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浅埋大跨隧道塌方处治方案

2018-06-11 09:02
山西建筑 2018年13期
关键词:钢花右线塌方

杨 际 宇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00)

1 工程概况

某隧道为国高网上的一条短隧道,采用双向六车道、120 km/h的建设标准。隧道左线长495 m,右线长452 m,采用小净距的布设形式。隧道单洞建筑限界净宽×净宽=15.5 m×5 m,考虑经济性及结构受力的特点,隧道主洞采用三心圆、曲边墙形式。隧道主洞采用R480 cm,R880 cm的三心圆净空断面形式,设仰拱净空断面面积为133.7 m2,其建筑净空断面见图1。

2 建设条件

隧道进口段围岩主要为碎石及强风化石英砂岩,碎石结构松散,抗冲刷能力差。强风化石英砂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围岩自稳能力差,无支护时拱部易坍塌,侧壁易失稳。集中降雨状态下洞室内呈淋雨状出水。根据地勘报告,隧址区有明显地表水体,地表径流条件一般,需注意暴雨期间地表面流对洞口的冲刷破坏作用。

本隧道穿越的地层主要为碎石土,碎石土中含水量较大,分布厚度1 m~8 m。下伏基岩上部为石英砂岩,主要为全~强风化岩。隧道进口段采用SⅤ-a型衬砌,其支护参数如下:初期支护采用30 cm厚C25喷射混凝土,22b工字钢间距为50 cm,双层钢筋网;二衬采用60 cm厚C30钢筋混凝土。

3 隧道进口端右线塌方概况

起初隧道进口仰坡、洞顶坡面、拉槽路堑坡面等部位出现不同程度变形开裂情况,半个月后,隧道进口地表裂缝进一步发展,其左线右侧拉槽路堑坡面局部出现裂缝,裂缝主要以纵向和斜向为主。期间施工单位实施了洞内注浆和地表注浆等补救措施,但效果不佳。

至裂缝出现的第28天,隧道右线YK21+265处初期支护变形突然变大,横撑被压失稳、掉落、喷射混凝土裂缝变宽,塌方体进入隧道逐渐填满整个隧道,同时在地表形成塌方漏斗,漏斗最宽处直径约30 m,此时右侧山体也出现多条宽裂缝。右线YK21+265处隧道埋深18 m,左右线之间的净距为22 m。

4 隧道进口端右线塌方原因

进口端从地形上看位于斜坡地带,总体上右线埋深大,左线埋深小,属于偏压地段。地表植被丰富,覆盖层也较厚。施工单位先开挖了左线的路堑边坡和明洞边坡。

1)冒顶处隧道埋深18 m,属浅埋隧道。隧道上覆土层为碎石土,渗透系数大,在雨水渗入后,其物理力学指标降低,自稳能力差,导致隧道拱顶土压力增大,初期支护先开裂,后被压溃,导致塌方冒顶。

2)由于地形偏压的存在,导致左右线进洞桩号不统一,右洞塌方处,由于左线的边坡已开挖,无法为其提供有效的侧限,导致了塌方的加剧。

5 隧道进口端右线塌方处治措施

塌方发生后,各参建方积极响应,制定了一整套处治方案,处治方案分应急措施、洞内处理及地表处理,确保处治方案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5.1 应急措施

塌方发生后,第一时间处治方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关乎整个塌方处治方案的成败。应急措施的时候应及时有效,以防止塌方进一步的发展。塌方发生后,采用的应急措施如下:

1)采用背拱措施。

对变形段处增设拱架加固,可抑制变形的进一步发展。右线隧道加设Ⅰ22b工字钢支撑护拱,间距50 cm,加设范围纵向15 m,拱架共计30榀,具体的处治措施如图2所示。

2)径向注浆。

塌方后初期支护背后的岩土体自稳性差,局部含水量高。对隧道内塌方所受影响段初支采用φ42钢花管,管长3.5 m,垂直岩面打设并注浆加固,具体的处治措施如图2所示。

3)塌方段左右线净距为22 m。

根据监控量测数据显示,右线塌方期间,左线隧道拱顶沉降与内侧的侧壁收敛明显,为减小塌方对左线隧道的影响,左线隧道已开挖的左、右两个侧壁加设临时横撑,以提高初期支护的承载能力。加设范围左右侧壁各10 m,采用Ⅰ20b、纵向间距为1 m的工字钢。

4)由于左右线净距较小,隧道施工影响范围相叠加、塌体区域相贯通,应整体考虑左右线塌方处理方案[1]。本隧道存在一定的偏压,左线已拉槽段(尚未实施明洞衬砌)加剧了偏压对隧道的影响。塌方发生后,及时对左线拉槽路基回填,回填长度60 m,恢复为原地面高度。

5)对坍塌区覆盖彩条布,以防地表水渗入。

5.2 洞内塌方体处理及开挖支护

采用的处治方案如下:塌方发生后,不建议即刻清方后掘进,首先应采用一定的措施防止塌方体的进一步扩大。

1)隧道塌方后,初期支护被压垮,塌方体填满隧道,纵向长约10 m,塌方口的面积约为5 m2。塌方后,若贸然清方,会进一步牵引上方的塌方体下滑,增加塌方体的方量。经过讨论决定,首先对塌方体进行加固处理,加固的方式采用钢花管注水泥浆液。当塌方体含水量大时,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同时设置φ42钢花管排除塌方体中的水,要求增加花管打眼的密度,外部裹无纺布,作为排水管。

2)对已变形侵限的拱架逐榀拆除后施作,对塌方口拱架重新施作,施工前需采用长12 m的φ76钢花管作为超前支护,依次开挖,施作拱架,以确保安全。原设计该段超前支护采用单层小导管,现变更为双层小导管。

3)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坍塌土体,加强洞内及地表的监控量测,确保洞内的施工安全与结构的稳定。

5.3 地表处理

1)采用喷锚支护处理漏斗段[2]:坡面挂设φ8钢筋网后,喷射15 cm厚C25混凝土,然后采用4 m长φ25砂浆锚杆加固坡面。

2)对裂缝采用黏土回填,要尽量提高黏土的压实度。

3)采用塌方漏斗采用碎石土分层回填,逐层压实,要求回填后的地面略高于四周地面。回填完成后在四周设置截水沟集中引排地表水。

4)回填结束后,对漏斗区采用φ50钢花管注浆(钢花管间距1 m×1 m,呈梅花形布置),平均长度为5 m。

5)为确保整个山体的稳定和隧道的结构安全,在左右线之间设置抗滑桩加固(人工挖孔桩),抗滑桩横断面2.0 m×3.0 m,桩长25 m~30 m,纵向间距6 m,一共设置了15根抗滑桩。考虑到左线路基边坡已坍塌过,后期对坍塌的边坡采用明洞方案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6 结语

塌方发生后,施工单位按上述方案进行了处治,用时3个月,确保了本隧道的按期贯通。现隧道已运营3年有余,表明了处治方案是有效、合理的。

1)塌方的发生往往会有一定的征兆,对于穿越不良地质的大跨段浅埋隧道,塌方的风险很大,施工中应切实加强监控量测,当量测数据超标时,应立即启动预警机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以避免造成安全事故及更大的经济损失。

2)塌方发生后,应急措施应及时并有效,主要目的是防止塌方的进一步加剧,可采取及时反压回填、初期支护背拱,径向注浆等手段。应急措施采用时,应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3)洞内处治后换拱和开挖风险最大,需采用强大超前的支护措施,并逐步挖除。换拱前需采用径向注浆加固。

4)塌方发生后,需在塌方漏斗周边设置截水沟,并及时回填漏斗,回填应略高于四周地面以方便地面水的排泄。

猜你喜欢
钢花右线塌方
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的实测分析
下穿河流双线盾构隧道管片力学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公路隧道塌方的预防和处理分析
小蜗牛晒太阳
火龙钢花
老虎山隧道建设期增设施工导洞方案的研究
浅析岳家沟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钢花管支护在中细砂层中的应用
地铁交叉隧道盾构施工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基于突变理论的山岭隧道塌方风险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