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石
【摘 要】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启蒙于上世纪初,经过百余年发展,当代雕塑艺术家已经打破固有雕塑创作限制,以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为目标,不断寻找中国当代雕塑艺术新突破。本文对中国当代雕塑创作中传统文化元素运用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雕塑艺术有效传承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传统文化元素;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9-0136-02
一、当代雕塑艺术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雕塑材料的运用
中华上下五千年,智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无数的物质财富,从陶瓷、青铜器、火药、造纸技术到冶炼技术、太湖石等,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成果。而这些遗留下来的智慧成果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代各国文化快速融合的大环境下,它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依然发挥着重要传承作用,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一)火药
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如今烟花、爆竹都是由火药延伸出来的产品。它不仅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更被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中,有效促进了生产效率提升,火药极大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同时,火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物質,在当代雕塑艺术中得以传承和运用,蔡国强先生在其作品《火药》中,利用雕塑感染力,记录了火药在燃烧瞬间形态,火药燃爆之后,组成火药的化学成分被燃烧殆尽,但是其燃烧时震撼力却被大家记住了。旧物质消失,新物质产生,旧文化消失和新文化诞生,《火药》想要向人们表达的就是这种文化传承过程。
(二)陶瓷
陶瓷出现于公元八千年前,发展到今天,中国陶瓷已经是中国文化最重要传承载体之一。陶瓷特有物质属性和空间感染力,使其成为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中用于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比如,华人雕塑艺术家阿先,就经常将具有陶瓷特性的装饰物用于写实雕塑头像上,在他的作品中,传统陶瓷装饰、传统雕塑手法以及现代化发达方式都得到了完美融合,深刻表现了当代雕塑艺术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又如刘建华作品《迷恋的记忆》,将色彩明艳的陶瓷材料运用在作品中,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得以展现,同时色彩鲜艳的陶瓷材料和当代审美艺术更加契合,可以很好表现视觉震撼力,表达艺术家作品思想,为当代雕塑艺术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和创作方式。《迷恋的记忆》对一种社会现象进行了有力批判,对中国女性从思想觉悟、追求地位平等到拜金主义、蔑视道德等现象嘲讽。作品中陶瓷、盘子甚至沙发都是由景德镇制造,其制作工艺自然无可挑剔。但是即使玉手光滑、性感诱人,因为没有头部、不知道身份,也就是使得人们对它性感毫无兴趣,从而让人们真正审视作品中所表达深意。
二、当代雕塑艺术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符号运用
中国文化瑰宝众多,要想将这些文化形成符号并融入当代雕塑艺术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的祖先却已经为我们做了众多示范,如阴阳八卦图、佛像。佛像在各国的形象都存在一定差别,我国佛像造型具有明显民族特色,面相温润饱满、平易近人,这是在长久封建统治和儒家文化影响下,经过历代工匠研究打磨成果。
(一)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的形成历程
作为我国三大石窟群,云冈石窟从动工到竣工经历了多个朝代,因而它也见证了佛教进入中国后被中国世俗化、本土化过程。
1.佛教被中国世俗化
所谓世俗化,即指佛教进入中国之后,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环境和世俗环境而做出改变。在中国,每一个佛像造型都体现了“眉高眼低、上宽下阔、鼻梁通天、两耳垂肩,项下三叠”的造像标准,这是受到了中国儒家文化、社会风俗、中国面相学说影响。在我国的面相学说里,大耳朵预示着他是个有福之人,耳垂越大越厚,表明他福气更加深厚,也表明人宽厚仁德;“项下三叠”意思是脖子上有三道折痕,这寓意富贵之相。这些佛像造型元素都是对封建统治社会的思想、习俗、生活方式最好印证。
2.佛教被中国本土化
佛教在中国本土化过程经过了2个阶段,其一是和中原文化以及汉族相结合转换过程,该阶段佛教形成了以宗派禅宗思想为主的汉化佛教,其二就是和儒家文化相结合转化过程,该阶段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的汉化佛教,至此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和中国文化融合达到了最高境界。从佛教艺术本土化,我们也可以看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社会习俗、生活环境、宗教文化等因素都会给艺术创作过程带来极大影响,这也就是佛教佛像形成今天这个经典形象的原因。
(二)当代雕塑艺术中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佛像造型运用
当今,佛像在当代雕塑艺术中的运用也日益频繁,一些雕塑艺术家将佛像和当代雕塑艺术进行有效融合,让传统和现代元素和谐共处,让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雕塑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社会观念和道德观念转变都得以通过这一方式进行深刻讨论和反省,而这正是雕塑艺术家想要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
(三)当代雕塑艺术中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假山造型运用
佛教佛像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受到当时文化、社会风俗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具有强烈人为和社会痕迹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然而,太湖石却是来自大自然无私馈赠。太湖石,也称为假山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象征之一,因为产自太湖,所以叫做太湖石。太湖石形状巧夺天工、活灵活现,因而在我国古代园林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极大观赏价值。太湖石作为我国最经典传统文化象征之一,它也被经常运用在当代雕塑艺术中。如雕塑家展望作品《假山石》中,运用了不锈钢材料和假山石相结合,不锈钢象征着现代社会建筑的主要材料,而假山石则是古代园林建筑的重要装饰用品,两种完全对立的材料使用在同一个雕塑作品中,使得该作品获得了极大讨论和反响。假山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产物,在渺小的假山石中可以窥见博大的大自然景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象征。但是展望的作品中却将假山石和不锈钢相结合,人与自然的矛盾被瞬间激发,而当《假山石》突然出现在高楼林立的都市CBD中时,就很好的凸显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间碰撞。因而在这种环境下,《假山石》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观赏艺术作品,而是变成了一个引人反省、深思的批判性作品。展望的《假山石》作品,将现代材料不锈钢和古代园林的装饰元素太湖石进行有效结合,意在对现代工业化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方式进行创新性表述。展望擅长运用材料来表达作品思想,在他很多作品中他都将钢筋水泥大都市冰冷体现淋漓尽致。如将“假山石”流放在太平洋,搬上珠穆朗玛峰等行为,就是他这些年的艺术作品。
三、结束语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雕塑艺术中运用,不同的雕塑家都有不同表现形式,但是每一个雕塑家的作品都是其个人思想具体体现。根据现有的雕塑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大致表现方式可以分为材料运用和形式选择两类。在雕塑创作中,利用文化材料语言和形式语言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完美融合,加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和理解,实现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意义深远。所以,当代雕塑艺术应该更加深入对古今文化的交融方式进行探索,为艺术领域古今文化交融提供更多的参考方案。
参考文献:
[1]浅谈当代雕塑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D].孟晓彤.吉林艺术学院.2016(02).
[2]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现代个性的平衡点[D].陈健俶.中央美术学院.2013(11).
[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雕塑艺术创作中的运用[D].杨宗礼.广西艺术学院.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