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亚杰
【摘 要】利用“朋友圈”模式,开启写作训练指导的新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建立写作团队,形成相互激励、相互交流的良好氛围,在自我展示中提高写作信心,进行自由的、有创意的表达。这种模式不仅能使写作素材多样化,还能让交流评论即时且双向,从而促使学生抒发真情实意,激起写作兴趣。
【关键词】“朋友圈”模式;习作训练;途径;指导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沟通工具,深受学生喜爱。笔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我们可以用书面“朋友圈”这种模式,代替学生并不怎么喜欢的日记,它是锻炼写作的绝佳途径。所谓“朋友圈”,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每组5人左右。每人准备一本“圈本”,本内的正面为写作区,学生一周写作五次,有兴趣的可以每天更新内容;反面为评论区,由学生、家长或教师按操作要求及时地对所写内容进行评价,不仅可以点赞,还可进行交流。实践证明,“朋友圈”写作模式的运用,开辟了小学高段学生日记指导的新途径,成为习作教学中一道新的风景。
一、强化读者意识
学生对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当他们看到“朋友圈”这种模式,就特别感兴趣,何况还能得到家长、教师的支持指导。更关键的是表达的内容,有很多人关注,也有很多人分享共鸣,所以收到不错的效果。
(一)建个“朋友圈”——有分享合作的小团体
建“朋友圈”时,可以按写作水平的高低来分组(通常高水平的2人、中等水平的2人、较低水平的1人),并设立小组长。小组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可由小组内学生推荐产生:选择有一定责任心的学生,负责“朋友圈”每天的活动——刷“朋友圈”、与别组学生交换经验等,对提升整个小组成员的日记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天天有人“刷”——有促进表达的阅读群
每个人都有交流与表达的动机和需求,小学生也是如此。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的学生之间更是如此。每天刷“朋友圈”,是他们非常期待也非常喜欢的学习内容之一。写“朋友圈”最大的优点是拥有很多的读者,有很多的交流对象。每天早上或中午自修时段,利用几分钟时间,组织同组学生轮流阅读“圈本”,并在发言区进行点赞和评价。教师的点赞和评价放在自修课后进行,家长的则放在学生放学后。
(三)“追评”更热闹——有激发互动的交流欲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与平常的习作和日记不同的是,“圈本”上每天有同學或父母长辈给予的点赞和评论,每位小组成员在拿到“圈本”后,首先做的事肯定是浏览“圈本”评论区中他人对自己所写内容的评论,像网络朋友圈一样,他们会对一些疑问式的、争论式的评论进行回复。疑问式的评论如这次旅途中除了黄山,你们还去了哪里?争论式的评论如数学课上那题的答案好像是错的吧。读了评论之后,“圈本”的主人很多时候有话可说,就会立马回复,回复之后,再将其传回给写评论的人,对方看了如还有想法,可继续追加评论,一来一往,乐此不疲。这样不仅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竞争力,还满足了他们表达的需要。
二、表达自由灵活
微信“朋友圈”为什么受欢迎?因为形式不拘一格,表达无拘无束。平时的习作,由于有了具体的要求,比如受字数、文体、形式等多方面的牵制,很难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和写作热情。因此,“圈本”要借助其独有的魅力把学生的表达愿望源源不断地诱导出来。
(一)篇幅上——多少字数都欢迎
我们在网上发“朋友圈”的时候,全凭内心的需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学生在“圈本”上写“朋友圈”的时候,教师当然不能在字数上做硬性规定。篇幅的长短,可根据内心表达的需要而定。只要学生把心里最想说的那些话表达出来,就是做到了“我手写我心”,达到写日记的最高境界。只要学生此时是用心、自由、真情地表达,那么他的文字就是有温度、有感情的。随着这种能力的增强,他们的表达欲望和日记水平也会不断提升。
(二)表达上——文体形式皆不拘
“朋友圈”与“日记”之间并不是简简单单换个名称,除了篇幅,还有很明显的差异,比如表达形式。“朋友圈”的表达形式很丰富:可以有主题,如六一节前后,大部分学生都以“欢庆六一”为主题撰写文章,有写表演节目的,有写参加跳蚤书市的,有写家长送节日礼物的……也可以是系列,如小王与小沈是班里的两个“学霸”,学习竞争激烈,他们俩在班里发生了很多故事。王敏同学根据他俩的情况写了一系列“朋友圈”:《学霸的对决》《哈哈,小王哭了》《逆袭》《竟是平手》……受到全班学生的欢迎,大家争相去写。当然,文体形式尽可能各不相同,可以记事,也可以抒情,还可以写诗……没有固定的形式,不用“合理”来束缚学生,笔者在各方面肯定他们的点滴发现,鼓励他们异想天开、自由驰骋。
(三)内容上——图文并茂更自由
我们都知道,微信“朋友圈”大都以图文合一的方式来表达。所以我们的“圈本”也要呈现丰富多彩的形式。有的是借助文字,将自己最想说的话,洋洋洒洒、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有的用文字表达内容,用图片表示心情;有的喜欢用连环画式的手绘图,图画简洁有趣,文字精练准确;有的在图画上写字,用字很凝练,含义很深刻。有了各种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学生写的时候会更自由,读的人也会觉得很好玩,很有趣。有时他们在画完图后还会用文字作注脚,这更让学生喜欢上了写作。
三、追求无痕指导
综观学生的网络微信,从写作的角度来看,他们交流的内容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话题很单一,内容较干瘪,有时负面情绪也较多。为此,我们书面的“朋友圈”要求教师“不动声色”地做好写作指导,承担写作训练的责任,其中无痕地评论是一个关键。
(一)激励——让学生更有信心
我们有些学生,在写“朋友圈”时,不是没有东西说,而是害怕说话不当,被同学嗤笑,所以教师在学生的评论区评论时,首先要肯定学生的亮点、精彩点,要让他们对表达有信心。尤其要关注后进生,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进步,哪怕只是用了一个好词,或是出现一个佳句,都要给予肯定表扬。
另外,笔者还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感受,肯定他人的想法,为他人的好方法、好做法“点赞”。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无痕地、创造性地将一些话题、技巧融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有一种自发书写的意愿。这种水到渠成的境界,是我们所需要的表达的最佳境界。
(二)拓宽——让学生素材不断
虽说“朋友圈”不缺的就是话题,但时间一长,学生会觉得自己已经“江郎才尽”了。要想写出精彩的文字,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拓展选材思路,举一反三。那如何拓宽选材思路呢?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的时候就是孩子激情绽放的过程。如春游活动、智力竞赛、歌咏比赛之后,笔者经常利用放学前作业整理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活动情况,这些内容自然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他们写作的好话题。
当然还有涉及学生心灵深处的话题——交到新朋友、与同学闹矛盾、被老师表扬、和父母闹意见等等,都会在学生心中激起波澜。引导学生去发现“材”源,这样我们的“圈本”才能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新鲜大餐”。
(三)增值——让学生内化提升
读学生的“朋友圈”,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写的內容很好,却表达得比较粗糙,语言过于简单朴素,有骨架而无血肉。因此,教师讲评时,要有语言的敏感性,要善于指导学生恰当、生动地进行表达,从而让读者明白作者的意图,愿意读下去。
笔者经常利用作业整理课,将学生“圈本”中存在的问题归类整理出来,从内容、语言、条理上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对关键内容进行定格处理。要求学生把细节讲清楚、讲生动其实是在帮助学生不断地厘清思路,从而使“圈本”素材从简单走向具体,语言表达从粗糙走向细致,人物形象从模糊走向清晰。教师的反馈就如同航船上的方向盘,起着引领和导航作用。
“朋友圈”模式开辟了学生习作教学新途径。从整个习作过程来看,学生的自主参与贯穿在挑选素材、领悟写法、独立构思、修改评赏等各个环节中。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如何引领学生在写好写深上下功夫,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动态平衡,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李婧娟.在日记中成长(小学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汤建英.打开过程 着力指导——小学作文教学过程化指导初探[J].作文教学研究,2009(2).
[3]汤建英.现阶段作文教学的三个走向[J].小学语文教学,2010(4).
[4]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5]贾志敏.贾老师评小学生作文[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浙江省平湖市实验小学 3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