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选修课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2018-06-11 11:55沃晓嫚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36期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微信平台课程设置

沃晓嫚

[摘要] 高等医学院校开设选修课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医学生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该文从《医学细胞生物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课程分类比例、教学效果、学生选课心理等方面现存问题进行剖析,对课程的结构进行探索性优化、规范教学管理、指导学生正确选课,对选修课的教学进行改革,力求为新时代的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综合素质;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 医学细胞生物学;微信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12(c)-0132-04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中曾指出“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1]。高等医学院校紧跟时代步伐,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式的发展。在新时代医学教育、教學改革进程中,不断涌现出一些边缘性、前沿性的学科、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原有的高等教学课程设置在解决当前的教学问题时往往表现出捉襟见肘的一面。医学教育的当务之急在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这里的综合素质包括终身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抗挫折的心理素质、扎实的专业技能、广泛的学习兴趣及较快的适应及应变能力[2]。

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公共选修课是引导大学生用新视角看问题,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公共选修课(General Elective Course),是向不同专业轨道、不同基础知识背景的学生开设的非专业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自主选择参加的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公共基础课(General Foundation Requisite Course)和专业选修课(Subject Elective Course),公共选修课对课程体系建设有重要意义,在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可以在专业教育之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强化学生的优势个性,对医学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据考察,选修课一词由“选科制”衍生而来,由美国于1869年首先在哈佛大学实行,其内涵是将所学课程分为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3类,每一类均规定学分,修满学分方可毕业[3]。我国的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期间,曾主张“学术分校,沟通文理”,在教学制度上,提出采用选科制,有利于打破学生“专己守残之偏见”,拓宽知识面,推崇培养学生个性优势[4]。本世纪70年代末,国内教学资源配置强的一些大学开始推行学分制,开设选修课程,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全面开展实施,主要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

我国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为高校带来了一定冲击与活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实际效果与设立初衷仍存在一定差距,整体不尽如人意,关键是课程设置及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该文通过对高校普遍存在的公选课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质量评估和监控等方面,加强公选课的管理建设,既有利于完善医学生的理论基础框架, 培养科研创新思维,满足社会对全面型医疗人才的需求,又有利于从教育观念、教育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推动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切实发挥公选课的育人功能。

1  我国高校公共选修课现状

1.1  从课程设置方面来看

在大学课程改革中,课程设置始终是课程计划中的核心问题。课程设置的依据有3个因素:即学科知识因素、社会因素和学生因素,这3个因素是相互兼顾的辨证统一关系,但在课程设置的实施过程中,却常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在大学课程设置门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例问题上(表1)[5]。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各高校毕业所需总学分参差不齐,课程门数差异很大,必修课比例高,选修课比例低。与之相比,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院所的选修课程的比例较高,多数占总课程学习的1/3以上,且近年来仍有增加的趋势[6]。可见,我国大学课程改革迫在眉睫,首先,适当调整选修课在大学课程设置中的比例,其次,精心筛选大学课程选修课的数量,把学分控制在140~150分之间,1学分的学时数调整在14个学时左右。这样既减轻医学院校本就繁重的学习压力,又能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兴趣课程的时间和条件,做到真正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1.2  从教育目标、课程选择方面来看

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是经过一定理性思考与周密设计的,必须兼具导向价值、标识价值和激励价值。我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方向的确立及对未来人才培养的定位也是教育目标改革的着力点。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各个学院、不同专业轨道,医学生的知识渴求千差万别,对培养方向的设定,对授课内容的筛选也应考虑到教育目标的普遍共性。选修课的开设先是每个学期各二级学院教师申报,随后纳入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统一开设,然而选修课的开设在许多高校属于软任务,伴随出现的问题主要为:①各学期开设的公选课不确定因素很多,开设与否与教师主观意愿关系密切,课程设置随意,选修课的“开”与“关”“存在”与“淘汰”都缺乏客观依据,且缺乏开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②高校缺乏对选修课质量体系的考核设计,开设的课程内容是否符合本校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部分教师为完成教学工作量,随意申报;而高职称的教师课程任务重,对选修课开设兴趣不大;即使是开设的课程,也缺乏严格的审核和科学的设置,部分课程就是专业课贴上了选修课的标签或专业课的稀释。最终导致偏离最初培养目标教育性的根本。

1.3  从课程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方面来看

公共选修课的开课形式多样、课程灵活多变、教师在课程开设方面也是在不断摸索中进行,然而现实中我们的大学课程有多少是经过严格、科学、系统的研究和论证后开设的呢?有研究表明,科研大学中近一半的学生对选修课的授课质量满意,50%以上的学生质疑本科期间所选学的选修课程是否对其未来的事业发展有助力作用,是否与社会需求相吻合[7]。目前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专业必修课的检查和监控比较重视, 而对公共选修课的质量筛查和监督评估缺乏专业性、系统性,难以对教学效果及课程质量做出规范性的评价及要求,因此容易出现教学信息反馈机制不够顺畅、学生测评工作不好开展等问题,影响了选修课的质量监督及评价体系的规范发展。这些问题都值得高等院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并重新对我们的办学目标、培养目标进行思考和规划。

1.4  从选课指导方面来看

大学生是接受过系统、规范的基础教育,但未走进社会的一类群体,在大学阶段,他们想接触更广泛、更专业的、自己感兴趣的科学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选修课的开设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然而,当前许多院校设置的公选课,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在授课之前为选课学生提供准确且详实的课程介绍,学生选课存在盲目性和目标性,部分学生对开设课程的学习目的、意义不明确,大部分学生不能认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性, 缺乏学习积极性,只是根据课程名称、难易程度、个人兴趣、同学介绍等盲目选择,随意性很大。这种随意选课给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些对学生能力发展有益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因学生选修人数太少而不能开课,违背了选修课开设的初衷。

2  医学细胞生物学理论教学现状探讨与展望

2.1  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现状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21世纪生物医学研究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是一门从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等层次上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医学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信息学等科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和相互促进,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细胞生物学领域的新发现和新进展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医学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8]。学科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设置和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医学细胞生物学》的课程多在第一、二学期开设,一年级新生对其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尤其在部分偏远省市的医学院校,该学科与沿海、信息交流发达城市院校相比,师资力量单薄,教学理念及质量相对落后,理论学时所占比例也较低。教学形式虽多为必修,却不为学生及教师所重视,极大地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医学细胞生物学》是一类借助科学仪器及多学科技术手段辅助,观察、研究生物体的微观结构、功能和生命现象及本质的科学课程,尤其是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控等,学生普遍感觉比较抽象、枯燥、难记忆,容易混淆,而且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并不清楚该课程与所学专业有什么关系,教师仅在很少的学时内概括性地讲解细胞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对细胞为单位的各种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机制深刻理解缺乏认识,教学计划中课时受限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2.2  医学细胞生物学选修课的新模式探讨

该教研室已开设多年《医学细胞生物学》的选修课,通过对选修课开设的初探,对这门选修课在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革模式谈一些体会和建议。

2.2.1 以讲座形式丰富教学内容  “细胞外基质”章节中概念性的知识点很多,如何帮助学生消化和理解呢?本人认为可以结合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历史发展的进程来介绍。按照本科教学计划,该课程为32学时的理论课程,授课前未指定教材,仅仅是推荐一些专业相关的图书。教师可以讲座的形式布置教学内容,辅以一些历史事件的相关背景和相关图片为主要题材,制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采取央视《百家讲坛》的授课形式以讲故事的方式给学生讲授。如,胶原病中的坏血病,十字军东征和郑和下西洋—饮食习惯与医学的关系;侏儒症,奥斯维辛集中营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宗教信仰和医学的影响;单纯型大皰性表皮松解症等。

2.2.2 选择生活的热点—“医改”  利用生活的热点话题作为新知识点的导课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从而循序渐进的引入该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新的知识点,选修课以“医改”为题材,联系我国近几年的医改的重大举措。例如,2009 年的开胸验肺给我们每个人都带来极大的触动,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了解职业病的防治,了解现行的医疗体制,认识“医改”对民生的重要性,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这些焦点问题更贴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更多的学习热情和思考。

2.2.3 借助影视优势,开阔学生视野  该选修课中选择的电影,有纪录片及科幻片,例如,《海洋》《细胞战场》《零下八度》《终极细胞战》,也有介绍脑神经细胞发育问题的电影《依然爱丽丝》和《爱情与灵药》,影片大多讲述的是由于某些神经细胞异常导致当今发病率很高的疾病。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有着文字无法企及的优势,令人在最短的时间、空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如临其境,除此之外,网络上一些制作精美的短视频和慕课课程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室就可以与科学研究领域的大师对话,与世界对话,与历史对话,实践证明,借助影视等多媒体的优势,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教学互动的频率也较传统教学的高。

2.2.4 为选课学生推荐医学细胞生物学相关的书籍  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思考、实践等获得知识和机能的过程,学生在课下结合选修课程,选择一些相关的科普类书籍,既可以在阅读中获得富有创见的新思维,也可以获得轻松感和愉悦感。例如:《细胞叛逆者》《不死的细胞》、《干细胞的希望》《细胞生命礼赞》《细胞大冒险》等。其中的《细胞叛逆者》《不死的细胞》从细胞的视角,综合这些年来探索人类癌症起源,揭示基因、致癌物质、突变、细胞的异常增殖与癌症的关联。这些推荐的图书,文字通俗易懂,图片精美、逼真,举例生动、真实,从细胞生物学领域来看科学发展的进程,与这类书籍相伴,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享受。通过为学生推荐这些课外阅读,培养并激发了他们对这门选修课程的求知欲和对生命科学未知领域的探索心。

2.2.5 将人文情怀引入医学教育的选修课堂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医学科学与人文科学是并肩发展的科学。传统的医学教育侧重生命科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人文情怀对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性。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急剧转型阶段,医学院校也面临许多新挑战,如何培养“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的医学工作者是个迫切的问题。选修课的设置提供了一个传授理论技能兼顾人文情怀培养的机会,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相关理论知识,介绍发现者、科学家的励志故事及探索精神,可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箱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讲到以患者名字命名的Hela细胞的建系时,美国霍普金斯实验室的G.Gey和他的妻子在当时没有超净工作台、没有商品化的培养基和动物血清,在简陋的组织细胞培养室,将分离的黑人妇女Lacks的宫颈肿瘤组织,体外培养,获得人类第一株肿瘤细胞系,以Hela细胞为材料进行的实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有关肿瘤细胞的基本知识,极大地提高了肿瘤生物学的研究水平,为人类对抗肿瘤的斗争迈出了第一步。Hela细胞在肿瘤细胞和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地位至今仍无法取代。同学们为这些科学家在探索的道路上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而敬佩,以及为在人类肿瘤研究中的科研精神而感动等等,这些讲述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2.6 微信平台在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发展日渐成熟,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已成为当下人们交流与信息分享的主要方式。目前师生中使用微信移动客户端的人数越来越多,已经逐渐取代QQ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学习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微信平台具有实时性、用户量大、成本低、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应用于教学可以弥补选修课教学中课时少、学生多、师生课外互动时间少等不足。通过建立细胞生物学科微信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将需要预习的知识点推送到公众平台上,让学生提前预习,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对选修课教學有着显著的辅助作用,教师也可在课外推送有关学习的信息和相关的知识点的文化背景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也可立勇微信留言对学生的疑难问题一一解答,解决了一些没有时间或胆小不能或不敢在课堂提问的同学的顾虑。虽然平台的建设和维护需要教师及教研室共同参与努力,并占用部分课外时间,但是反响良好,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也较以往高涨。

2.2.7 课后小结、讨论及考核  ①课后小结、讨论。针对每节教学内容,课程讲授后留5~10 min对该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概括,并结合临床或实际病例组织学生思考回答。例如在介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时,可以组织学生探讨: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机制;哪些生活习惯是对高胆固醇血症有着诱发作用;如何进行预后及保健治疗等。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其对知识的渴望。在课堂上,由于时间不足,可以把话题讨论放到课下完成,例如写出来,这样有些来不及发言和内向的同学也能阐述自己的想法。每次专题讲述之后,要放一部与专题知识有关的电影,或者推荐一本相关的书籍,学生在看完电影或者阅读完之后,有很多的感想,把他们的想法放到下一次专题讲述时进行相互讨论。通过收集学生对这种总结性讨论互动的反馈,普遍反映对新学知识能较快接受和消化,并且与临床疾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很强。

②考核。对于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经过多年实践研究,目前较多采用布置小论文的方式,要求选课同学结合教学内容的几个知识点,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为切入点,自行或三两人组建小组查阅相关文献撰写一篇小综述,或以PBL的形式,诊断并分析一个病例。教师对上交的论文或病例分析,根据每篇作业的逻辑科学性、书写规范性、协作团队精神及学习的态度等给出成绩。此外,若课时安排较紧,可运用微信平台进行一些选择题的随堂考核,学生的反馈也较及时,有助于教师在有限时间内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3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大学教育应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质培养体系。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多方面的,既有传统的社会文化背景,又有现实的社会因素。我国在课程设置的逻辑顺序应是:学生→大学→社会→国家,它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课程与学生发展的需要相关联。课程改革是大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而选修课的改革更是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公共选修课是实现学科交叉、科学与人文相融和培养“通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医学细胞生物学》这门选修课的改革既可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又可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正确引导他们认识这门基础理论课的重要性,又可以让他们初步接触基础医学的相关知识,开始基础医学或临床医学的大学课程时不会感到陌生和抽象。如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微生物学、公共卫生学等等,在选修课的30~40学时内提前预热这些丰富的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扩展他们的视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该文虽以《医学细胞生物学》选修课的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探讨公共选修课改革的新模式,对医学院校的整体课程体系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利于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大学管理和高校师资软硬件建设等多方面推动我国医学院校的教改进程。

[参考文献]

[1]  席明静.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J].科技视界,2018(1):62-63.

[2]  韩大勇.医学生公共选修课统计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0):72-74.

[3]  郭桦,王德全,李军.学分制浅析.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教学管理分会.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大连:会议会务组,2000:53-57.

[4]  王丽.浅析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思想[J].科教导刊,2017(8):1-2.

[5]  张忠华.关于大学课程设置的三个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1(6):30-34.

[6]  陈明.中美综合性大学课程体系特色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10):110-111.

[7]  张红霞,曲铭峰.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及启示—基于全国72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中国大学教学,2007(4):20-24.

[8]  曾杰,罗玥佶等.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方法实践与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2):1048-1050.

(收稿日期:2018-09-27)

猜你喜欢
公共选修课微信平台课程设置
浅谈西藏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公共选修课的慕课模式探讨
新媒体时代微信舆情的监控策略研究
高等院校本科生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初探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科技期刊全媒体出版实施方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