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向荣 陈铁静 王震 陈元
【摘 要】近年来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各行业高级人才缺口变大,我国的人才结构已然失衡。准大学生志愿填报缺乏专业性指导是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围绕着构建一个基于双规划模式的专业指导平台展开研究,探讨了国内相关专业指导平台运行现状及其经验借鉴,对基于双规划模式的专业指导平台的构建实施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和规划,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提供现实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双规划模式;专业指导;互联网+
一、引言
(一)背景和意义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7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为795万,人数达到历年之最。相比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却依旧不容乐观。
另一方面,我国各行业高级人才短缺十分严重。包括IT业、物流业、环保技术、心理咨询、软件测试、大数据在内的数十个行业都有巨大的人才缺口,少则二三十万,多者达到上百万。
中青报做过一项调查,超过万人参与。调查显示,67.0%的受访者当初在报考志愿时并不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其中67.9%的人认为自己在报考专业时是有些“盲目的”。71.2%的受访者内心希望能重新选择一次专业。
本文提出基于双规划模式的专业指导平台构建方案,为高中生进行升学规划、准大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和志愿填报提供了具备互动性的信息平台,以更科学有效的方式帮助用户做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两个阶段的衔接。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教育咨询最早于二十世纪初在美国的就业指导领域中出现,旨在满足高校青年人学业选择和生活资讯等不同需要。而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教育咨询体系才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完善。
近数十年,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逐渐占据市场,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平台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率先进入了移动学习时代,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对移动实验室进行研究和开发,并将移动设备作为管理和学习的主要工具。
2.国内研究现状
1977年,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新的招生制度(即高考),这使中国的人才培养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国民对于高考的重视程度远超其他西方国家,因此针对高考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相较于国外起步早但发展慢的状况,我国虽然在该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得益于我国传统理念下对高考的重视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主观意识和客观条件的双重推动下,实际上我国在这一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不低于国外。即便如此,我国在构建学习平台的研究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和缺憾,亟需一个综合性的专业性的网络学习平台摆脱当下的困境。
3.相关概念界定
双规划模式:双规划模式指的是对高中生进行考前升学规划、对准大学生进行考后专业规划的平台模式,但这并不是完全分离的两部分,两个部分相互联系,旨在提高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过渡的平顺性,确保人才培养效率和有效利用率。
专业指导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运行的信息系统,以专业指导为服务宗旨,志愿填報为服务导向,推动普通群众和专业认识的信息互通,是一种可以加强“信息对称性”的交流中介。
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1.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过渡需求
基础教育是以教带学的教育模式开展的,高等教育则是以学生的自我学习为主,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要求相对高了许多,两个阶段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如果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和指导,正准备从基础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的准大学生容易呈现出迷茫不知所措的状态。
构架一个基于双规划模式的专业指导平台可以帮助准大学生在高中开始自己的考前升学规划,在基础教育阶段便养成自己规划的习惯,在大学高等教育的阶段会更容易适应相对自由松散的教学环境。
2.专业信息的对称化需求
由于专业信息的不对称,高中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对高校以及高校内设置的专业没有深入的了解,难以制定明确的目标,更不要说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
准大学生对专业的就业形势有刚性的认知需求,他们需要通过对专业就业形势的判断给自己进行定位,并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详细的规划,他们还可以通过平台收录的往届优秀学生的职业规划,在平台的引导下完成个性化职业规划的制定。
3.专业选择和志愿填报模式的更新需求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专业选择和志愿填报的模式基本都是以高考为起点,到录取为终点的短期决策过程。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从数以千计的院校和专业中做出选择,找出适合自己的专业,在这种模式下,其实并不具备让学生做出合理决策的条件。平台应该在目前的模式基础上加上高考前的升学规划和录取后的职业规划,延长整个决策的时间长度,将短期决策转变成中长期的决策可以弥补目前的专业选择和志愿填报模式中暴露出的弊病。
(二)可行性分析
1.相关政策支持,教育部门重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年)已经明确提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近年来,关于高中生职业发展指导研究的国家级课题纷纷成立,还有一个名为“高中生涯发展系统”的国家级课题也处于研究当中,这一软件测试系统将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这一切都预示着我国教育部门已将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设工作提上了议程,中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在近期内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2.经济发展良好,教育投入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状况整体上呈现利好形势,2009年,中国GDP达到34.91万亿元,成功赶超日本,正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总体平稳,我国的经济总量依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
我国现已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在我国大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的情况下,人们更注重教育投资,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关注度越来越高。从幼儿园开始,各种兴趣班学费、补课费等成为家庭固定的资金储备项目,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的比重逐年增加,甚至教育支出增速一度超过了家庭消费支出的增速。
3.互联网技术发展快,网络覆盖率高
基于双规划模式的专业指导平台是一个作为信息媒介的网络系统存在的,它的构建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出色的技术人员和广泛的网络覆盖是其构建的基础。
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4.6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6.3%,移动互联网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
三、国内相关专业指导平台运行现状及其经验借鉴
二十一世纪,移动终端登陆中国市场,为移动学习平台的构建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移动终端的全面升级,“高考志愿君”、“优志愿”、“高考帮”等学习平台开始逐渐进入市场并取得了一定得成绩。
(一)“高考志愿君”平台运行现状及其经验借鉴
“高考志愿君”是传统专业选择和志愿填报平台的成功案例之一。该平台偏重于志愿填报,其主要功能包括:权威推荐高校、预测分数线、预测名次线、专业测评、院校查询、考友圈答疑。
该平台的构建为其他同类型的专业指导平台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成功经验:发展重心放在手机APP的构建上,做成手机APP会容易被用户接受;平台具备专业的职业测试;建立供用户交流的交际圈。
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平台只提供了职业测试、信息查询等短平快的产品和服务,很难满足用户的真正需求;平台把大量的精力用在预估的服务上,但是准确性很难保证,如果给用户过于积极或消极的预测都会导致用户无法顺利地被录取。
(二)“优志愿”平台运行现状及其经验借鉴
“优志愿”也是传统专业选择和志愿填报平台的成功案例之一。“优志愿”是侧重于志愿填报,兼有升学规划的信息平台。其主要功能有:查数据、学业测评、语音问答。
该平台的成功也为专业指导平台的构建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经验借鉴:开发了手机APP,拥有院校数据库,有专业的学业测评;在志愿填报的基础上提供一部分升学规划上的服务,提高用户粘性;在线提供帮助,用户可以在碎片时间解决升学或志愿填报方面的疑惑,提高用户体验。
同样的,“优志愿”也存在不足之处:没有建立可以供用户交流的交际圈,;平台在学业测试、实时解惑等短平快的服务基础上增加了升学规划类的服务,但不是平台的主要服务,占比不高,且缺乏志愿填报后的职业规划,不能满足用户长久规划的需求。
(三)“高考帮”平台运行现状及其经验借鉴
“高考帮”是学而思教育旗下的软件,以手机APP为主。相比“高考志愿君”和“优志愿”,“高考帮”更侧重的是高中阶段的学习指导,其主要服务模块有:学习模块、交流模块、志愿填报、听学模块。
相比“高考志愿君”和“優志愿”,“高考帮”的服务模块更全面,其主要服务不仅包含了职业测评、志愿填报、还有交流模块和高中基础教学模块,还引入了创新性的听学模块。但是,其重心主要在高考前的基础教学模块上,缺乏志愿填报后的职业规划,在规划上缺乏连贯性,不能满足用户在专业选择上做出中长期决策的需求。
四、基于双规划模式的专业指导平台的构建
本部分对基于双规划模式的专业指导平台进行构建目标分析和用户需求分析,提出了具体的结构框架和模块功能。
(一)构建目标分析
平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围绕“双规划模式”进行战略规划,依托日趋成熟的互联网技术,以“升学规划+高考+志愿填报+职业规划”为发展导向,填补专业指导市场的空白,切实解决学生从基础教育阶段向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阶段过渡过程中对中长期规划的需求。基于双规划模式的专业指导平台建设的具体目标是:
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升学规划。在高考前的一年至半年间,平台根据用户的兴趣特长,向用户提供各类大学不同专业的摘要型的情况。
帮助用户筛选有效信息。平台将对不同渠道的信息分为三类:校方、教职人员对所在院校专业的推荐,此类信息多是正面宣传,可以提升用户对专业选择的信心和热情;在校生的评价,此类信息主观性较大,相对第一类信息会有较多负面信息,可以帮助用户从正反面多个角度了解专业;社会专业人士对该院校、该专业现状的评价和前景的预估,此类信息由第三方提供,相对客观,基本可以代表社会上对该专业的主流看法,帮助用户在专业选择上有更深层次的考量。
专业选择后的职业规划。选完专业后,学生因为缺乏对该专业的了解,没有具体的规划,真正进入大学开始学习后难以适应大学较为松散的学风,出现自我松懈,上课看手机,课后玩游戏甚至逃课的现象非常普遍。针对这种现象,平台将提供考后职业规划的服务,在用户对自己所选专业仍抱有相当热情的时候为他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二)用户需求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而影响了社会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教育呈现出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对平台的目标用户进行需求分析是构建基于双规划模式的专业指导平台的基础,需求促进发展,加快市场成型。基于双规划模式的专业指导平台的构建目标是整合教育信息资源,让信息的供给与需求形成动态平衡。平台的目标用户群体分成三大类:教育工作者、大学生、高中生及准大学生。
1.教育工作者的需求
教育工作者人数逐年上升,但是由于数字化教育的发展,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需求反而逐年下降,其他编制外的从业者大多都是有经验有能力的老师,具备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升学规划的精力和能力,只是缺乏与更多学生接触的机会,因此他们有接触学生的需求。这一群体可以在平台发布自己的信息,有需求的其他群体可以直接和他们建立联系。平台帮助教育工作者出售教育服务获得相应的报酬,大大增加了这一群体的就业机会。
2.大学生的需求
大学生是从基础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阶段的最近的亲历者,他们对升学规划的体验对他们的后来者来说是最有教育和借鉴意义的。尤其是优秀的大学生一般都对自己有清楚的定位和具体的规划,他们的规划经验足以帮助高中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升学规划,同时大学生也有在课余时间做些兼职赚取生活费的需求。
3.高中生及准大学生的需求
高中生及准大学生是平台最主要最庞大的用户群体,他们的需求也是最大的。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高中生因能力有限或对自身及大学生活的不了解而无法做出合理有效的升学规划,并希望有人能够为其进行专业选择的决策提供一些中肯的建议。包括获得各大高校不同专业的详细情况,通过专业测评认识自己,在规划过程中要有足够专业的指导,可以交流经验、相互探讨。
(三)结构框架分析
通过对平台构建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为满足不同用户群体对教育服务的需求,基于双规划模型的专业指导平台将主要功能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专业资讯模块。该模块既有文字图片的介绍,也有各校的宣传视频,网络课堂视频,尤其是各校的特色学科的资料,一方面可以满足一部分学生进行专业选择的决策过程中对资讯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些资讯也可供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在指导过程中查阅,避免记忆性错误,减少错差。
专业测试模块。该模块主要包含MBTI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等准确度较高的专业测试,可以帮助用户更准确地自我定位。
规划指导模块。该模块系统、详细地将教育工作者发布的信息收集归纳,有需求的学生用户可以在该模块比对教育工作者的信息,选取符合客观条件和主观要求的规划指导服务,学生也可以在该模块发布规划任务,有能力的教育工作者会根据要求提供相应的服务。由于该模块的信息公开透明,基本实现信息的对称性,使得规划指导服务更有保障。
交流学习模块。该模块供用户与同道中人交流经验、相互探讨。根据规划目标的不同建立若干话题圈子,供学生交流讨论,相互分享规划过程中的经验。
五、结论与建议
在市场需求的驱动和相关政策和技术的支持下,平台通过信息共享的模式将高中、大学、用人单位进行连接,将双规划模式覆盖整个高考到就业的过程:引导高中生及时进行升学规划,对今后的学习有的放矢;帮助用户筛选有效信息,避免因为接收缺乏真实性的信息做出错误的决策;专业选择后的职业规划,在用户对自己所选专业仍抱有相当热情的时候为他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综合考虑信息资源的获取难度、政府技术支持力度,平台构建初期一定要与政府達成合作,前期得到政府支持,与各大高校结合起来,利用高校专业人士和“互联网+”一同构建专业指导平台。
构建该平台时,可以模仿“高考志愿君”、“优志愿”等平台的构建方式,但同时要突出双规划模式的独特性。专业人士对客户的专业指导很重要,但不可以忽视客户之间的相互交流,构建平台时要便于客户之间的交流,以提高用户的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