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成清 卢捷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基于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现实状态和TOC理论来探讨路径创新,通过对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现状的考察,了解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试图找出一个或多个存在于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约束”或瓶颈,通过消除这些约束或瓶颈,来优化和完善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路径和机制。
关键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创新;TOC理论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5-0149-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等院校历来十分重视立德树人工作,实施了“立德树人、成长成才”工程,以“立德为本、学风为基、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工作理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坚定了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担当。取得成效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隐性的问题,例如:协同育人的氛围还不够浓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我们深入考察立德树人工作现状,找出工作中存在的瓶颈或问题,完善立德树人工作的特色路径。
一、TOC理论与立德树人的内涵
TOC理論又称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戈德拉特博士(Dr.Eliyahu M.Goldratt)在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系统由许多的环组成,并且环环相扣,系统的强度将由其中最薄弱的环节来决定,为了实现目标,需要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逐步消除这些薄弱环节或“瓶颈”,不断地进行改进,从而顺利实现目标。
立德树人是“立德”与“树人”的辩证统一。“德”因“人”而立,“人”因“德”而树。“立德”为了“树人”,“树人”先要“立德”,立什么样的“德”决定了树什么样的“人,”树什么样的“人”体现了立什么样的“德”,立德与树人是辩证的有机统一。立德树人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既体现了教育的一般特性,又具有社会主义特色。
二、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协同育人的氛围还不够浓郁
在构建协同育人格局的过程中,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一是协同育人的观念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部分教师重教书、轻育人,任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之间也缺乏有效互动。二是协同育人的目标不够统一,宣传、教务、学工和后勤保障等系统的育人目标还不够一致。三是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实施,育人力量分散,育人活动单一,育人的资源得不到最大限度整合。四是协同育人的平台不够完善,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方面缺乏相应平台支撑。
(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需要增强
有少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的积极性不强。一是学校生源类别复杂,对口单招、转段升学等类别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尤其是数学和英语基础较弱,学习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二是学生综合测评体系还不够科学合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形成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良好氛围。三是课堂上师生互动不够,部分学生不能紧跟课堂节奏参与课堂互动,课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学生学习目的模糊,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不是主动积极学习。
(三)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还需要提高
一是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兴趣不足。目前,大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处于初级到中级阶段,缺乏深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此外,由于就业的压力,大部分学生将精力主要投入与考证、考级等,使得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降低。二是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积极性不高。由于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量大,专业教师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科研。造成这一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对指导老师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鼓励政策和激励制度的不完善。
三、基于TOC理论的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优化路径
(一)进一步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形成教学、管理、服务、环境教育的良性互动机制。在育人目标的方向上要保持一致,都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第一课堂的内容要在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中进行延伸,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现的热点问题,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讨论和升华。二是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行政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之间的相互协同和配合,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三是动员各方力量,整合一切资源,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学校发展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借助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平台,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作用,邀请他们参与立德树人工作,为学生开展校史校情方面的讲座,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人生感悟等,激励学生敢于圆梦、勤于追梦。
(二)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是教风带学风。加强教风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学督导制度、干部考勤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塑造良好的教学风格。二是以管理促学风。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严肃考风考纪。修订《学生管理规定》《学生综合测评办法》《优秀学生奖励办法》等制度,健全有利于良好学风形成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三是以竞赛激学风。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及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搭建各类学生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活动。四是以典型引学风,持续开展“身边榜样,前行力量”活动,用身边人激励身边人。每年举办优秀学生表彰大会,对学生典型进行宣传和表彰,各单位也闻风而动,学习典型、成为典型蔚然成风;五是以考研推学风,鼓励学业优秀学生报名考研,指导学生明确目标、认真复习,营造争优、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进一步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一是营造创业氛围。进一步丰富创业教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打造校内创业竞赛品牌活动,促进优秀创业项目集聚;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江苏省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遴选、“学创杯”等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二是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开设更多跨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知识和能力的嵌入,将专业和就业导向融入到创新创业的基础课程中。促进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三是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大对创新创业资源的整合力度,搭建产学研用多层次平台,促进校企协同、校地协同,为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四)进一步营造科技创新活动良好氛围
一是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建设。要逐步建立奖励机制和队伍建设机制,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保障。二是将科技创新活动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引入竞争机制的课程设计模式,改变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明确学生参与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内容和要求,以保证学生投入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和精力。三是以需求为导向,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在原有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上,不断举办学科竞赛、科技竞赛活动,它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科技创新的个性化需求,而且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五)进一步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一是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把握学生思维的新趋势。通过智慧校园、奥蓝学生管理系统、网络问卷、网络行为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学生思想动态、学习状况、网络行为等数据进行了系统收集、动态观察和综合分析,并及时将特殊情况反馈相关部门。二是建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以学生工作干部为主体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小组,通过网络空间判断学生的思想倾向,并积极借助网络平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社团和学生骨干建立一个学生愿意参与并充满积极能量的网络互动平台,帮助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创新立德树人工作的理念、路径和机制,进一步深化“立德树人、成长成才”工程,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16.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
[3] 曹青林.基于TOC理论的高校科研管理流程优化研究[J].科技进步與对策.2012(14):150-153.
[4] 侯文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154-156 .
[5]车先礼,张然,许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10):3-5.
[6]李旭炎.立德树人实践论[M].中国文艺出版社.2014(5):12-16.
责任编辑 晓 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