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的生平和书画艺术

2018-06-11 09:50林仲文
中华书画家 2018年6期
关键词:黄道周漳浦书法

□林仲文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幼平,别字细遵等,曾在孤岛石室中读书,因号石斋。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升右中允、左谕德、少詹事,因上疏指斥大臣杨嗣昌等,被杖入狱,谪戍酉阳。清顺治二年(1645,南明弘光元年),已经61岁的黄道周被任南明礼部尚书。同年闰六月,弘光政权失败后,黄道周又与郑芝龙等在福州拥立隆武帝,拜少保、太子太师、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后自请募兵前往江西抗清,决战婺源,为清兵所虏,宁死不降,被杀于南京。黄道周是忠孝节义的“一代完人”(乾隆语),更是儒学大师、书法大家。其书风峭厉方劲、别具面目,亦善画山水、松石。著述宏富,有《易象正》《黄漳浦集》等。

一、闽海才子

明万历十三年(1585)二月初九日,黄道周出生于福建漳浦铜山所深井村(今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他出身书香世家,年少家贫,自幼聪颖好学,5岁就学于铜山崇文书院。父亲黄青原(嘉卿)重视儿子的教育,黄道周7岁时,就让他学《通鉴纲目》。古代的兴亡治乱历史,在黄道周接受教育之初便进入脑海并影响其一生。11岁即善文章。14岁游学广东博罗,获誉“闽海才子”。18岁居铜山渔鼓溪耕读,攻经史百家。20岁开始与灵通山结缘。23岁始致力讲学著作。25岁携母迁居漳浦县城。28岁后隐于县城东郊的东皋攻书。

读书考取功名是古代士子实现平生抱负、光大门楣的唯一途径。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年轻的黄道周喜欢游学,他在广东博罗游历时,结交许多当地名流。朋友聚会,必指陈时事,常常语惊四座。此时的黄道周,读书很多,涉猎既广,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律吕音乐、天文地理等无一不涉,唯独不认真研习枯燥的八股文。这一点让父亲很生气。不习八股文,等于考取功名无望;啸傲于山水之间,振兴家门的希望如何实现?父亲把他召回,痛加教育,晓以情理。黄道周是个孝子,听从父亲的教诲,收束自己的行为,以科场之学为主,以便考取功名,实现平天下的庙堂之志。

黄道周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十载寒窗”也难以形容。19岁那年,他就“献时策于藩臬”。20岁又上书京城大理寺。两次上书都没得到响应,他自叹才高不被重视,深感“知王道难行也”。此后的黄道周就去平和县居住,在大朋山(大峰山)继续读书。21岁那年,黄道周又到广东游历了几个月。万历三十五年(1607),黄道周23岁,对他寄予全部希望的父亲黄嘉卿去世,他“远告诸友得数金”,才得以安葬父亲。

黄道周虽然清贫,但其学问已名震漳浦,当地致仕的户部左侍郎卢维祯聘请他为塾师,教授子孙。这时正好著名的《东西洋考》作者张燮从漳州来访漳浦,与黄道周一见如故,敬佩其人品学问,于是诚恳地邀请黄道周到漳州城里教授子弟。这年秋天,他移居到张燮家,研读经史。一有闲暇,他就蓑衣芒鞋,游走于乡野海隅之间。

万历三十七年(1609),25岁的黄道周为父守孝结束,奉母迁居漳浦县城东皋书舍,娶乌石林氏为妻,两人恩爱,相敬如宾。尽管功名未就,平素只有粗茶淡饭,居家的日子倒也过得安宁祥和,但他那向往外面世界的心没有改变。万历三十九年(1611),黄道周在县、府两级考试中皆得第一名,但在省里的“举人试”中,却屡试不中。一直到34岁那年,才获得乡试第七名,成了举人。在这漫长的十余年里,黄道周为生活所迫,也曾到广东潮阳,应詹太守之招讲业,当家塾老师。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漳浦东皋书舍写书,完成如《大咸经》《易象》《畴象》《三易洞玑》等著作。

二、直言刚方

明天启二年(1622),38岁的黄道周终于考中进士,与他同年考中的还有几位在明末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如倪元璐、王铎、郑鄤等。这批新科进士都有报效国家的抱负和理想,他们不愿在魏忠贤阉党的淫威下为官。这时的大明国势渐已颓危,朝纲不振,以正直敢言的文官赵南星、文震孟为首,还能尽言报国。黄道周、倪元璐、郑鄤等人就自觉地追随其左右,互相砥砺,忠于朝廷,昭彰于仕林,相约上疏弹劾魏忠贤。直臣难当,首先是文震孟获罪,而后郑鄤上书要求改革弊政,并为恩师文震孟辩护,结果被立即遣发出朝。后来又被人告发说他怂恿父亲杖责继母,结果被凌迟处死。其间,后金(清朝前身)攻占沈阳、辽阳等七十余城,京师戒严。不久后金又攻入山海关,孙承宗、袁崇焕奉命出关,赶筑起一座宁远新城以拒后金,并在与后金的战斗中重伤努尔哈赤,不久努尔哈赤死去。但是,等待袁崇焕的并非是庆功酒,而是“风波亭”。黄道周的政治生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

黄道周考中进士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翰林院编修,参与修纂国史实录。这是个清贵的职务,但黄道周不想只做一个食禄养望的平庸之官,他想到朝鲜任职,以践行靖边之志,但未能如愿。黄道周作为“经筵展书官”,按惯例是要跪着给皇帝展书的。黄道周认为经筵道尊,不宜膝行,独以平步进之。当时在皇帝身边的魏忠贤很不满,但也“不能难也”。天启五年(1625)四月,41岁的黄道周不甘忍辱于朝,以回家为亡父修坟为由,请假“告归”故里。七月到家,在北山(今漳浦绥安镇石斋公山)为父亲修坟,又葬先祖母及伯叔、妻林氏于此。这一住就是5年。他在墓旁建草庐,在这里守墓,静心读书、写字、吟诗、作画、著述讲学。42岁时,续娶才女蔡玉卿为继室,他想既然不能为国家竭忠尽智,就只好一心守孝,放怀山水,啸傲丹青了,所以黄道周的许多书画名作,都是在这时期创作的。

崇祯二年(1629)冬,黄道周惊闻后金兵临北京城下,于是立即携夫人蔡玉卿进京“勤王”。次年,受命往浙江为乡试主考官。结束后,升任右中允。因袁崇焕案株连主持审定阉党项目的内阁学士钱龙锡,黄道周独为疏辩,因此被降三级听候调用。于是在北京听候调用了一年,靠倪元璐等友人资助生活。他的同年好友倪元璐上疏,要让官给黄道周,这让他很感动。黄道周与倪元璐自从入仕以来就心气相投,结为挚友。他对比自己小8岁的倪元璐很是倾慕,说自己“至性不如倪元璐”。他们都研究《易经》,都爱好书法。他们的书法艺术已经远近闻名,当时就有“北倪南黄”之称。此后,倪元璐的弟弟元瓒、儿子会鼎都跟随黄道周学习。崇祯五年(1632)正月十二日,黄道周见邸报载皇帝批准他告假的消息,二十四日上疏建议勿用小人,被令解释其含义。二月,以“滥举”“逞臆”被削籍为民。二月九日,他48岁生日当天,离京返乡。这次回乡途中,黄道周到曲阜拜谒了孔庙。到南京,安置好妻小,独游庐山、九华山等处。在杭州,又西游黄山、白岳,东游天台山、雁荡山。回到漳浦老家,已经岁末。

黄道周回到故乡,先把祖先的坟墓修葺好,然后静下心来读书。此时的黄道周已是朝野闻名的直臣和大学问家了,他想即使不能为国尽忠、出谋献策,也必须为家乡士子讲授经史,培育人才,不枉自己的满腹经纶。漳州是闽东南的大邑,有著名的紫阳书院,黄道周就在那里讲学半年。冬月,他又回北山守墓。年已半百的黄道周依然难酬报国之志,在家乡过着著述讲学的困居生活。

[明]黄道周 王兰馨明序招登嵩峰有作174×47.3cm 绢本 湖北省博物馆藏

释文:乌龙清瘦紫芝肥,曲磴生衣拂翠微。婺雪远将兰水合,布帆低共野鸥飞。浪因溪女谈支石,怪作往星系钓矶。姓字误人已如此,何处凭高得当归。世事尽消千日酒,一杯聊寄两高峰。天外云根扶竹箭,樽前霜蕊落芙蓉。避风海鸟不巢塔,解冻春禽欲上松。倚槛萧然见下界,许多梦语度微钟。王兰馨明序招登嵩峰有作,呈政。“聊寄”当作“况值”,草草改上。亭上有杨贞复诗,烦觅能书录为上托贞复之右,足附青粲也。弟黄道周具草。

钤印:黄道周印(白) 一道五化(朱)

三、忠言获罪

明崇祯九年(1636)四月,后金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定国号“大清”。七月,清军入关,震动京师。九月,黄道周闻警,再度出山“勤王”。他到北京后,上疏反对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劝谏皇帝慎喜怒,求言省刑。其自劾有“三罪四耻七不如”。这是一篇传播朝野的文章,“七不如”指:品行高峻不如刘宗周,至性奇情不如倪元璐,远见深虑不如魏呈润,犯颜敢谏不如詹尔选、吴执御,博学多通不如陈继儒、张燮,朴心醇行不如李如灿、傅朝佑,文章意气不如钱谦益、郑鄤。崇祯看了很生气,郑鄤是当朝罪人,而黄道周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郑鄤的好处,这等于向皇权挑战。但这时的崇祯,在国势危难之际,对谏臣还是尽量忍耐,不但没有问罪,还先后升他为左谕德、少詹事,协理府事兼管玉牒,主掌太子的教育等。崇祯任杨嗣昌为阁辅大臣,黄道周认为杨嗣昌应该为刚去逝的母亲守丧,而不该任事,就上疏弹劾杨嗣昌为不孝,与崇祯抗辩。黄道周的“狡辩”把崇祯气得发晕,也把他自己推入毫无回转的处境,这就是他人生历程中有名的“平台抗辩”事件。之后,黄道周被降六级调任江西布政司都事。他并未到任,上书要求回家为父母守墓。由于黄道周是天下著名的清流领袖,所以崇祯对他还是宽容的,批准他的请求。黄道周回乡,经过杭州,去看望了已经被罢官还乡的倪元璐,作短暂停留后就回归故里,依然在北山守墓。

崇祯十三年(1640)春,由江西巡抚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的解学龙向皇帝推荐黄道周,皇帝怀疑他们有结党之嫌,急诏将解学龙和黄道周逮至京师问罪。二人各杖八十,移镇抚司审问。户部主事叶廷秀上疏请代罪,也被杖一百,削籍为民。太学生涂仲吉(漳浦人)上疏为黄道周辩护,崇祯更怀疑这些人都是同党,将涂仲吉杖一百,下狱。但四人皆心怀坦荡,无求生自诬之词。黄道周在狱中八十余日,没有钱打点狱吏,就发挥书法专长,以免遭殃。黄道周弟子庄起俦的《漳浦黄先生年谱》载:黄道周“以清苦闻天下,诸狱卒皆不敢有望于先生,惟日奉纸札丐先生书。先生时时为书《孝经》以当役钱。凡手书《孝经》一百二十本,皆以付狱卒持去”。黄道周撑着伤弱之躯,借着微光,用小楷精心地写着一本又一本的《孝经》送给狱卒,这一百二十本《孝经》,有的流传至今,已成瑰宝,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观。

次年十二月,黄道周出狱,被遣戍广西酉阳。崇祯十五年(1642)十月遇赦于九江途中,恢复少詹事官职。黄道周没有赴任,而是回到漳浦,过着守墓著书的生活,完成了《孝经外传》《坊记集传》《表记集传》等著作。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这时黄道周已60岁,在漳浦讲学著书。漳浦县城东门的旧居东皋书舍已日趋荒圮,诸弟子一起帮忙构筑了新的讲堂,名为“明诚堂”,作为讲授经史之所。五月二十七日,崇祯帝自尽的消息传到,黄道周率诸弟子祭奠痛哭。六月上旬,闻弘光朝召用自己为礼部尚书。九月辞墓出山。

四、节义千秋

南明弘光元年,即清顺治二年(1645),明朝廷在南方还有半壁江山。黄道周到任后,发现朝廷不知国之将倾,还在大行奢靡之风,朝臣争权夺利更为严重,所以黄道周“不欲久厕朝班”,二月二十三日上疏请往浙江绍兴去祭奠大禹陵。四月,清军攻破扬州,兵部尚书史可法率军民死战不降,城破,清兵大屠十日,全城几无南朝之民。不久,清军铁骑兵临南京城下,在南京的大臣王铎和钱谦益等开门迎降。立朝不到一年的弘光帝逃到芜湖,被叛将俘获,送往北京,成了清廷的祭品。黄道周上奏太后,请速召集溃散将兵继续抵抗。这年闰六月,在黄道周、郑芝龙的扶持下,明唐王聿键在福州登基称帝,国号“隆武”,隆武帝任命黄道周为少保,太子太师,吏部、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成了首辅,是文武大臣中的首要人物。郑芝龙是最有实力的武臣,但他并无恢复明王朝的斗志,只想拥兵观望。无奈的黄道周只好以一介儒士主动提出以自己的名望招募义军守卫北部边境,

进而北上江西抗清。这支万人部队连基本的军费都困难。出兵时,隆武帝仅拨给白银二千六百四十两,加上诸臣捐助,以及向州县筹借和朋友馈赠,共有白银一万零八百九十两。朝廷还给黄道周一百多张空白委任状,但是限定委任权只授予相当现在的连、营级军官,还说“名与位不可轻许人”。九月,黄道周率军浩浩荡荡开出了武夷山分水关,到广信(今江西上饶),西击南昌金声桓,东征婺源、徽州清军,十二月在婺源战败被俘,途中三次自杀殉国未遂,直至被押解到南京。

黄道周被俘后,那些奉命前来劝降的前朝旧僚、新国显贵一个个都尴尬而回。降臣洪承畴也来劝降,黄道周送给他一副对联:“史笔流芳,未能平虏终可法;洪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把为国殉难的史可法与苟且偷生的洪承畴作了强烈对比,洪承畴灰头土脸地走了。清廷见劝降无效,于顺治三年(1646)三月五日,定为黄道周的斩期,当天一早他就盥洗更衣完毕,对仆人说:“以前某人曾向我索字画,不能食言。”命铺纸和墨,先写小楷,后改用行书。又命铺纸,画水墨残山剩水一幅,再画长松怪石一幅,画完后,题上款识,盖上印章,从容地出门就刑,在金陵曹街慷慨就义。临刑前,血书绝笔:“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他的学生赵士超、赖继谨、毛玉洁,内弟蔡春溶随同就义。四年后(1650)门人张天维等奉旅梓归葬于漳浦县城绥安北山。

[明]黄道周 七律诗卷 35×270cm 纸本 苏州博物馆藏

释文:暮春移菊菊留香,白首忘书书味长。老子避风惊宝幛,烦牛当月镇秋阳。浮沉陇首轻邹湛,历落游人笑葛姜。除作钱塘销铁券,更无一事搅衰肠。木榻茅茨今复新,幸无腊火炤祥麟。东山云雨愁垂老,沔上桑条翠欲均。宦谱半行招鹤怨,新诗五字任猿呻。看无碑石题吾爱,保有善称乡愿人。当户兰生果合锄,翻教乌雀绕蜗庐。已从北郭除一籍,不向西河叹索居。鹿触松楸中夜唳,鸡鸣风雨半床书。青溪弟子轻闻识,静坐看消万卷余。夹谷临河路已遥,归林更不梦趋朝。斐然鸾藻青山合,归去鸥盟白地饶。户外听琴无怪韵,甑头攫饭未曾浇。缥衣簪笔书成日,可有精诚到斗勺。……遗屣,从此食鱼不用鲂。鹿洞鹅湖无胜处,窗前鸡语且开场。答诸友立诚堂分韵,录此似正。黄道周。

钤印:史、周(朱文联珠)

五、书画大师

我们只有对黄道周的生平以及他所受的种种痛苦而辉煌的生命历程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更深切地感受到他书法中的美和种种特异之处与价值。按照黄道周对书法的认识:“作书是学问中第七八乘事,切勿以此关心。”他甚至说:“余素不喜此业,只谓钓弋馀能,少贱所该,投壶骑射反非所宜。若使心手馀闲,不妨旁及。”(《黄漳浦集》卷十四《书品论》)可见,黄道周视书法为其学问中七八乘的馀事,起初只是作为读书人必修的课业,为科举服务而已。然而被他视为第一二乘事的《黄漳浦集》(一九六卷),里面虽有大量的疏、表、策、论、辨、考、说、诗等,大多都被人们忘了,而其不喜欢的余事书法艺术却影响波及至今, 被三百年后的书法学子们爱之、敬之、学之、叹之。当然,也只有黄道周以学问为先,洞古知今,宏富的学养,极高的艺术天分,刻苦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才可能获得这么高的成就,才有可能在书法史上树起一座丰碑。

黄道周38岁才考中进士,入仕很晚,知名也较晚。他没有留下什么早期书法作品,因为无名之人的书法,是没有人会去留意的。从现存较早的《奉张耀之诗卷》来分析,他对苏东坡书体的学习研究已经很深入,此幅作于明崇祯二年(1629),黄道周45岁在漳浦北山守墓时所写,字势欹侧,结体方扁开张,苏东坡之意较为明显。在黄道周的心中,他是把苏东坡与王羲之相提并论的。黄道周虽没有苏东坡的少年得意、风流潇洒,但苏东坡的耿直敢言、洒脱不羁的性格,对黄道周的文章、行为、书艺的影响至深。黄道周、倪元璐、王铎是同科进士,他们不愿与魏忠贤同流合污,因此不可能得到重用。在朝廷,无所作为的日子很难过,他们三人因为志趣和修养相近,就“相约攻书”。切磋书法成了他们三人的日课,也是他们互相学习、互相砥砺的内容。黄道周专攻苏东坡,倪元璐专攻颜真卿,王铎专攻王羲之。时人称为“三株树”,也有人称之“三狂人”。这“三株树”在书艺上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是颇大的。

崇祯二年(1629)冬,清兵逼近京师,黄道周闻警出山“勤王”,携家眷北行,次年二月路过江苏武进,全家在郑鄤庭园住了一段日子。《录呈郑鄤等十五首诗卷》就作于此。从这幅作品看,自家面目和风格强化了许多,壮年健笔,体态开张,瘦硬遒媚,逸气自见。同年的书作《旅雁苍生在诗》轴,中锋行笔,墨气饱满,字势欹侧,字距有密不透风之感,近似“一笔书”。行距疏朗,可容奔马。字的结构大胆突破常规比例,写成上宽下窄,上松下紧,擅以最后一笔来调节字的比重,起到平衡和支撑的作用。用笔多以露锋侧下,横画内擫,跌宕起伏,竖画外拓,体势开张,收笔上挑,呈三角形体或锐角,显得坚韧有力。黄道周现存的书法作品,都是45至62岁之间所写,前期作品多古意,而中间时段的作品更有个性和创意。

[明]黄道周 题蔡受山水卷 13.6×163cm 绫本 福建博物院藏

释文:春风元不解忘忧,竹榻纸窗灶火流。病里闻桃开半月,贫中似柳曳三秋。万人俱指为狂客,一叶何妨去泛舟。留得诗前画后意,好将风味对笔牛。遣病。幕府年馀疾不瘳,欣逢地僻置居游。一生天性惟疏直,几日人情见悔尤。无奈是眉攒额上,有诸般虑挂心头。何如短褐衡门下,闲看春犁听鹁鸠。己未二月,王为辟地置宅于府门内之右,虽在府中,而地甚僻旷。召命之馀,颇得关门静坐。草草须眉又阅年,清樽两泛章门船。浦云山雨楼何地,枥马春风矢一园。掌上城名惟蠢动,眼中庭实最新鲜。阿娇怕是无消息,金屋从来不用钱。忽忽之一。

钤印:黄道周印(白) 幼元(朱)

崇祯五年(1632)是黄道周的书法生涯很重要的年份。这年二月,他因上疏被削籍,从北京返回漳浦途中,走走停停,历时十个月,其间他写了大量作品。《壬申元日诗册》《和黄平倩等诗卷》《济宁闻警诗》轴等都是这时写的。黄道周的书法作品写的都是自作的诗,其尺牍也写得相当风趣精妙。《祉翁姻丈帖》里描述:“主人虽不逐客,而厨子已散,烛火已竭,吠犬上堂,已无坐理。唯念山中梅花,小裁几本;林间竹笋,小算几行。今吾有溪南别墅,竹径站台,载酒其间,吾岂必亭官哉。”此幅行书气韵萧散,意境幽微,诗意苍茫,是一幅文意契合、相得益彰的佳作。同年冬,黄道周回到漳浦老家,直至崇祯九年九月闻警再度出山。乡居期间,没有了官场的勾心斗角,过着优游自得的生活,书法更是他惬意舒心、抒发情感的方式,清苦的生活也过得趣味盎然。故宫博物院藏的《双溪口惠政碑卷》就是这时写的,描写的是漳浦地方官为民办实事,新修建了双溪口(今土桥头)水利工程的事。黄道周自署“时崇祯甲戌冬十月吉,赐进士出身、前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充经筵展书官、纂修国史实录、文林郎里民黄道周撰文书丹篆额”。由于是正式的场合,所以他把自己的官衔都罗列了出来,并以“前官员”和“里民”的身份对县官的惠政进行了歌颂。《榕颂》也是这时所作。上海博物馆藏的《行书榕坛问业》,是黄道周在漳州芝山紫阳书院讲学的讲稿,此册文句通俗晓畅,书法楷、行、草并用,写得轻松自如,笔势随意赋形,变化微妙,最见精彩。

崇祯十年(1637)五月,黄道周从右中允升左谕德,掌司经局。次年书写了《长安偶作九首诗册》(故宫博物院藏)。这件诗册,在黄道周书法中独具风貌,别开生面,字势连缀不多,横向斜势,夸张变形的地方很明显,渗合了隶书、章草的笔意,写得诙谐自然。

黄道周小楷主要学习锺繇《宣示表》《荐季直表》。锺繇的小楷点画遒劲厚重,线条笔短意长、朴实醇厚,结体宽博、横向取势,布局严密,又出手自然无拘,别具动感,黄道周深受其影响。他的小楷结合欧阳询精神,用笔生辣,点画峻折、浑厚,结字奇崛,夸张得体,长捺间有隶意。以茂密寓散落,一变锺繇严谨规正而独具随意不羁的风格,代表作品有《孝经颂》《致郑牧仲札》《定本孝经册》《后死吟》《致祖台札》《榕颂》《诗翰册》等。

黄道周是位“文章风节高天下”的人物,对书法理论也有许多有见地的论述,主要精神体现在“遒媚”和“己意”方面,这也是他在书法作品中自然流露的风骨特质和独创精神。黄道周《与倪鸿宝论书法》曰:“书字自以遒媚为宗,加之浑深,不坠佻靡,便足上流矣。卫夫人称右军书亦云‘洞精笔势,遒媚逼人而已’。虞、褚而下,逞奇露艳,笔意偏往,屡见蹊径。颜、柳继之,援戈舞锥,千笔一意。自此以还,遂复颇撇,略不堪观。才姿不逮,乃诋前人以为软美,可叹也。宋时不尚右军,今人大轻松雪,俱为淫遁,未得言诠。”(《黄漳浦集》卷十九)这里有黄道周对书法艺术审美的论述,他强调“以遒媚为宗”“遒媚逼人”的审美观点,以期达到“丰骨”与“美韵”的统一。黄道周认为学习书法,要从摹本而来,强调学习古人法帖。他在《题自书〈千字文〉帖后》说:“书未有不摹本而能佳者。如古人草法中有极嫩放而不堪观,细思之,乃不得不如此,数变屡反,复归其贯,乃知作者之精也。”(《黄漳浦集》卷二十三)黄道周的书法,行草书最见个性,最能体现“己意”。其《题自书〈千字文〉帖后》说:“十年前笔法极嫩,时有稚气,所见法书亦皆随俗依傍,间出己意,坠败甚多。自见率更《千文》及《曼倩碑》后,稍稍有进。”黄道周的书法不仅有锺、王的遒媚因素,更有自己创意,尤其是行草书,吸收了汉隶圆润、扁横的隶势,融隶意于行草书的“间出己意”的创新精神。

[明]黄道周 五律诗 176.1×50.3cm 绢本四川博物院藏

释文:艾杖成无学,门交愧有功。须眉生剑,气色老鞍笼。燕雀天平上,豚鱼古道中。苍茫看世眼,曾不与时同。黄道周。

钤印:一道五化(朱) 黄道周印(白) 三伐五洗今复来(朱)

黄道周自中进士后,就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不是被贬回家守墓、讲学,就是流连他乡、啸傲山水,但是不管处境如何艰难,他并不颓丧,都能泰然处之。在书艺方面,他有宽阔的视野,经常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当时的心境来表现诗的内涵和精神。崇祯十五年(1642)在流放酉阳途中,黄道周一路作诗,一路作书,留下不少书法作品。他把书法当成是一种人生艰难的宣泄。流放途中,为人作书已是常课,当然这也是黄道周难得的快乐。此期的《赠屈静根诗》轴《别诸友入长沙诗》轴《大涤山中赠孟阆庵诗》轴《答孙伯观疏林摧倦翮诗》轴等都是大幅狂草,这些作品都是黄道周心志与激情的张扬与寄托,其间更有一股奇崛不平之气。这些作品都字距紧密而多纠绕缠绵,意象多神气而烂漫。少有布白间隙而任笔直下,整幅行气,连绵流畅,神采飞动,有豪放不羁之风,如大江奔流入海,一泻千里之势。这些都是黄道周书艺巅峰期的代表作品。

黄道周是一位性格刚直,学识博远,富于创造性的书家,其独创的“漳浦体”书风一扫媚俗之习,融进其抑郁沉重的政治激情。坎坷的生活感受,从容空明的人生境界,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他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山水画家。后人只知其工书,长于五经古文辞、声律、天文、诗赋,而知其善于绘画者甚少。其实,黄道周的画当时已名声甚高,只是被其政声、书艺所掩盖罢了。

黄道周自幼聪颖,他年轻时就喜欢游心山水,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南方绿荫如盖的榕树,北方傲雪挺拔的劲松,青山绿水,峭峻壮美的景象都展现于他的笔下。他时而游寓广东博罗,时而游居漳州平和大朋山等地,或临海展啸傲之长吟,或登高发旷远之高歌,朋友聚会时也必吟诗作画。

据有关资料统计,黄道周存世的绘画作品有六十多幅。他平生喜爱画松,崇祯十二年(1639),他在《画松跋》中写道:“儿时喜写松柏,常以奇挺为能……己卯春三月,偶作于七串阁。”他的画许多是以松为描绘对象的,如《十八松图》《奇松长卷》《天下七松图》《石梁樵径松图》《松石图》《松溪图》等。这是与他崇尚松柏凌霜不凋的品格有关,同时也是其人格的自我写照。

古代的士大夫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他们画山水画往往是为了与现实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选择在远离闹市的山野之中、林泉之下,静心地创作。黄道周的山水画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取法严谨而高古简淡,注重意趣情调,不过分追摹自然景物的真实,而是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抒发个人的情怀。他的画受元四家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倪云林,他曾对其下过苦功临摹。在《戏临云林小幅寄牧斋》诗中写道:“短褐走京尘,大写江南春。此画将谁寄?桃源有故人。”他也善于汲取明中期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家的营养,来增强自己的表现力。黄道周与倪元璐一生交好,他对比自己小8岁的倪元璐很是倾慕,说自己“至性奇情”不如倪元璐。倪元璐擅长绘画,18岁就有画名,精竹石云山,喜用水墨生晕之法,苍润古雅,饶有风致。几十年间他们不只在学问、气节上相互砥砺,在绘画上也互相影响。黄道周从倪元璐的画风里汲取浙派山水的精粹来丰富自己。黄道周在诗文书法方面的修养,也滋补其绘画艺术。他见识广博,酷爱山水,入仕后曾南下北上八次,遍游九华山、泰山、庐山、黄山、天台山、雁荡山、罗浮山、武夷山等名山,这对于他的山水画无疑是大有帮助的。明代的董其昌论画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黄道周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行万里路的深入生活,对大自然的观察体悟,是山水画创作所必需的。对今日而言,更是有益的启示。

猜你喜欢
黄道周漳浦书法
书法
漳浦剪纸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书法欣赏
书法
黄道周和徐霞客的灵通山印记
两岸同胞福建漳浦欢度“三月三”
书法欣赏
爱,是一曲温暖和弦——记漳浦地税“寻找最美家庭”创建活动
福建漳浦明代“大彬壶”发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