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鑫 蒋婷婷
[摘 要] 针对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多变开放且不确定的育人环境、重复交叉的育人机制等复杂性问题,引入协同理论进行分析,指出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应该建立以高等学校为盟主的动态联盟组织关系,并运用综合集成的思想,对育人共同体的特征结构、联动机制以及构建过程等方面展开研究。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组织协同;动态联盟
[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058-02
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应该鼓励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分类推进、形成特色[1]。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今天,构建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探索多方协作的创新创业育人新模式[2-4],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性选择。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是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的一种具体类型,其构建的过程是协同学理论[5-6]在创新创业育人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因此,从本质上讲,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的构建,就是从组织角度加强各参与主体的协同合作,通过组织管理手段创造各参与主体实现协同效应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消除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壁垒和障碍,以期实现“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7]。
一、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的组织协同机制
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由多元参与主体构成,具有开放耗散、自适应性和自组织等明显的复杂系统特征。这些多元参与主体,可以被认为是育人共同体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以及子系统的要素之间既存在着协同,同时也存在着竞争。在协作和竞争的相互作用下,由于各种不同价值取向、行为规则以及管理模式等造成的随机涨落,必然会使现有的育人共同体不能适应,远离平衡态,从而形成耗散结构。哈肯[5]把在耗散结构中主宰系统整体演化过程的参量称为序参量。可见,序参量就是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实现组织协同的关键因素。
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由政府、高校、社会、学生、家庭[8]等众多主体参与。在共同体构建的初期,众多参与单位之间可能存在以合同关系为纽带的合作关系,也可能存在没有任何约束的相互作用,难以形成大家都认可和遵循的价值取向、行为规则以及管理模式等。每一个参与主体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社会资源、管理模式,它们常常各自独立工作,产生竞争甚至是对抗。显然,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需要一个具有引领地位的主体出现,提出一种大家都能够认可、遵守的价值取向、行为规则以及管理模式等。那么,这个具有引领地位的主体力量就是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实现组织协同的关键序参量。
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相关资源流通方面具备责任与优势[9]。刘延东副总理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改进课程,强化实践。大力推进高校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协同育人。”这充分说明,高校就是在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中应该发挥引领作用的主体力量。
二、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的组织结构
序参量的形成是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实现协同效应的关键。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组织协同的关键序参量是具有引领地位的主体力量,即高等学校。而这一主体力量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即通过组织设计明确高等学校在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中的引领地位。在组织理论中,组织结构的选择是实现组织管理目标的第一步。因此,选择适合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的组织结构是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实现组织协同的关键。
(一)育人共同体的组织形式
组织形式先后经历了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的层次结构组织和事业部制或矩阵制的复合结构组织。发展到目前,现代组织理论开始转向运用开放系统的方法,出现了动态联盟等适应复杂系统的组织形式[10],并已扩展到知识创新、市场开发等诸多领域[11]。动态联盟的组织基本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平行结构,各组织单位地位平等,信息互动,属于共同决策组织,是最为理想的动态联盟组织结构,但由于平行各方关系复杂,现实中更是存在信息传递的局限性,并不适合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2)星形结构,由核心组织和外围合作伙伴组成,核心组织作为盟主,担负主要的管理工作,结构相对稳定,属于联盟决策组织,但星形结构的各方,特别是外围合作伙伴相对松散,联动受限,影响组织协同的绩效;(3)动态联邦结构,则是在平行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联盟协调组织,该协调组织可以对联盟组织的资源实行整体计划与管理,属于参与决策组织[12]。
高等学校在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中发挥引领作用,相当于动态联邦结构中的联盟协调组织。因此,以高等学校为盟主,发挥协调组织功能,建立动态联邦结构的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 是实现协同效应的理想选择。这使共同体在灵活性、稳定性、适应性、学习性等方面有较大优势:(1)动态联邦的结构形式能够使创新创业育人的各参与主体保持利益目标一致,实现风险共担;(2)组建以高校为协调组织的动态联邦,其视角和宗旨真正落实到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大局观和整体观相对较好;(3)动态联邦是基于信息技术构建的虚拟组织,具有良好的信息交流基础,有利于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各参与主体间的沟通和合作。
(二)育人共同体的结构集成
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这一动态联盟集成化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虚拟的协同管理环境,以动态联盟为对象,对创新创业育人阶段和过程进行有机集成,从而对创新创业育人实现全方位、全过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其组织结构集成主要包括目标集成、制度集成、信息集成、資源集成、文化集成等要素。
(三)育人共同体的联动机制
动态联盟组织结构相对松散,这就要求以此组织形式构建的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必须通过一定的联动机制加强组织结构的有序性和整密度。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的组织盟主是高等学校,其他盟员包括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家庭等,高校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家庭之间以及作为盟员的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家庭之间的交互主要通过信息流和物质流实现联动。
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是基于信息交换连成的有机整体。在共同体中,通畅的信息沟通是保证各子系统产生协同的基础。因此,建立覆盖全面、协同共享的信息网络,建立程序化、制度化的信息交流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云平台,可以提高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的绩效水平。同时,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的物质流联动必须用法律契约的形式来保证其整体性,明确各成员的工作内容和权利义務关系,并形成一个“契约网络”。
三、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过程
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的构建不仅仅只是多元参与主体的简单组合,而是应该通过目标整合、制度整合、信息整合、资源整合、文化整合五个层次,最终实现战略资源整合的终极目标。这一终极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该分阶段进行构建。整个构建过程可以用“五个层次,四个阶段”概括。
第一阶段,从育人的功能性组织架构上进行构建,对创新创业育人的参与各方实现功能重组,实现功能配置的优化。例如,高等学校应该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在整个育人共同体中发挥协调组织作用;政府明确自己是创新创业育人的服务者,而不是推动者,应该在税费减免、创新创业补贴、奖励、融资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与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有机对接起来;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应该明确自己的盟员地位,在实现利益共享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创新创业育人的优势资源;家庭则应该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知晓自己在创新创业育人中的作用,多接触先进的教育思想,了解、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尽可能地为子女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阶段,从组织内部集成上进行构建,对育人参与各方的系统内部实现重组,以期适应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的系统环境。特别是高等学校,作为创新创业育人的主体,必须从内部打破平衡态,将涉及创新创业教学、科研、经费、实践等方面的部门从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加强内部耦合。例如,学校财务处在经费保障上给予支持,教务处做好创新创业课程的规划,人事处则重点抓好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政府则应该切实形成整合各政府部门的行政资源,实现覆盖教育、科技、知识产权、经济等多部门的创新创业保障政策。
第三阶段,对育人共同体内部的联动关系进行整合,以正式甚至非正式契约的形式实现有效规制。协同育人是人、财、物资源之间,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重构。重构就意味着新系统、新组织的诞生。新组织要顺利运行和高校发展,仅凭感情的合作,显然无法保证。只有完整、科学的制度设计,才是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的根本保障。例如,高校和风投公司共同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就必须是在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否则协同关系必不会长远。因此,利益的共享与风险的分担机制是动态联盟实现协同效应的重要规制。
第四阶段,对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的价值体系进行整合,以文化协同实现整个动态联盟的构建,真正实现战略资源整合。价值体系的整合是一个多元文化协同融合的过程。不同的价值观在共同体内不断地竞争和协同,需要一个调和的力量,才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协同的序参量,就可以被认为是共同价值观背后多元主体更深层次的默认假设,则关键的作用点就在于调和多样性意见的能力。因此,提高调和多样性意见的能力,便是实现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价值整合的关键。这就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构建动态联盟共识的价值基础,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价值准则有效地协调多元参与组织的价值冲突与利益分化,建立基于信任的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宏达,许亨洪.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内涵、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5).
[2]严毛新.从社会创业生态系统角度看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J].教育研究,2015(5).
[3]徐占东.“三螺旋”协同创业教育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6).
[4]邱峰.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探索,2014(9).
[5]赫尔曼·哈肯.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6]杜栋.协同、协同管理与协同管理系统[J].现代管理科学,2008(2).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李晓峰,王斌,郑洪燕.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困境与突破[J].学术论坛,2012(9).
[9]莫蕾钰,洪成文.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怎样融通[N].光明日报,2015-9-14(14).
[10]陈丽.基于共同价值的多维度组织协同机理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9.
[11]周勇.动态联盟及其管理机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
[12]徐玖平,李姣.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动态联盟组织模式的结构集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32(11).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