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拓展课堂阅读教学

2018-06-11 09:36李天宇
广西教育·B版 2018年2期

【摘 要】本文论述立足文本拓展职教课堂阅读教学,提出从鉴赏的角度、感悟情感的角度、品味文字的角度、人文素养的角度拓展,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引发学生心灵的律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立足文本 拓宽阅读 品味文字 感悟情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2B-0136-02

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见识。没有大量的阅读,也就没有丰富的素材,学生说话或下笔时也就没有可言可写之物。对于职教学生来说,他们比普通高中学生要更早地接触社会,更早地与时代接轨,这就要求他们要有更强的表达能力、欣赏和评价生活现象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需要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职教语文课堂教学要立足文本,但不能只“局限于文本”,要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情感、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拓展。

一、从鉴赏的角度拓展,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它的语言凝练,意义隽永,能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职教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但对诗的感悟能力并不差,学习诗歌的热情也比较高涨。在学习诗歌时,可让学生由对一首诗的鉴赏扩展到对一组诗的甄别,由对一位诗人诗作的欣赏扩展到对与之相似或相对的几位诗人的诗作的咀嚼赏味。教师通过文本以外的拓展阅读,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浮躁的心灵变得丰盈宁静。

例如,学习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在分析这首词的上阕时,笔者先让学生大声朗读,感知诗歌中描写的意象——丛林、漫江、百舸、鹰、鱼,再让学生找出修饰这些意象的词——染、透、争、击、翔,学生根据这些景物描写,归纳出这幅秋景图的特点——色彩绚丽、生机盎然,再结合诗人豪迈的抒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进行讨论,一位伟人的形象就此跃然纸上,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让学生赞叹不已。讲到这里,学生意犹未尽,笔者就立足于文本,把阅读内容拓展到古人描写秋景的诗歌中。笔者先引入杜甫的诗歌《登高》中的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学生也找出了这四句中的意象——风、天、猿、渚、沙、鸟,特征性词语——急、高、啸哀、清、白、飞回,归纳出了景物的特征:悲凉萧瑟;接着笔者又引入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分析了这首小令中描写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学生积极发言后,指出这幅秋景图的特点是:凄凉幽静。三组景物,三种特征,三种情感,文本以外的拓展阅读,让学生对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悟能力。

立足于文本,拓展阅读教学,可以巧妙地把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也可以把课外知识迁移到课堂,这种诗歌知识的拓展阅读,对于职教学生来说,能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从感悟情感的角度拓展,引发学生心灵的律动

情感是世间最温暖的语言。一个感情充沛、能体味各种爱的味道的人,在社会上能给人带来善的感召力。职教学生动手能力强,渴望交流,渴望被认可,他们的情感丰富而细腻,将来要从事各种行业,会在职业中传播爱与善的理念,所以立足文本,从情感的角度拓展阅读,会引发学生心灵的律动。

例如,胡适的文章《我的母亲》抒发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中寫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件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对“我”一生的影响是什么。文章的情节很清晰,学生归纳起来比较容易,两个学生就完整地概括出了母亲的形象:待人宽容、性格自尊,于“我”是慈母严父。母爱是最感人的,一些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被“母亲”感动,甚至流下了眼泪。笔者没有放过这个情感教育的机会,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篇文章让大家一起来阅读,一篇是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篇是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目的是想让学生比较这几篇文章中父母之爱表现形式的不同,有“慈母”“严母”“慈父”的区别,但对子女爱的真谛却永恒不变,学生在拓展式的阅读中,真切地品味了世间亲情的美好。世间的真情除了亲情外,还有友情、爱情,甚至是陌生人的关爱之情,学生在世间真情的讨论中得到爱的熏陶。

知识的拓展迁移能使人才华出众,情感的拓展迁移能让人感情丰富,职教学生更需要爱的浸润,让他们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从情感的角度拓展阅读,让学生心中充满善与爱。

三、从品味文字的角度拓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但丁说过:语言作为工具,对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之于骑士。职教学生将来要较早地进入社会,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就需要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写作与交际能力。学习语言,要在文本中掌握固定的语言范式,要在拓展阅读中比较不同语言表达的意味,从而让学生在从业之后能更畅通地交流表达,这就需要立足文本,拓展课堂中的阅读教学,让学生自己体味语言表达方式的重要性。

例如,朱光潜先生的文章《咬文嚼字》阐述的观点是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语境以及不同的语序所表达的意思、情感等都不同。在教学中,笔者先找学生比较不同句式中所表现的情感意味的不同:“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先得界定对方属于“没有骨气”,感情不强烈,“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直接陈述对方没有骨气,带有强烈的憎恶感,学生在实际朗读中了解了句式表达对句子情感的重要性。接着我们又分析了贾岛在“推”与“敲”上斟酌的必要,感知不同的字词对应不同的语境。学生通过诵读和分析,对语言的表达规律很有兴趣,笔者就又拓展补充了鲁迅《祝福》中的一段话,其中两个句式“祥林嫂,你放着吧”和“你放着吧,祥林嫂”,语序不同,情感也不同,表达了四婶对祥林嫂态度的变化——由同情到厌弃。

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一字之差,谬以千里”,“一字之师,终身受益”。品味语言的规律,感知语言的色彩,对职教学生将来职业的选择尤为重要。

四、从人文素养的角度拓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西塞罗说:人文素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人文素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德行、价值观以及其他的一切内在的优秀品质,它崇尚美好,追求精神的丰盈。职教学生的行为习惯一般较差,思想意识上往往存在偏差,甚至有学生会“破罐破摔”,缺少对自我品质的砥砺,缺少对人生的规划。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健全、健康的人格。

例如,在学习郝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时,所有的学生都受到了精神上的震动。郝尔曼是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在书中告知我们:一个有教养的人肯定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获得真正的教养。书中有一句话对学生触动挺大:“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很多学生就自身现状分析了对这句话的深刻感悟:一些“消遣性”的报纸杂志,一些咖啡厅、舞厅只会使我们的灵魂更加浅薄,要想充实空虚的灵魂,那就需要接触文学巨匠,了解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学生理解到这个层面,可以说是获益匪浅。文章告知学生“要想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笔者又给学生准备了两篇文章。一篇文章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老人与海》,文中写了一位叫桑地亚哥的老人经过三天两夜捕捉了一条大马林鱼,回家途中又与鲨鱼殊死搏斗,终于拖回岸一副光秃秃的骨架。文章塑造了一个打不垮的“硬汉”形象,很多学生记住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可以毁灭,但不可以给打败。”另一篇文章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文中写了史铁生自己在 20 多岁的年纪失去双腿,虽然有过暴躁与绝望,但最终在冷静的思考中感悟了生命的真谛,完成了生命的自我救赎。两位主人公面对不幸命运时的坚强、乐观和不放弃,是对学生灵魂的一场洗礼。

阅读经典作品,就是和高尚人物进行灵魂的对话,接受他们优秀品质的熏陶。立足文本,拓展补充相应的阅读,让学生接近书中人物,感受其精神品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总之,立足文本,拓展文本,就要努力做到让拓展的内容与课堂教学浑然一体,从知识水平和精神世界对学生教化熏陶,启發学生的心智,丰富学生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吴 旺.浅谈中职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必要性[J].职业,2017(23)

[2]黄永英.对语文新课程特点的认识、探究与反思[J].中学语文,2015(15)

[3]吴永军.立足文本 超越文本 回归文本——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例谈[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

【作者简介】李天宇(1962— ),男,广西桂林人,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