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
【摘 要】一山相隔的两国,一水相连中共存着同根同缘的民族——京族,近邻的两国同源民族在历史、生活和文化中相互渗透。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不断国际化中,跨境文化艺术发展与研究,不仅提高艺术跨境传播的速度,而且对艺术在社会和生活方面的功能研究也有帮助。跃过海峡,翻过高山,品味和解读两国“京族”舞蹈文化源远根深的不凡之处。
【关键词】中越;京族;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9-0125-02
斑驳的石岗岩,枝繁叶茂的老榕树,当我第一次站在中越边境,看到耸立在两山对峙险坳处的九大名关之一“友谊关”,内心欣喜不言而喻。友谊关之名意在纪念和维护两国情谊,感受关口文化的积淀深厚。通过这次文化之旅,使我打开广阔的视野,收获丰富的学术见地,通过文化跨境效应,形成个人对国际文化“审美共同体”的真切感受。
跨境研究随着国际信息分散到集中的演变,通过新技术的日新月异,舞蹈跨境研究可以使学者直接感受当地的生活状态,产生新的研究想法。斯特恩将文化从结构和范畴上分为广义大写文化和狭义小写文化,汉科特·汉默里把文化分为了信息、行为和成就。中越文化之旅是意识的净化,也是对舞蹈本体与延伸的意识形态考究,是一种理解、认知,中越舞蹈文化的意识形态也是对其理念、观点、总结、思考、价值观等因素的集合,这种文化不是人本身思想中固有的,而是来自社会的存在发展,异国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对京舞的渊源与文化的诠释和分析也不会相通。对京族舞蹈文化的地域历史、人文情怀、风土海貌、习惯习俗、生活生产方式、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思想模式、价值观念等进行的探索都会被文化记忆和传承。
一、中越京族舞蹈
(一)喃语之乡。广西东兴京族,是区内世居民族之一,与越南隔海相望,主要居住在东兴江平镇山心、巫头、万尾三个村落,同时在潭吉、红坎、横望、三德等地也有部分散居。京族先祖为越人,史称京人,1958年更名为“京族”,原住越南吉婆,后迁至越南涂山,落户广西只有五百年的历史。一衣带水的中越两国,京族本是一个先祖。有资料记载,举办哈节是为了纪念海神,该活动的酬神过程需历时三至五天,这段时间全村老少,齐聚哈亭,在这个仪式中包含了京族的进香舞、进花舞、敬酒舞、天灯舞和花棍舞。
长衫素裹的躯体来回贯穿于“哈节”仪式的舞蹈之中。舞蹈中进香的优美与神秘,进花的崇敬与安宁,敬酒的虔诚与庄重,天灯的圆润明亮,花棍的乐已娱神。这几种舞蹈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传承、积淀、重组形成相对固定的动作意合,具有抒情与美的特质,在仪式舞蹈中,手、臂、腿、脚相互协调和配合,轮指手花、转手翻花、双手轮指、转腕翻花、摇臂的上肢动作和十字步使观者感受到了连绵自如的场图,平和轻柔的内心和天人合一的和谐。舞蹈中少有瞬间变化和停止姿态,每个舞蹈收尾之时,身体都包含了运动轨迹,展现舞蹈的圆、韧、柔,生产和生活对京族的舞蹈提示有很大的作用,许多模拟织网、结绳等动作都是经过艺术加工和处理,提升为饱含情绪、情感的特有京风海韵的舞蹈语汇。在这些舞蹈的展示中,我们体会到对民族生命延续的重视,传达着民族众人对生活、生产的热爱与感恩、神灵的崇尚与敬仰,也体现了京人愿消灾、保安乐、倡美好的民族梦想。
(二)百越之南。越南京族在越南的54个民族中,经济、文化发展最快,对越南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除此之外,岱族、芒族在越南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历史的铭记中,无论是秦始皇统治还是汉朝分封,越南都是中国的藩国或藩属国,先人们接受中国历代的政治管理、文化教育,中国文化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在越南博物馆中,佛像、字画、石刻、摆件都是中国样式,由于后期曾被沦为法国殖民地,所以在越南河内的西湖河畔建筑群中也具有法式情怀。
京族自然村是越南主体民族最早的特殊行政组织,后慢慢发展、分裂,才形成了后来的京族群居村庄、部落。越南京族的形成、发展主要靠的是物质与精神,所以他们的舞蹈表演中多表达的是丰衣足食的悠然时光,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民族传统仪式活动,人神沟通祈福还愿;艺术宫庭兴盛衰荣,民间大众生活百态。越南的舞蹈表演场所多选择树、井、亭,其中体现了农业文化对其的重要性,在中国,哈亭只是祭祀和供奉的场所,但是越南京族亭常常会面对河流湖泊,没有水源,村民便会在亭前掘地挖井,亭中神职多种多样,有的供奉天神或自然神,有的供奉功臣或族先,管理者通常都是品行較高的人掌握,在举行活动时,亭中职务和位置的安排也是他们等级划分的体现。
越南京族的舞蹈肢体动作和国内的大致相同,都是重视手和脚的变化、配合,越南京族舞蹈在日常是不会表演的,其内容都是祭祀酬拜,唱喃语妹跳哈,器乐伴奏,锣鼓呼应,在仪式活动中,唱哈之前要先跳献花舞,也是我们国内所说的进花舞,祭祀中会跳敬酒舞,以及随后的香火舞和天灯舞,舞蹈中道具不同,步伐基本类似,每一个舞蹈在表演中都有故事衍变和人数控制,祭祀舞者一般都会选身高、体重相近的歌伎,在表演中乐师伴奏,男歌伎和声,女舞者献跳,所有舞蹈在表现过程中转半身,任何时候都不会背对着香案,舞蹈严谨有序,每个动作细腻轻缓,耐人寻味。
二、跨境民族文化交流
(一)2015年12月16日至17日,由广西艺术学院、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2015年中国-东盟舞蹈教育论坛”在南宁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开放包容、共同发展”,探讨东盟邻国舞蹈高等教育、舞蹈创作和各国舞蹈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民族与世界的研究和合作。研究中越京族舞蹈文化就是在追寻、吸收东盟各国的舞蹈资源,促进双边文化艺术的传播和发扬。16日晚上,国内外嘉宾齐聚南宁剧场,观看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首次公演的原创民族舞剧《京岛人家》,该剧展现了广西特有京族人民丰富的海洋文化生产与生活,情景式的舞剧也感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历史悠久传统。东盟舞蹈教育论坛的开展,为各国舞蹈教育交流提供了平台,为文化传承创造了机遇。
(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经走过了17年的青春岁月,在这场饕餮盛宴中汇集了国际友国的民族精粹、原生态歌者、顶尖舞者以及民族乐器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这样的歌舞盛况不仅展示了中国民族艺术,昭示的更是一个经济和文化独领风骚的东方中国大风范。同时国际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证明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实力,也代表了广西在东盟各国的重要地理位置,而越南唯一一个毗邻广西的国家,所以研究中越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立及合作也是东南亚十国在国际视野中对多元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沟通和融合,也是东盟十国对各国社会文化共同体的熟悉、认知和联合。
三、结语
超越宗教信仰、种族肤色、语言、性别、民族传统和社会文化的跨境舞蹈文化研究,对中国民族艺术文化建设有着积极意义,有利于国际文化之间的追溯、交流与合作。在研究中,通过对先辈老者、文化遗产和历史联系的认知,将区域认同有利结合在一起,培养国际学术氛围和研究人才,促进艺术家、学者等相互交往,保护和传播东盟国际文化。东盟文化的跨境研究不仅是对文化共同体的关注和发展,也是对文化交流的注重、对认知共同体的多元文化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