学历嫁接”,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一体化模式变得逐渐成熟起来,更多考虑到了社会实际的需要,并以此作为目标来打造互相贯通、有机结合的统一、开放、灵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正在提升,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一体化培养模式是社会进步之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在20世纪后期,英国就已率先开始了职业教育资质和普通本科文凭等值的制度,在英国,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同作为教育体系被划分了同样的培养要求,学校安排的课程也是国家相关部门经考察后共同规定的,在保证课程能够顺利衔接的基础上,让高职院校的学分和本科院校的学分等值。无独有偶,德国也有着类似的制度,该国将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对接,将课程进行阶梯式的安排,重视基础教育以及实操水平的提升,方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或深造。在日本,也有着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共同培养人才的尝试,他们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对这二者课程的衔接方面也做得很好,并强化了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想要继续进入本科学习的重要参考因素。
我国在十几年前也已经开始了关于人才培养一体化的探讨和尝试,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经验的积累之后,目前已经初步出现了专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方式。总的来看,比较常见的有“3+2”模式或“3+4”模式,其中“3+2”模式指的是三年高职+两年本科、“3+4”模式指的是三年高职+四年本科,还有中专技术学校转为高职等方式。升学方式有两种:(1)高职院校或本科院校属于独立办学,高职院校的教育结束后,通过考试择优进入本科院校;(2)高职院校联合本科院校进行一体化培养,也就是两校进行联合招生,高职教育结束后,由学校组织考核,合格者便进入本科院校的相关专业继续学习,并最后给予本科学历文凭。
三、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协同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一体化设计
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分属于不同层次的教育,要想将这二者融洽衔接起来,系统的考量和完善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要让这种合作深入课程和教学层面,让参与共同培养的学生都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且具有本科综合素质”的人才,所以,一体化模式的建设应着重考虑下面几个要点。
(一)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重视专业衔接
专业的对口衔接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开展协同培养的前提与基础。合作双方的院校要根据具体情况对自身的专业目录展开分析,同时要密切关注区域内经济产业的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筛选出一些技术性较高且仅有三年制的高职院校不能适应企业要求的专业,将这个专业优先选定为专本衔接的专业,在这个前提下,进一步划分哪些专业需要用一体直通到底式的教育方式,哪些专业要用分阶段的教育方式,来提升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专业衔接时的融洽性。
(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明确培养目标
人才的培养不能漫无目的,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这个目标对教学活动的方向有着决定性作用,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第一步就是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还要确定人才培育的规格。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例,学校明确目标,如培养“能动手、懂技术、知管理”的全面型高素质应用人才。这样的定位将直面基层的态度凸显了出来,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生产第一线,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能够在服务第一线的知识、技巧、经验及心态。要在明确的目标的指引下,展开具有强烈针对性的培养工作,同时注意教育的阶梯式进行,防止职业能力水平和教育层次方面重复或错位的情况出现。
(三)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系统安排课程
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学校要进一步安排系统的、科学的课程,同时也要注意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渐进关系、展开顺序,还有各科的时长等问题,这些具体课程的设置是决定高职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最终能否达成培养目标的核心所在。不管是直通到底的教育方式,还是分阶段的教育模式,都要对课程的安排进行系统的、完善的设计,这需要协作学校二者之间的共同努力,细致研究,防止课程内容方面有重复或脱节等情况产生,同时也要注意课程内容的渐进性,让学生能够接受不断深入的教育,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方面的衔接能够做到联合、有序、有逻辑。
(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合理考核评价
考试是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进行衔接的关键点,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完成了本学校的学期教育以后,要接受学校组织的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择优录取成绩优异的学生继续进入本科高校进行深入学习。这种考核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考试,而是一种结合书面考试和实操考试的考核方法,必要时还可以增加面试,要在考核中突出知識与能力同等重要的理念,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出色的综合文化素养,还要有一定的职业核心能力以及专业技能。
(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强化师资素质
过硬的师资力量是保障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顺利进行的外部条件,近年来我国的教育领域一直在提倡打造学术型、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联合同样也要加大力度打造更加优秀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高校应当允许、鼓励,甚至安排本校教师参与到其相应的行业中,多与企业进行交流,让教师通过社会实践掌握行业趋势,丰富实操技巧,从而影响教学理念和方式不断的更新,让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学习到先进的、实用的知识和技术,还可以通过外聘行业专家或佼佼者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经验,或进行兼职教学;另一方面,学校要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一些应用型学科的教师,要在不断深造中增强自身的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从而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提出多年,也收获了一定积极的成果,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一体化教育是扩大教育体系改革成果的重要一环,它满足了我国当前这飞速发展阶段中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这种模式的出现其实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前提下的必然趋势。高职和本科一体化是一种新型的培养人才的途径,在这个共同合作的进程里,同样还需要院校两方的积极配合,一起建立具有可行性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探索,不断改善,制定完善的人才能力提升和评价方案,做到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优化,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訾克明,陈劲松.基于“3+4”的中职与普通本科一体化衔接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6(2):49.
[2]张静,陈景波.工程教育成果导向的高职与应用本科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究[J].职教通讯,2017(5):15-17.
[3]孙洁,孙斐斐.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衔接的探索与分析[J].科技视界,2015(10):165.◎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