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健 董航 冯鹤
摘 要:经过对参加天津市大学生跆拳道竞赛的50名高校学生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的发放以及周期训练过程的研究统计,对在不同身体机能发展水平的相同年龄段人群做出下肢损伤数据统计。严重影响训练过程的损伤情况,需要一定时间持续恢复再进行训练的人群占到总额的26.6%,并且男性学生的受伤比例大于女性学生,下肢的损伤情况必须要在训练周期的不同阶段起到绝对的重视。
关键词:跆拳道运动 受体 下肢损伤 占比数值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5(c)-0004-03
1 跆拳道运动项目的发展现状
例数跆拳道确定在第27届奥运会当中成为正式竞赛项目至今的20余年之中,不仅关注度和参与度呈直线形势的上涨,国际赛场当中我国跆拳道运动员也成为了全球备受瞩目的焦点。从悉尼到里约的20年之间在奥运赛场上中国跆拳道运动健儿们7次登上了最高领奖台。也正是这傲人的战绩促使我们的将关注点越发细化,特别是格斗对抗项目参与者的身体健康状况便显得尤为重要。在跆拳道项目运行的过程中将运动受体的损伤情况降到最低限度,有效全面地调控各个周期训练已然是项目发展保障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研究通过在天津市举办的跆拳道竞赛各高校学生从事跆拳道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下肢损伤案例统计;归纳出造成各部位损伤的主要动因,并且通过合理化解决建议的提出,能够帮助跆拳道从业人员进行运动训练时保证过程的系统性、全面性;不僅增强了项目受体对于自身健康安全性起到绝对的重视,还有效地拉长了受体目标出现最佳竞技状态的年限,将发展身体机能与提高竞技成绩做到最大程度的贴合。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所获得数据皆选自于参加2017年天津市跆拳道竞赛的160名高校在读学生,男生为80人,女生为80人,对于实验对象的基本状况统计如表1所示。
在进行调查研究期间将涉及到个人基本信息、参与跆拳道运动专项时间、日常训练构成等信息的问卷分发给参加比赛的160名选手手中,并且对发放的问卷进行了全部收回并未产生无效问卷,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全过程当中皆为发放后经调查人填写完毕即刻回收。
3 跆拳道运动下肢损伤探索与分析
3.1 跆拳道运动项目受体情况分析
根据表1的所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在天津市举行的跆拳道比赛当中160名选手来自于20所大学,比赛当中进行了表演以及对抗两种形式的角逐。我们可以看到在参赛选手方面无论男性学生还是女性学生身高均值都明显高于其他在校学生,体重方面受测试学生的均值也低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均值,同时对调查受体进行观测时发现选手都表现出了体重轻下肢长的这一身体形态标准。从选手参加持续的跆拳道专业训练的数据分析可以了解到,对于有组织、详细地安排训练的这一专项化过程均值都已达到了2.5年,参加最短训练周期的选手也接近于1年的时间,而获取比赛前3名选手的跆拳道专业运动年限皆达到了3.5年,未取得名次的选手则专业训练年限与2年持平或低于2年。从这一现状呈现的关系来看未进行多次有效周期循环的跆拳道专业训练其竞技状态和竞技水平都不能表现出最佳水平。纵观跆拳道发展以来在国内甚至国际赛场当中取得名次的运动员虽经历的专项化练习都低于其他运动项目,但是其项目的基本属性和体育运动的本质约束,系统性全面性的跆拳道专业训练仍然是项目发展和水平保持的重要决定因素。
3.2 跆拳道项目受体下肢损伤解析
通过调查数据的反馈得知在进行专项训练过程中有146人都出现过伤病情况,其中下肢损伤人数达到139人,受伤人数达到总体的91.3%,下肢受伤情况占总训练人数的86.9%并且占受伤人数的95.2%。经资料查阅对于其他项群专项运动而言,训练受体目标的伤病比率明显高于其他项目。
在对损伤的具体情况统计时调查也进行了明显的区分,具体依据伤后的直观行动体现来度量伤病情况的严重性。普通运动损伤情况表现为自主性恢复对于完成训练计划没有明显的影响;中度运动损伤情况表现为被动性恢复对于训练计划进行有选择性的执行;重度运动损伤情况为受体目标终止训练计划采取医疗手段进行有效的恢复并持续较长时间。
经过统计所得数据可以发现,对于一项在国内全面开展较晚的一项格斗项目而言,对其进行有计划的专业周期训练,就直观的损伤数据显示,严重影响到训练受体健康表现损伤只有6.5%的发生几率。第一,反应出当前跆拳道的教学国内的从业人员已经具备一定水平;第二,体能技能的综合发展也已形成较为整体的训练结构。但是普通性以及中度损伤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对于整体训练周期结构没有明显的破坏,其伤病情况的恶化以及程度较浅时所采取的适应性训练方法是我们要注意的重要环节之一,如表2所示。
3.3 运动成绩与下肢损伤关联性的调查与分析
对于比赛中取得名次的选手进行数据的再次整理对比之后发现,获得第一名的选手当中在全年训练周期内下肢运动损伤发生率高达86.7%,而第二名、第三名的选手也分别占到了93.3%和90%,从数据统计的结果来看冠军选手在下肢形成损伤的总体比重要小于第二名和第三名队员反而获得第二名的选手当中发生下肢运动损伤的情况排在了第一位,从图1的直观对比当中能够分析出受体随着训练专业化程度增加竞技能力提升的情况下对于下肢中等水平的损伤及重度水平的损伤都有明显的下降,也反映出训练的积极性作用和受体目标对于身体的抗冲击能力及保护能力获得了全面提升。
3.4 跆拳道项目受体目标下肢损伤区域及生理分析
在跆拳道训练过程中下肢损伤属于较为笼统的表述,其中也包含着不同区域的不同程度损害情况。最为集中的位置便是膝盖区域,而男性选手的受伤占比也明显超越于女性选手,踝关节区域也是下肢损伤占比的重要一部分。单从受伤区域的角度结合跆拳道项目运动的运动属性进行分析,既是因为项目本身以腿法而见长,所以会不断地出现单腿支撑以及弹跳落地旋转等动作完成过程,短期的专项化练习水平以及基础性身体机能水平都处于较低状态时便完成规范动作很容易发生损伤,同时又是因为动作技能完成不充分、不到位,导致在不断移动时对关节区域形成了较大损害。
那么从下肢损伤的本质来评价这一原因产生的基础,便是集中体现在下肢不同区域内的韧带组织及运动劳损这两个方面。同时也出现了两例脚趾发生错位的情况,可以断定在训练受体方面专项力量的不足是这些情况发生的根本。跆拳道为格斗对抗为主的运动项目,战术的不断转化对应选手在竞赛过程中要不停地变换位置来完成有效的进攻、防守以及防守反击等,能够有效地踢中对手才能够形成比分的优势。可以说攻防的迅速转换、紧张的思维活动和现场气氛以及合理的战术技术应用都取决于精准的踢击。
将训练受体目标容易产生损伤的区域和损伤本质相融合即可看到下肢损伤当中膝关节区域韧带的损伤是我们应当最为重视的一部分。从跆拳道项目构成的多种技术动作可以了解到多数的腿部运动用力方式为大腿率先发力经快速的弹动伸展膝关节及踝关节将力量集中于足部释放,因此,两个关节区域也是活动过程中的主要运动位置,同时项目的对抗性、战术运用的时效性和即刻性以及应变性都促使训练受体目标在规范技术动作上加大了运动幅度和自身调节因素于其中,对于下肢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便呈阶梯式大幅度提高。所以,对于训练周期内安排合理的一般性下肢力量练习以及专项性力量练习的单课时时间比例延长,专项跆拳道运动技能的巩固强化,对于下肢关节的保护尤其是对膝关节区域的强化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5 下肢损伤产生的原因分析
通过实践的训练过程中出现运动损伤情况的总结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将及易产生下肢运动损伤的原因归纳后,通过针对跆拳道训练的一线教练员进行访谈,最终找到多发性的几种情况:一是很多训练受体所产生下肢损伤的原因也不单源于一种情况,往往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是形成下肢损伤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在所获得的调查数据当中显示因为在进行运动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性运动而发生了下肢运动损伤占所有原因的29.6%。二是注意力的分散和思维状态的懒散;还有一些选手表示在进行对抗练习过程中攻防具体动作实施也同样造成了下肢的运动损伤,如图2所示。
从不同身体素质水平和不同技能水平的受体状态作为项目专项训练的出发点,在产生下肢损伤的原因方面三成的人提出准备活动是产生这一现象的集中原因,同样这一结果在其他运动项目也具有普遍性,所以深入了解准备活动的内容方面,发现其中专项准备活动的设置占优比重太少,一般性准备活动便吸引了选手的绝大多数注意力,安排专项准备活动内容既少又耗时短,因而才会发生下肢的运动损伤。这一现象呈现出了多出弊端,诸如整体训练过程里训练受体没有明确自身在训练体系当中的地位,专项知识也知之甚少,受体完全没有提高,完全听命于教练员这一训练的主导者,自身的身体状态和动员能力方面选手没有明确的认识,以及单日多场比赛疲于应付不主动采取必要的恢复措施等一些情况,表明了在对跆拳道进行项目训练受体目标的自我管理能力依然很弱,不具备优良的创造性的灵活思维。同时加强教练员专项训练结合高科技研究成果以及结合多学科共同完成训练计划、制定严谨科学的训练内容是降低跆拳道下肢运动损伤的主要途径。
4 跆拳道训练的意见与建议
对于跆拳道训练的受体做到最准确的了解,针对非从幼年便练习跆拳道的受体人群,在周期训练安排中强化标准技术动作的练习比率,在进行项目专项性练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力量方面的强化练习期,主要关注点放在膝关节区域及踝关节区域的小肌群练习,而髋关节和肢端末的小关节练习也同样做到足够重视,在本质上增长专项运动能力从而缩减形成损伤的可能性。
作为一个发展较晚的竞技体育项目,从业人员依然要从多层面探究项目致胜本质,借用具有先进水平训练方法的国家的经验,完善自身训练体系,对训练受体进行必要的保护性练习,做到最大限度地延长其运动生涯。
在进行训练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激发训练受体的自主意识及创造性意识,将与跆拳道有关联的多学科知识进行准确的讲授,调动运动受体防护性意识并且运用最恰当的方式予以针对,减少下肢损伤的情况发生。
參考文献
[1] 陈国荣.实用跆拳道[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 全国体育教材委员会.运动解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3] 曾于久.竞技跆拳道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4] 于涛.天津市大学生20年间体质健康状况发展变化分析及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