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钢
[摘 要] 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战略的人才基础保障,探讨校企合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实施方法。
[关 键 词] 应用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055-01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深化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战略,需要高校培养大批生产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参与太少等问题,直接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自2013年以来,国家对高等教育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确立转型高校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和使命。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做法
(一)转变观念,树立人才培养改革新思路
转型是高校类型的转型,不是办学层次的降低,培养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是国家赋予高校的职责和使命,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机遇和挑战。要突破传统的学科导向思维定式,树立“人才输出反馈”作用“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理念,适应新体系带来的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二)科学定位,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标准
围绕行业企业生产一线技术、管理要求,考虑学生近期就业和远期发展两个程度要求,将企业对人才的“吃苦耐劳精神”“组织纪律性”“团队合作精神”“敬业奉献精神”等素质要求以及“一定的企业运行和生产管理知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等要求均列入培养标准,并对各要素进行分析,明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该标准的确立是各项改革的基础。
(三)改革驱动,构建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
从实习合作入手,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以“优秀的办学精神”和“优质的实习、毕业生”树立良好信誉,吸引企业主动更早、更深介入学校教育,进行前瞻性人才培养。校内同步实施“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五项教学改革,确立“3+1”模式,即校内学习三年,大四一年进行“校内外综合实训实习与毕业设计”,包括集中企业实习和校內实训,其中集中企业实习不少于3个月,留在企业就业可延长实习时间,毕业设计在企业完成,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构建以“实验为基,实训为重,实习为强”的三阶梯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比重达到40%。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优良教风学风建设。校内改革驱动和良好的实习合作促进校企合作不断加深。从设备、师资、课程、管理、教育等多方面切实联合起来共育人才,从而真正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四)统筹协调,形成改革保障新机制
建立“组织、制度、管理协同、经费”四项保障协调一致的保障机制。高度重视转型改革和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修订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各部门理念一致、紧密协同,教学管理和学工管理密切配合,校内管理和校外管理相统一,学校按较高比例划拨教学改革专项经费,这些保障措施共同为转型发展、校企深度合作保驾护航。
三、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和主要经验
1.制订包括思想素质、品德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
2.创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校企深度合作为依托,以“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管理、质量评价”“五项改革”为驱动,以教风学风建设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3.构建“三互动、三认同、五共建”的校企协同育人新途径。即“思想互动、文化互动、技术互动”,开展多层面的交流合作,达到“理念认同、情感认同、行动认同”,进而实现“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企业订制班、共建课程、共建教师队伍”五项共建,在设备、师资、课程、管理等方面切实联合起来共育人才。
综上所述,本文所讨论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模式是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推进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性强,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对部分高校,特别是对转型发展及民办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凯.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2008(1):49.
[2]李梁,李思瑞.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商业,2008(30).
[3]何根海,谭甲文.基于校地合作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
[4]潘懋元,王琪.从高等教育分类看我国特色型大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0(5).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