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微
【摘要】随着国际交际的日益增长,跨国交际日益频繁,由于中西方文明存在价值观念的不同。社会规范和传统节日方面也存在着不同,产生了习俗差异,在实际交际中出现的“碰撞”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了国家间交往、交流的障碍,甚至导致交流的失败,造成中西方的误解。因此真正了解相互冲突的原因和中西方交往的差异,才能更好的避免各种冲突现象的产生,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传统节日;跨文化交际
具有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形成了表现形式多姿多彩且内容丰富的特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形成,中西交流融合的越来越好,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已经在中国广泛的流传开了,并且不光是在年轻人群体中流行,一些中老年群体也过这些节日。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在洋节盛行的状态下受到了冲击。通过对比中西传统节日,更能看清中西方交往的差异和利弊,从而加强中西方国家的交流,更好地发扬传承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节日。
一、中西传统节日的形成差异
具有群众性、周期性和日子相对固定的特殊日子就是节日。传统节日是我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几种展示,是人们长期发展和生活逐渐形成的日常生活中有时间段落的的特定人文记号。但是这种时间段落的划分,不仅是由人们主观的时间观念去划分的,更不是由胡塞尔所说“内在时间意识”来决定的,它是根据自然时间或者季节交替和人文意识的结合所决定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会发生不断的调整,所以说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历史长期积累沉淀的智慧成果。
二、中西传统节日的差异分析
民族传统节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想象的集中体现,它反映出了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积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该民族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发展取向,是社会孕育出的悠久的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特色,在相互的交流中存在的一些差异无法避免,民族特性都与该民族悠久的民族结构和生活形态息息相关。中国传统节日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非宗教性,也就是这些特征具有非常强的世俗性和泛神性,这是因为中国早期社会结构的建立在自然崇拜的人文精神的习惯的基础上的,是有异于西方古代的神本主义及近代人文主义的“人本主义”,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相互的协调与平衡,即所谓“天人合一”,是其基本的哲学理念与理想希望。如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写到:“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在每年祭祀的时候,人们都要为灶王准备丰盛的祭品,一般还用糯米做成糍粑等粘性极强的甘甜食品糊在灶王的嘴上,并通过烧钱纸等来供奉他,实际上也就是贿赂灶王,糊住嘴是使他上天之后不能开口讲主家的坏话,而只能甜嘴蜜舌地讲好话。台湾民间还传说灶君是贪恋女色的神,所以古时候有妇女于节日这天在灶边洗澡的风俗,对灶君进行“性贿赂”,使其在满足“声色之欲”后可以为自家美言几句。然而这种“贿赂”行为在西方基督教或东方伊斯兰教等国家和民族看来将是一种严重的亵渎神灵行为。但在中国民间,这些习俗相传至今、约定俗成,从来没有人质疑它的正当性,这是一种现实生活行为及民族心理与观念的反映。但是换个角度来说,中华民族其实是一个极端世俗化的,或者说没有纯粹意义上宗教信仰的民族。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国家在文明习惯和传统节日方面的相互碰撞不一定是坏事,有时是一件好事,反而没有碰撞就不会产生火花。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人们经常能看到由于文明背景、社会规范、社会习俗不同而产生的交往冲突现象。上文的这些例子只是文明冲突中的一小部分例子,我们研究的目的是要明白在文明交流前,要充分了解语言所属地文明背景,增强文明差异的敏感性。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避免因为差异而造成的交流障碍或者冲突,才能使国际交际顺利完美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凯.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J].大学教育,2016(12):53~54.
[2]武保勤.中外主要节日的文化探析[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7(03):91~94.
[3]邱昱.全球化语境下中西节日文化传播的比较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5.
[4]李燕.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传统节日禁忌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3.
[5]张丽丽.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传统节日禁忌[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02):105~106.
[6]彭世勇.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现状与困境[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6(04):14~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