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中的诗词效应

2018-06-11 10:39廖牧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效应教育教学诗词

摘 要: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之一,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一代又一代人追寻和探索诗的广袤和奥秘。中华几千年文明史,唐诗宋词蔚为壮观。漫步诗林词苑,我们含英咀华,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美的洗礼。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诗词的赏析和品鉴,充分挖掘诗词的励志效应、激趣效应、养性效应、怡情效应、练才效应,以达到教学合一、寓教于乐的目的。

关键词:教育教学;诗词;效应

作者简介:廖牧,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城关中学校长。(湖北 孝感 4320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9-0135-02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滥觞。伴随着历史前进的车轮,“双龙”滚滚向前,它们吞云吐雾,滋润中华大地,如宝珠,光照史册;如明灯,指引方向;如伞盖,荫庇荣耀。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引领着文化潮流。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旗下,学校文化建设正蓬勃发展。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城关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校园文化异常浓厚,教诗词、学诗词、背诗词、唱诗词蔚然成风。教育教学中的诗词效应越来越明显,笔者感触良多,情不自禁书写一二。

一、詩词的励志效应

“诗,言志”,古今中外,不少名句言志抒怀,如在教育教学适当运用,对受教育者而言,不仅仅是效法,还起到促进作用。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登高望远之理趣,还有踏遍千难万险后俯视一切的豪情壮志;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新陈代谢的哲理,预示未来的美好和前途的光明,能催人奋进;毛泽东的“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两百年”,诗中有难忘的情景,有冲天的豪气,有坚定的信念,读后令人精神振奋,大有持刀跃马之势、踌躇满志之态。像这样乐观、上进的励志名句无不给受教育者以重大影响和启迪,可以说诗词是生活学习的动力,是信心志向的航船!

二、诗词的激趣效应

在教育教学中,用诗词作导入,能创设一个美好的情景。教者循循善诱,听者心情放松,或心如止水,或如沐春风,或怦然心动。笔者在听一名老师讲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用诗歌导入,别有一番滋味。由大家熟知的《游子吟》发问,引导学生齐背,营造出课堂的氛围,后教师略作点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唤起天下儿女几多深挚的怀念,又勾起学生对母亲的几缕思念。接着学生齐背《母爱》一诗,学生兴趣大起,背诵时摇头晃脑,教师又作简言导引:“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女呢?对于父亲的礼赞,古今能有几人?难道父爱不能留下一幕幕感人的故事,一帧帧难忘的画面?水到渠成的过渡,发人深思的反问,令学生疑窦顿生:莫非老师又要为我们作父爱的诗?为我们积累父爱的事例?此时,学生兴趣正浓,好奇心正强,于是乎,教者可“就汤下面”导入新课。

当然,引用诗词不光“凤头”能激趣,在育人过程中也应适时、恰当,否则“南辕北辙”,令人“嘲笑生厌”,觉得“风马牛不相及”,又使人觉得“乱点鸳鸯”。由此看来,妥帖地运用诗词,能营造良好的氛围,能激发人学习的兴趣,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能引领教师进入教育教学的佳境。

三、诗词的养性效应

《诗经·淇奥》中言道:“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意思是少年人血气方刚,缺乏思考,容易意气用事,无所顾忌。一个人心胸宽广,便无所不包,可容纳天下,但常见一些人胸中稍有见地,便自以为了不起,目中无人,骄傲自满,结果容纳不了别人,自己也不被人容纳;才气太盛,显露出来,往往容易让人受不了。这样的人想发展,往往遭人嫉妒,所以常常怀才不遇。于是有人牢骚满腹,不知收敛,与人相处就不融洽。传统的诗词能平心静气,教育人时,可让他们读读诗词,也可引用一些诗词加以劝慰。

“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的这些名言强调了环境的清静可以让人修身养性;庄子的“清静无为”也是说好的环境能让人达到崇高的境界。诗词渲染的安静氛围也有此效应:王维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能把人带到一个静的环境中,使人心情渐渐平静下来;王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又能让人进入禅定佳境,心中显得空灵,能忘却尘世一切俗念。诗词可以使人心情坦然,性情变得淡定,有时迎来一种美妙的境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有时心灵得到慰藉“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宜长放眼亮”;有时心灵得到振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爱国主义是诗词永恒和常新的主题,诸多爱国诗篇无不令人荡气回肠。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令人摇首回想;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贞爱国情愫,叫人扼腕挥手;林则徐“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大无畏精神令人击节赞叹。教育教学中,反复吟诵诗词,可以调节心绪,去郁舒心,弘扬正气,达到缓解吐纳、祛邪存根之功效。细细品味诗词,不仅让心灵得到慰藉,而且能达到崇尚高雅,陶冶情操的艺术效果。

四、诗词的怡情效应

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诗能抒情咏怀,拥有充沛的感情是诗歌的四大特点之一。正因为如此,诗词对人情感的熏陶和启发、情感的起伏和变迁、情感的离合与终结有着重大的影响。“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蹁跹”,在万家团圆的日子里,火热的场面让人浮想翩翩,激荡起人们快乐的情绪;“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突破时空界限,诗人一洗伤感心绪,心情变得昂扬向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景物的来去寄托了心情的惆怅。

悲愁与欢乐是诗词中常见的情感。教育教学中信手拈来能怡悦心情和反映心绪。烦恼时低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愁思缠身时会觉得“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景况凄惨时真个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忧思郁结时征引“剪不断,理还乱”;遗憾时化用“恨不相逢未嫁时”;尽兴时低诵“尽兴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激励人成功时进言“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心态平和时浅吟“一样悲欢逐世波”;极度兴奋时“漫卷诗书喜若狂”;志得意满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五、诗词的练才效应

闻一多的《唐诗杂论》中讲“东坡说他没有才,东坡自己的毛病就在才太多”。固然有谦冲之意,但从另一个方面说,苏大学士毕竟是一个才高八斗之人,其才在诗词中得到充分展现。一个人多读诗、诵诗和写诗,古今中外,东南西北风物尽收眼底,尽存心中。通过诗的概括和提炼,他的学识会渊博起来,见识会卓越起来。在各类教育活动中,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引用、穿插和归结,教育者若能得心应手,受教育者若能潜心积累,那么对自己的知识拓展和能力的提升将大有裨益。

另外,在讲析和写作中灵活运用诗词,能使我们的语言变得简练,内容得到概括,能有效展示自己的才华。屈原曾言“举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如果我们把握了诗词的练才效应,何愁才能不得施展。

参考文献:

[1] 刘佳. 浅谈提高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7).

[2] 姚凤琴. 提高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江西教育,2017,(27).

[3] 庄爱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2 ,(4).

责任编辑 朱泽玲

猜你喜欢
效应教育教学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画与理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