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娟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力求基本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如何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品质?怎样完善乡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如何让城乡师资配置达到基本均衡?有关乡村学校建设的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补齐短板,助力乡村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类学校尚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师资保障不到位、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就目前来说,仍是我国教育的一块“短板”,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
办好公平优质的农村义务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致力于解决这两类学校发展滞后的问题,提升育人质量。
《意见》指出,要优化农村教育规划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两类学校,妥善处理好学生就近上学与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关系,切实保障广大农村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要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资源配置对两类学校重点保障。加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立足省情、县情、校情,从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装备配备,补齐两类学校办学条件短板。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乡村小规模学校10.7万所,其中小学2.7万所,教学点8万个,占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4%;在校生384.7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5.8%。农村小学寄宿生934.6万人,占农村小学生总数的14.1%。
“《意见》在政策对象上体现了对农村教育关键环节的精准定位。乡村小规模学校对于保障边缘人口的受教育权、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意义重大。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寄宿生群体,其中乡镇寄宿制学校是满足居住分散的农村人口对优质教育需求的重要途径。”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任春荣看来,办好农村学校是满足民生需求、维护民族文化之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奠基工程。农村学校是连接现代文明与乡土文化的桥梁,也是推进农村文化繁荣和乡风文明的重要阵地。
遵循乡村学校发展规律
为避免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盲目撤并和撤留两难的问题,《意见》指出,既要防止过急过快撤并学校导致学生过于集中,又要避免出现新的“空心校”。原则上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路途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四至六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在住宿、生活、交通、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可适当寄宿。
“乡村小规模学校既没有消除的可能,也没有消除的必要。”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认为,它不过是一种“独特”的学校类型而已,而不是一种“落后”的学校形态。美国的乡村教育也经历了由根植于乡村、向城市迈进再到回归乡村的曲折道路。
要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完全小学布局:在人口较为集中、生源有保障的村单独或与相邻村联合设置完全小学;地处偏远、生源较少的地方,一般在村设置低年级学段的小规模学校,在乡镇设置寄宿制中心学校,满足本地学生寄宿学习需求。学校撤并原则上只针对生源极少的小规模学校,并应有适当的过渡期,视生源情况再作必要的调整。
如何提升乡村学校的办学水平?从遵循乡村学校的发展规律着手。要充分发挥小规模学校小班教学优势,采用更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突出因材施教,加强个性化教学和针对性辅导,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身心健康;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全天候育人和农村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合理安排学生在校时间,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学校管理,开展多样化的综合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
“乡村教育之于城市并非全为劣势,而是有其独特的优势。”谈及有关乡村学校建设的思考,邬志辉坦言,要让乡村儿童和青少年认识家乡特质和比较优势,确立乡村自信,扎下乡土根脉。乡村儿童如果不熟悉、不热爱、不认同家乡,又难以融入城市或不被城市接纳,那么将来必将成为无根的一代和精神漂泊的一代。
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是乡村学校“提质升级”的重要内容。
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实行编制倾斜政策,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对寄宿制学校应根据教学、管理的实际需要,通过统筹现有编制资源、加大调剂力度等方式适当增加编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向两类学校适当倾斜。推进城乡教师交流支教,遴选一批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实习培养。为适应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包班、复式教学需要,注重培养一批职业精神牢固、学科知识全面、专业基础扎实的“一专多能”乡村教师……完善編制岗位核定、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和教师培养培训改革成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套“组合拳”。
值得一提的是,为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意见》指出,要强化乡镇中心学校的统筹、辐射和指导作用,推进乡镇中心学校和同乡镇的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综合性考评,实行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制;将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教师作为同一学校的教师一并定岗、统筹使用、轮流任教。统一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研活动和教师管理,推进教师集体教研备课,统筹排课,音乐、体育、美术和英语等学科教师可实行走教,并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持机制。
“推进乡镇中心学校和同乡镇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的举措,突破了学校间属性不同、权力不同的局限,符合学校办学规律,有助于不同规模学校的平等发展。此外,实施小规模学校教师轮流任教制度,将有效破解教师对‘一去定终生的畏惧,可兼顾教师个人和学校的发展,将有力缓解乡村小规模学校缺少教师的问题。”任春荣认为,这些举措将激发乡村教师的从教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升乡村教育的质量。
湖南教育·下2018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