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家票
周文(左)在展示公司产品
几根鹅毛,一根铁线,经过简单的加工后,一把孔明扇就出炉了。昱康农牧科技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文拿着一把孔明扇介绍制作过程。
周文手里拿着的不仅仅是一把孔明扇,而是这把扇子背后的商机。
从鹅毛到鹅肉,周文围绕着鹅做文章,天然鹅肝、鹅骨酱、鹅油黄豆……周文开发出了40余种产品,有许多产品进入国家农业部电商配送清单。
在众人眼中,周文是陆良县远近闻名的“养鹅大户”“致富带头人”“鹅霸”,然而他创业的艰辛却鲜为人知。
困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这句话放在周文身上一点也不假。
周文有弟兄两人,他初中毕业时,哥哥考上中山大学,由于家里毕竟贫穷,无法同时供弟兄两人上学。
初中毕业后,周文就去珠海打工,在一所大学食堂负责配菜。
在珠海打了两年工后,他有个亲戚在陆良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店,这时候,周文经过两年的磨炼,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能力,这位亲戚邀请周文来修理店搞管理。
周文在修理店一干就是4年的时间。
2004年,周文通过中央七频道农业节目,认识到养鹅可以赚到钱,于是他就到省内外各个地方去考察、拜访,认识了许多通过养鹅富起来的人。
2006年底,他开始尝试对肉鹅的饮食加工和养殖,当时由于养殖经验的不足和对市场销售把握不好,经过近半年的试养,收益并不好,除去养殖成本,他竟然一分钱也没赚到,但他没有失去信心。
于是他请来了省内外一些养鹅的专家和畜牧部门的老师到实地考察,帮助他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专家通过实地调研后,发现他的养殖环境不理想,而且养鹅的草料也不够。
周文弄清楚失败的原因后,他把自己家里的10亩果园作为养殖场地,并承包了1亩土地种草。
这一次周文养了2000多只鹅,获得了1万多元收益。
创业路上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为了改进粉碎牧草的机器,周文的3个手指头被机器无情地吞噬。
“有时候我真的想放弃,但一看到失去的3个指头,我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采访中,周文对创业的过程充满了感慨。
随后,他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收入也慢慢增多。
在周文的体验店里,鹅蛋用草绳串起来买,鹅绒做成了手套……
目前,仅仅只是鹅系列食品,周文已经开发出了48个产品,天然鹅肝、鹅骨酱、鹅油黄豆……每一个产品都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一人富了不算富,只有大家都富了才算富。”扎根农村闯天地的周文,在致富后没有忘记身边的乡亲。
为了带动周围的农户一起致富,周文在2009年便组织成立了陆良县绿源康生态养殖产业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
在发放鹅苗时,周文便与养殖户签订了协议,即使鹅出栏时市场价走低,周文也会信守承诺按照约定价格进行收购。在他的示范和带动下,周边200余户农户参与到了养殖行列中并逐渐致富。
余红芬就是周文带动起来的一个养殖大户,余红芬早年出去打工,后来患上职业病,干不了重活,看到周文养鹅赚钱之后,她也想加入到养殖行列中来。
周文通过实地考察,发现余红芬家里有几亩土地,于是建议余红芬在地里种植果树,并在果园里养蛋鹅。
周文告诉余红芬,一只蛋鹅每年可以产60枚蛋,收购价为7元一枚,养一只蛋鹅一年就有400余元的收入。
在周文的建议下,余红芬加入了养殖行列,几年下来,余红芬也成了一名养殖大户,现在每年的养殖收入在20万元左右。
凡是当地村民要求加入合作社,周文一定要实地考察,并给出指导意见。
“有的农户适合养蛋鹅,有的农户适合养肉鹅,老百姓赚钱不容易,既然他们相信我,我就要为他们负责。”周文说。
因为养鹅效益可观,去年又有37位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为了加强这些养殖户的技术水平,周文在体验馆还成立了培训教室,每年都会组织养殖户进行培训。
随着养殖的规模越来越大,周文先后开了4家餐饮体验店。每当有客户来找周文,他总会把客户带到体验店里,先让客户来品尝,客户满意了再下订单。
他的这份自信,关键还在鹅的质量有保证,他养的鹅周期长,最少8个月才出栏,最长的达到2年的养殖周期。
特别是在广州和广西一代,当地餐饮店喜欢用鹅来熬高汤,如果鹅的养殖周期太短,熬制出来的高汤就达不到理想的标准,因此,在外地客户下的订单中,广州和广西的客户比较多。
广州、广西有几个老板,每年都会到他的体验店里住上一个月,就是为了下订单,其中有一位老板还把行李箱都放在他这里。
他的情况受到了国家农业部的重视,两年前,农业部特意到他的养殖基地进行调研,还划拨了20万元专项资金让其用于壮大发展,并把他的产品列入农业部配送清单,鹅系列食品也因此进入了人民大会堂食堂。
付出终有回报,在周文办公区的墙壁上,挂满各级部门授予他的荣誉证书。
2013年,农业部授予他“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称号;2014年云南省农业厅授予他“省级示范社”的称号……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周文成立了昱康农牧科技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现在公司有9名股东。
公司成立之后,管理上更规范了,职工平均工资为2300元,并为职工购买社保,同时还设立了各种激励机制。
职工去养殖户家里收购鹅回来,褪下来的鹅毛就属于职工,职工将鹅毛卖给公司,每公斤有60元的收入。
公司收购鹅毛后,将细小的绒毛做成手套,将长的羽毛做成孔明扇,每一个产品的形成,员工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收益。
在周文的带动下,当地的农民扔掉了手里的锄头,变成了产业工人,也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每年春节期间是周文最忙的时候,大部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在这个时候都回家了,周文就选择这个时间段入户调查。
“年轻人有干劲,而且长期在外打工,有一定的见识,能让他们加入合作社是一件好事。”周文说。
当然,如果年轻人不愿意加入合作社,那么他们还有一个选择,就是可以把资金投入到合作社,到年底时,合作社就按资金比例给他们分红。
张海江一直在北京打工,回家后,他发现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于是,回到北京后,他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在北京成立了一个配送点,专门为客户提供周文的商品。
由于品质好,张海江的配送点成立起来后,生意一直很好。
“配送点的收益比打工强多了。”张海江每次回家,都要找周文聊聊天。
现在,周文只要回到养殖基地,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当地老百姓找他要求加入合作社,外地客户来下订单,或者是一些养殖户来取经。
带着村民发家致富是周文的梦想,现在,这个梦想已经开始在陆良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