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德龙
[摘 要] 目前国内高校依照“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更加注重大学生培养质量提升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批判性思维作为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构成因素,对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方式均产生着深远影响。对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性分析,说明着重培养此思维方式对塑造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关 键 词] 批判性思维;公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046-01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或思想方法,不只是一种思维工具,更根本的应是一种我们看待世界、评估价值、分析问题的基础性构思原则。批判性思维不是先天的思维原则,而是通过后天努力锻炼培养起的优质思维习惯和高效思维能力。学者通常会给批判性思维“下定义”,却较少评论其作为一种大众应当学习和掌握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能力,本身是否具有某些“目的性”。
一、批判性思维的动机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有名言:未经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警示人们应更加关注思想和灵魂的提升,避免因惯常思维而故步自封或妄自尊大。因为思维方式决定着行为方式,思维质量也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多数情况下,人们的思维方式都是潜意识地发挥作用,且被默认是天然正确的,久之则会形成思维固化和定势。
批判性思维则是对惯常思维发起的挑战,是对思维方式进行反思的艺术。促发批判性思维的“问题”,来源于内外两个层面:外在是事实构成的问题情境或困境,内在则是原有思维方式需要完善和提升。主动检视并优化自身的思维模式,更能体现主体意识的能动性。批判性地思考固有的思想方式,是提高思维水平的开端,显示着思维主体对思想完善有更高标准;因为思维方式本身不会自我优化,主体必须自己承担责任并付出长期努力。
二、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于依照民族文明、道德和法律的传统行事,习以为常地接受这些原则。优秀的文明传统固然要继承和发扬,而时代变迁也要求思想与时俱进,但许多人面临新的问题情境通常并未做好积极改变的准备。优化主体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质量、促进卓越品质和追求更好生活,则是人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活动的目的所在。因此,有必要对批判性思维本身的价值诉求加以评析:
(一)追求思想自由
积极、开放、乐观的思想只能在自由的环境和氛围中培育,思想自由既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也是人们对自身进步应当承担的责任。如果思维方式会影响人的生活幸福与成功体验,那我们应该成为一名主动的批判性思考者。
(二)追求思维公正
根据人类的天性,思维更多是自我中心或社会中心化的,因此思维并不与生俱来就是公正的。培养思维的公正品质,必须进行公正性的训练,才能发现自我中心的思想和行为,并加以改变和完善。为此,我们应该成为一个保持思想正直、采取公平标准的批判性思维者。
(三)追求体系创新
思想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其品质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思维、语言、行为和交际习惯,联系到个人生活的整体。思想的改进提升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做一个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应勇于自我革新。
(四)追求人格完善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思想中的革新、探索知识之路上的求真,它同时通过影响行为方式而达到求善、求美的目标。让人以开放的心态面对问题、求索新知、丰富心智,从而突破原有的自我中心化思维,成为一名理性标准更加一致、更能做到公平公正的有德性的批判性思维者。
三、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批判性思维最直接地呼应了康德在《何为启蒙》一文中的呼告:“在一切事情上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它的目的在于塑造敢于对自身的惯常思维方式发起挑战的思想者,旨在培养终生学习者、公正的评判者、改革的创新者和勇敢的实干家。
美国更早地意识到批判性思维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国内高校近年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教育日益重视,并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增添了相应环节。江苏科技大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实施《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书》制度,提出“六大核心素质”构建的全人模型,并将“批判性思维”列入“科学文化素质”模块作为教育养成要点予以重视。
完善的批判性思考者更能认清自身立足世界和社会的定位,更清楚地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性和思想的局限性,从而更加珍惜他人与生活,努力突破谬误与偏见的蒙蔽,追求自由与公正,过历经省思的更有价值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批判性思维工具[M].侯玉波,姜佟琳,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1.
[2]王济干,龚海燕.高校创新团队知识共享场的培育与评估[J].高等教育评论,2010(4).
[3]武宏志.论批判性思维[J].广州大学学报,2004(11).
[4]罗旻.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创新与改革报告[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5(5).
[5]张梅.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现状及成因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6(3).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