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摘 要】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企业发展面临较多机遇与挑战,要求企业通过债务融资方式持续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集团企业债务融资活动中,极大程度上对会计盈余质量造成影响,债务融资作用受到明显限制。对此现状,本文对会计盈余质量与债务融资的内涵、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表现以及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问题的解决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会计盈余质量;债务融资;影响;策略
作为当前企业发展中采用的战略方式之一,债务融资在企业融资结构中占有极高比重,其不仅可将债权人对企业求偿权反映出来,且可体现出公司治理活动中债权人的参与程度。但如何保证债务融资作用的发挥,又需充分考虑其是否对企业会计盈余质量带来影响,其是当下集团企业债务融资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对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盈余质量与债务融资相关概述
关于会计盈余,可将其纳入会计信息范畴中,一般用于投资者、债权人决策活动中,其是对企业经营活动、公司治理好坏的具体反映。从当前大多学者研究理论中可发现,关于会计盈余质量在概念上并未具体界定,通常将其与盈余管理、盈余操纵等相关联,其中盈余管理主要指以会计准则为依据,由管理层对会计收益进行调整与控制,且包括会计信息的披露管理;盈余操纵,则指在操作盈余方面,管理层并未按照会计规定范围,实质为改变会计盈余的行为;对于盈余质量,是对会计盈余信息状态的一种反应。从债务融资角度看,现代企业对其概念分析中,不再局限于传统财务理论观念,认为其是降低代理成本且可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内部机制。现行大多理论研究内容中,多从公司治理角度对债务融资进行剖析,如国内学者在研究时,强调债务融资下,债务人企业价值与绩效的提高、会计稳健性的保持都可发挥重要作用。实际分析债务融资对企业治理作用中,需从多方面衡量指标考虑,如企业绩效等,这样才可明确债务融资所带来的治理效应[1]。
二、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表现
(一)银行融资影響
作为集团企业债务融资的主要来源,银行融资在影响会计盈余质量方面极为明显,由于其在集团企业中扮演大债权人角色,所以能否保证公司治理效应与之存在较大关联。从当前银行融资情况看,更注重采用信贷跟踪管理模式,但业务开展中,更倾向于对政府背景企业贷款,这在商业银行中表现极为明显。由于这种融资很大程度基于政府信用或政府信誉角度出发,对盈利关注较少,使债务契约停留在软约束方面,公司治理活动中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假若债务企业为履行债务契约,会采取盈余管理手段,其直接导致会计盈余质量降低[2]。
(二)债券融资影响
债券融资是影响会计盈余质量的重要因素。从当前部分企业债券发行情况看,极易出现债券违约问题,其直接打破刚性兑付的神话,企业在盈余操纵动机上极为明显。一旦债券融资活动中出现债券违约情况,便直接影响企业的会计盈余质量。事实上,由于债券融资中所采用的工具不同,所以其导致的负债结构也有一定差异,这样为企业盈余质量带来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债券买卖活动中,充分考虑债券违约风险[3]。
(三)其他融资影响
除银行、债券融资外,也需考虑到其他融资影响,如企业关联方融资情况。通常关联方交易活动中,若债务人未受债务契约约束监督,便不会积极参与到治理活动中,使会计盈余质量受到影响。再如债券融资问题,部分企业在债券发行中,需考虑到资本市场监管问题,这种监管约束作用下,会使债务契约有明显的硬性约束特征,这与银行融资相比,债权人治理效应更加明显,会计盈余质量因此相对较高[4]。另外,既往研究资料中,也提及关于客户融资问题,部分行业如制造业,尽管其同样为卖方主导市场,但有较大的客户选择空间,且注重融资双方的长期合作,在互利共赢下,客户更乐于参与到治理活动中,其可说明,债务融资中,会计盈余质量在客户融资比例提高下会随之提升。
三、债务融资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良好银企关系的构建
针对银行债权人对企业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问题,首先应考虑构建良好银企关系。以商业银行为例,在借贷行为方面对许多企业设置较高门槛,而对于已合作企业,参与公司治理积极性不高。这种情况下便使债权人治理效应被降低许多,所以银行应注意改变传统政企不分离的观念,对于预期可还本付息项目或企业,应提供贷款业务,且注意持续进行信贷跟踪,以此使会计盈余质量得到提高[5]。
(二)集团内部机制完善
集团内部机制是否完善,是影响会计盈余质量的关键所在。实际完善中,可采取的策略集中表现为:第一,债权人信息披露力度的加强。尽管债务融资需借助债务契约实现,但从实际情况看,如债券持有人或银行债权人,仍对债务人是否在偿付本金与利息中能够完全按照债务契约执行而担忧,或考虑债务人信用期内,财务状况能否满足持续经营需要,而在客户方面,也会对产品质量是否有保障或能否按期交货考虑。而这些情况的产生主要归结于借贷双方信任问题,债务人对此可在信息披露力度上强化,使债务契约信任基础得以夯实,如将产品生产情况、交付计划如实告知客户,或将资金状况以及还款计划如实告知银行。
第二,债权人代表的引入。从当前集团企业债权人参与治理与监督情况看,仍有一定的弊病,如监督重点集中于外部环境,忽视企业内部情况,且这种监督在企业中并未以制度形式呈现,主要为债权人自发行为,所以监督权难以保证。对此问题可考虑将债权人代表引入监事会中,做好外部监督的同时,能够对企业内部进行监督。需注意的是,所引入的占全人代表,应以公司债权比重较高的债权人为主,且在专业能力上较强,这样通过参与企业治理活动,有助于会计盈余质量的提高。
另外,集团内部机制完善中,为使会计盈余质量提高,可在薪酬体系上进行完善,如股权激励机制的引入。一旦股东、管理层在目标上出现差异时,有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情况,会计盈余质量因此受到影响。此时借助股权激励机制,能够保证管理层与股东目标的一致性,对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可发挥重要作用[6]。
(三)监管部门作用落实
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企业在融资结构上一般以银行融资为主,其所占比重极高,这就要求做好融资渠道工作。加之当前股票市场保持低迷走向,银行在信贷规模上倾向于收紧政策,所以直接融资渠道中,债券发行的方式最为适宜。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债券市场发展上并不成熟,存在企业发债困难问题。对此情况,便要求监管部门参与其中,可在债券发行审批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将准入限制放宽,特别对于机构投资者,本身有专业特长,在公司治理参与方面更会表现出积极性。同时,在债务监督方面,通常小债权人更注重“搭便车”,其可能造成债务人在缺少监督情况下未履行债务契约,更可说明机构投资者的重要性。监管部门应从该角度出发,在机构投资者最低认购额度上进行界定,在投资机构这积极参与下,有助于会计盈余质量的提高。
此外,为保证债权人利益,也可考虑在企业中引入破产机制,其主要强调债务企业存在难以偿还本息情况,有破产可能性时,债权人可引入破产清算机制,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使控股股东被约束。考虑到即便破产机制应用下,债权人利益受损可能较为严重,所以需在监督管理活动中,对坏账或呆账给予高度关注,同时注意在贷前审批制度、贷后监管制度上进一步加强[7]。
四、结论
债务融资作为当前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方式,其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也极为明显。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从银行、客户以及企业债券融资等角度剖析,可发现会计质量在银行融资比例提高下可能有下降趨势,会计质量在客户融资比例提高下会随之提高,且在债券融资比例提高下会计盈余质量也较高,实际解决这些影响问题中,可从良好银企关系构建、集团内部机制完善以及监管部门作用落实等方面着手,这样才能实现企业治理水平、会计盈余质量共同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于云鹤.会计信息质量对债务融资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5,(18):291.
[2]谌嘉席,王立彦,李江涛.审计委员会、盈余质量和债务成本[J].金融会计,2015,(04):17-28.
[3]冯展斌,李庆德.市场化进程、债务融资与盈余质量[J].财会通讯,2014,(03):69-72.
[4]刘耀荣.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D].东北大学,2013.
[5]靳秋峰.真实盈余管理与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成本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6]燕玲.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对债务融资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03):15-17.
[7]王永杰.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研究: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