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2018-06-11 11:48左璐
职教通讯 2018年23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工匠精神培育

摘 要: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而规划的重要战略蓝图,为谱写绿色发展篇章,新型职业农民应运而生。高素质的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来源之一,以精益求精的职业“工匠精神”锤炼新时代的职业农民,以期生产高质量农业产品、塑造现代化农业发展新形态。新型职业农民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农民创新脱贫增收方式的助推器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精神驱动器,因此,必须坚持以政策扶人、呼吁以经济助人、注重以文化树人与力求以教育塑人,持续铸就新型职业农民扎根农村、专注农业的“工匠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工匠精神;培育;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2018年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科研创新资助项目“烟台市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WCXS201838)

作者简介:左璐,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3-0055-06

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1],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能够保障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服务于基层农村的农业专业化人才,这是现阶段我国农村优质人力资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以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孕育出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将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同时,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人为本,以农业生产发展为基,由农业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培育以职业为取向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得以推进的重要环节,“工匠精神”不仅有助于增强其农业生产技能,而且能从侧面加深人们对农民由“身份”向“职业”转变的理解与认可,从而提升新型职业农民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助推乡村振兴战略迈向新阶段。

一、新型职业农民工匠精神的内涵

(一)工匠精神

目前,我国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尚未有非常明晰的界定。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工匠精神”一词。追根溯源可以发现,工匠精神最早源自于传统手工业,随后大机器生产时代的到来将蕴含“工匠精神”的对象扩展至工厂、企业的技能型工人,新时代的浪潮又将这种严谨的职业精神延伸至各行各业。李皓和向玉乔认为,当今意义上的“匠人”,并不仅仅指从事木匠、铁匠、石匠等传统制造业的手工艺人,还应包括在各行各业劳动实践活动中的劳动者所具有的勤劳、认真、专注、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它体现劳动者对劳动实践活动目的、动机、过程和结果负责任的态度和精神理念。[2]李宏伟和别应龙指出,工匠精神又被赋予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等五种时代内涵,工匠重新成为当今社会崇尚的特殊群体。[3]徐兴旺认为,古今中外的工匠精神内涵大多为三个方面:思想上,表现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行为上,表现在开拓创新、持续专注;目标上,表现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4]一言以蔽之,工匠是具有一定工艺专长的匠人,而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专注于某领域,对该领域的产品进行研发或深度加工,精益求精、踏实专注地完成整个生产环节的各类技术专长者所具备的职业精神品质。

(二)新型职业农民工匠精神

2017年,农业部发布的文件中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学术界对此概念的内涵界定有所争鸣,因此,研究者们在保留该定义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又继续进行深挖和补充。有专家认为,“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的核心,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手工工匠技人,如今也同样适用于农业技能型人才,尤其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背景下,由“身份”向“职业”转变的新型职业农民拓展了与“工匠精神”相互依存的职业范畴。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需要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扎根于黄土地,悉心浇灌照料每一寸土地,践行职业道德,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全面严密地把控农产品质量。此外,农业现代化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农产品生产技能、农机技能及农业产业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奠定农业走向现代化与市场化的基础。

农民的职业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为打破其以往身份的刻板印象,就要不断明确其职业属性。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工匠精神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专注于农业领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致力于农业发展的职业品质。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工匠精神的时代意蕴

(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必须依靠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完成,广袤的农村大地正是新时代“中国梦”的根基所在,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展现了农村未来的发展蓝图,还凸显了以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乡村振興人才储备的优势。首先,“重农固本,方能安民。”近年来,随着工匠精神内涵的不断深化与拓展,使得具备职业属性的农民也同样召唤着工匠精神,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农业领域的“状元”就是指农业劳模、农业工匠,尤其是农业工匠以其独具的匠心,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真正意义上带动农产品走向市场,不断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产业化及专业化的水平。其次,农业现代化正以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武装农业,农业机械化、信息化、产业化的时代变革要求培育高素质、高水平新型职业农民的工匠精神。再次,乡村振兴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持。例如,各地土质不同需测土配方施肥、计算生产周期、科学配比畜牧过程中饲料激素等,农民对其所从事“职业”的精益求精和耐心细致将提高和保障农产品的质量。

乡村振兴与新时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相契合,更为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所谓“术业有专攻”,要实现乡村振兴,首要任务就是抓紧完成农村脱贫攻坚的任务,以工匠精神融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中,唤醒农业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动能,改善农村基层社会现状,推动其迈向现代化方向。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市场环境中优质农产品的供需对接,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水平的现实诉求无疑激发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匠精神的动机,唤醒了新时代对农业文化和农业品牌的渴求。农业现代化是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措施,同时,两者又相辅相成。大规模机械作业及高效的农业生产使农产品数量有了保证,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当前应该依靠农业工匠在农产品质量上大做文章,从而推动农业进行跨时代的模式转变,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链布局。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战先锋。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一颗螺丝钉,看似微不足道,却为建成高耸的国家现代化这座大厦起着奠基作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就是要平衡供需关系,缓解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等问题,而其更深层的内涵则在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水平。现代农业“生产+加工+科技”的模式不仅为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提供了基础条件,也顺势将高素质的职业农民推上了农业现代化改革的舞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及农产品深加工皆须依靠奋斗在农业发展前线、切实具备“工匠精神”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人才支撑。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向其规划的职业愿景中渗透“工匠精神”,才能促动其对农产品生产及加工过程灌注心血、精益求精,以优良品质的农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持续拉动优质农产品的内需。

(三)农民创新脱贫增收方式的助推器

随着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提升,传统农产品业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精细化的生产模式被提上日程,农产品深加工后所得到的衍生产品渐受青睐,传统农业生产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市场状态,农业发展亟待转型。虽然农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但面对随时出现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职业农民要以耐心严谨的专业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农业匠品”,以降低甚至抵御各类风险,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稳定性。另外,科技与专业人才不断成为现代化农业赖以发展的动力资源,农业日益成为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因此,坚持不懈地学习钻研,持续创新农产品加工工艺,是新时代对职业农民提出的从业要求。

“工匠精神”的注入无疑为农民“职业化”提供了精神支撑,这也要求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吸纳带有明确指向性的“匠心、匠技、匠魂”,体悟从事农业所必须的热情和专注。农业收入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组成部分,以往农民将农产品薄利多销至上游的收购方,导致其投入与收益呈现较不平衡的状态。近年来,职业农民创新销售途径,依托互联网打破销售僵局,绕过农产品中间商,透过网络渠道直销,将高品质的农产品直接推向市场,这种营销方式的运用不仅能促进农业品牌的开创,还有利于职业农民以较低的成本创新创业,提升了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和终身学习职业技能的工匠精神将为新型职业农民走上农业效益高速跑道注入新动能,例如“褚橙”“小罐茶”“私人订制的精致大米”等皆成为农产品精品的代表。由此可见,职业农民以独具的匠心树立起农业品牌意识,致力于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终将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创业致富。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精神驱动器

知识与技能的局限性使“看天吃饭、埋头苦干”的传统农民很难把握经济市场需求,因此,须以人才振兴为引擎,驱动乡村振兴的活力,同时,引入“职业化”概念为农民举起兼具农业从业能力与精神活力的职业旗帜。正如新型职业农民召唤着工匠精神,同样,工匠精神也反哺着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生涯。

首先,农民职业化依靠工匠精神的滋养。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凭借朴实无华的职业品质及强烈的责任意识扎根于农村,才能真正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截至2017年末,突破1 500万人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已初具规模,数量的不断增长需要加强对人才质量的把控,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来源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及经过职前培训的传统农民,其自身的培育需要结合扎实的农业知识与先进的职业理念,“工匠精神”能激发农民对农业充满热情与责任感,培养其浓厚的乡土情结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高度稳定性。

其次,职业农民特有的农业“工匠精神”亦可倒逼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化发展,提升新时代农民的社会地位,消除大众对农民身份的偏见。把“工匠精神”纳入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体系内,既可优化农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又可保障职业农民的培养质量。虽然职业农民抱朴守拙,悉心经营现代化农场,但是农业技能的培训终究需要精神的熏陶,只有在思想层面坚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明确自身职业的特性与责任,才能带动其全身心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时代脉冲需要“工匠精神”予以填补和引领,“工匠精神”的养成更是对一个人所从事职业的认可与激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工匠精神可谓是“如虎添翼”,为加速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增添力量。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坚持以政策扶人,倡导新型职业农民的工匠精神

政策是社會发展的风向标,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工匠精神,政策文件必须要严格规范职业农民的等级评定,制定农业工匠的认证标准和农业工匠的科学选拔机制,将政策保持适当倾向性,以外部力量不断催生新型职业农民的工匠精神,引导职业农民将注意力集中于职业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并对农业专利及科技成果转化予以法律保障,鼓励农民大胆创新,从而增加农业工匠的含金量,打造更多的优质农业人才。发挥现有农业工匠的榜样示范。从新型职业农民中选拔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农业能人,加强政策扶持这部分农业匠人的力度。农业专业化亟需新型职业农民带动传统农民,同样,要以农业工匠带动新型职业农民,发挥农业工匠的劳动榜样和楷模的标杆作用,进而焕发农业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农业工匠是农业生力军中展现时代风貌的一批“业界精英”,更是农业专业化的先锋队。

政策要发挥其舆论导向的作用,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要消除大众对农民“没文化、见识少”的固有偏见,转而塑造新时代职业农民的专业化形象。职业农民地位的提升依靠的是良好的改革环境和其扎实的专业支撑。同时,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鼓励职业农民积极转化农业科技成果,驱动职业农民的创新创业能力,方可为进一步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匠精神创造职业外部环境。此外,政府颁布的政策推动了职业农民的专业发展,加快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匠的速度,使得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业人能够真正认同其所从事的职业,使其在“田间地头”也能实现人生的职业理想与追求。

(二)呼吁以经济援人,助推新型职业农民工匠精神养成

职业是人们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性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其中社会性、经济性、技术性与时代性是职业的四大特性。[5]近年来,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农产品供给是现代农业所追求的目标,农业精品召唤职业农民的工匠精神,而职业农民要想心无旁骛地孕育工匠精神,显然必须要满足职业的经济特性,譬如农业贷款政策等经济援助与扶持方式可以为农民追求“精益求精”奠定物质保障基础。而未来要吸引更多农业院校毕业生投身新型职业农民阵营,就要以经济与社会双重保障孕育职业农民“爱岗敬业、专注农业、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逐步提升农民的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巩固其经济地位与职业地位,以契合时代要求的职业价值观,逐步提高其职业声望。

合理的劳动报酬与社会福利可以加深农民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因此,政府及社会资本可嘗试统筹资金为职业农民个人建立“薪酬补助体系”,实施“梯度工资”机制,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应对农产品市场波动的能力。对持证上岗的职业农民设置最低收入标准,并按梯度发放补助为新型职业农民专注于农业生产提供物质条件。同时,也允许职业农民自行缴纳部分社会保险,通过人性化的社保体系解决职业农民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真正享受到“职业化”带来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体系。随着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日益壮大,工匠精神的理念为巩固职业农民队伍的稳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与社会地位,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注重以文化树人,深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工匠意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匠精神的基石。工匠精神是一种务实的职业精神,而匠心也绝非浑然天成,职业农民尚需戒骄戒躁、耐心踏实,潜心学习农业知识和技能,凝心聚神地锻造农业精品。乡村文化振兴势必要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并结合农耕文化的菁华共同铸就职业农民的匠心来实现,以文化振兴触发职业农民工匠精神。[6]工匠精神的内生性培育才是农民生生不息的职业动力,才能由内而外浇筑出工匠精神。《大学》曰:“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农业生产中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中与细节、品质、专注、精进思维相关的内容与岗位责任意识融为一体,注重以传统文化树人,驱动职业农民由物质利益导向转为精神追求导向,逐渐形成“学而优则农”的职业价值观,才能以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反哺农民。[7]

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工匠精神生根发芽的外部土壤,必须为职业农民创设良好的农村社区文化环境,打造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圈,潜移默化地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生涯中,使职业农民接受文化熏陶。然而,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为追求短期暴利,部分急功近利的农民违背农业生产规律和农产品生长周期,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滥用激素、瘦肉精、苏丹红等,对农产品的品质及声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传统文化应发挥“工匠精神”的熏陶作用,摒弃封闭的小农思想,以优秀文化熏陶职业道德,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形成开放自主、扎根农村的职业态度,不断钻研生产出高品质农产品。

(四)力求以教育塑人,打造新型职业农民的工匠技能

“工匠精神”是一种隐形的职业力量,农民需要领会并内化为自身的职业品质,逐步形成惟精惟一的境界,而教育理应塑造全面发展并具备创新技能的新农人。从狭义上讲,教育本就从属于文化,两者无法分割,却又不可相互混淆。传统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其根本精神之一就是“重名分而不重实利”,而教育则恰如其分地外化并补充文化的内涵,兼具“名分”与“实利”的倾向。人文教育可以塑造职业农民的人文核心素养,凝聚农业生产匠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工匠精神,树立其终身学习的专业发展意识。通过乡土素材的讲授,传递热爱家乡、心向农村的能量,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乡村归属感,使他们能够脚踏实地钻研农业技能,为工匠精神的形成创造适宜的人文环境。

此外,职业教育能够更直接地提升职业农民的农业技能,锻造其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匠技。其一,职业农民的技能不仅需要职前的培训,更需要在未来职业生涯过程中持续革新,增进农民农业生产及农耕技能,以完善农民职业素养。工匠精神要渗透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并贯穿于农民职业生涯的始终。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工匠精神的培育要重视农村基层的教育力量,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集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例如:山东省寿光的社区教育学院开设的蔬菜种植技术学历班;阿里巴巴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商学院,助力打造新时代的农业工匠——“星农人”。依托于农业院校、农广校等开发高质量的农业职业课程[8],寓教于乐,弘扬工匠精神,是锻造新型职业农民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新型职业农民有的是受过较高层次的农业院校毕业生,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其农业工匠精神需要在此基础上坚持巩固农业知识,比如,融入互联网思维的“云上智农”APP,通过提供在线学习、农技解答服务,为职业农民工匠精神的培育创设了便利的学习条件。其二,注重引入教育教学新概念。1987年,芬兰学者恩格斯托姆提出了拓展性学习理论,拓展性学习在职业农民匠技的锻造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应以“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学习过程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匠技,引发农民对工匠精神的深入认识和思考。另外,由“双师型”教师助力农民的扩展性学习,通过实地讲授农业技术的操作,拓展新型职业农民受教育的宽度,从而使职业农民自身素质更富可塑性,专业化培育出职业素养过硬的农业工匠,助力乡村振兴迈向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 htm.

[2] 李皓, 向玉乔. 工匠精神:劳动实践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引领[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5): 103-106.

[3] 李宏伟, 别应龙. 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5(8): 54-59.

[4] 徐兴旺. 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22): 67-70,74.

[5] 乐小陶. 个人管理学[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100-101.

[6] 李文峰,姜佳将.老区与新乡: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传承与反哺——以浙江余姚梁弄镇革命老区为例[J]. 浙江社会科学, 2018(9): 77-83,157-158.

[7] 杨艳丽,李丽,李冰.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J]. 成人教育, 2018(2):67-70.

[8] 左璐. 生态学视域下农村社区职业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的价值与路径[J]. 职教论坛, 2018(10): 94-99.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工匠精神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