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
【摘 要】在许多著名的国际钢琴比赛过程当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它所经历的历史比较悠久,并且相关的规格也比较严格。在比赛的过程当中,不会以一位音乐家的作品作为比赛的主要内容,会涉及许多音乐家的作品。欧洲浪漫主义美学思潮在19世纪后半叶比较流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于情感的舒张表现,对于情感的描写更是夸张没有限制。但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凸显了作品诠释的庸俗化,所以慢慢被许多专业音乐人士所放弃。
【关键词】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现代钢琴;演奏风格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9-0085-01
波兰的音乐家们非常热衷于音乐比赛,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波兰的音乐家们为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创办了一系列的音乐钢琴比赛。通过比赛人们逐渐转变了对于肖邦作品的理解,对于肖邦音乐当中所存在的真正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在音乐漫长的发展道路当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举办具有非常大影响力的钢琴赛事,通过比赛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钢琴大师。
一、苏联—波兰时期
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最开始举办的时候,其中参赛最多的就是苏联和波兰的钢琴家,在整个比赛过程当中都是苏联和波兰钢琴家之间的比赛和较量。前三届的第一名:列夫·奥柏林、亚历山大·乌宁斯基、雅科夫·扎克无一例外来自苏联,波兰人只获得了一个第二名和三个第三名。因为二战爆发停止了第四届国际钢琴比赛,随后在1949年恢复了肖邦国际比赛第四届,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社会主义阵营的代表就是苏联,此时是苏联和西方世界正处于对峙的状态。第四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在非常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得以开展,此时比赛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的状态。最终出现了大赛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由两国的女选手贝拉·达维多维奇和哈莉娜·车尔尼-斯特凡斯卡波并列第一名的状况,前六名的其他奖项也均为这两国选手获得。列夫·奥柏林荣幸地获得了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一名,此时的奥柏林正处于自身钢琴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他的老师是著名的俄罗斯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康斯坦丁·伊古姆洛夫。在日常的技术训练过程当中,非常注重对于传统基础的练习,从生活当中的诗和画去寻找音乐的元素,通过音乐的演奏可以抒发自身的情感。奥柏林充分地学习到了音乐的艺术精髓,欣赏肖邦作品的过程当中,充分地去解读作品当中的朴实,对音乐的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
二、泛欧洲时期
泛欧洲时期最著名的女性钢琴家阿格里奇,她是少有的女性音乐天才,从小她就有过人的音乐天分,自身的性格也比较独立和活泼。这一切都影响她后来的创造和音乐的发展,在漫长的音乐发展道路上,阿格里奇做出了许多惊人的举动,为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阿格里奇对音乐有着充分的热爱和坚持,鲜明的个性渗透到她后来的音乐创作当中,在学习音乐的过程当中,她传承了肖邦辉煌的技巧,同时又融入了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她所录制的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奏鸣曲》、《前奏曲全集》都是钢琴音乐的经典文献。欧尔松是朱丽亚音乐学院的天才少年,在他学习音乐的初级阶段,曾经受到了许多前辈的指导,所以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和大幅度的提高。欧尔松本身和俄罗斯学派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许多波兰的评论家都非常感叹他的音乐才华,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他能充分吸收对于音乐的理解。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和练习,他可以对声音进行辨认度极强的训练,他的演奏跨度非常的广泛,堪称一位全方位的音乐钢琴演奏家。
三、国际化时期
肖邦大赛自从20世纪80年代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第十届创国际钢琴比赛出现了三个标志性事件,第一个事件就是越南钢琴家邓泰山夺冠,这是首位亚洲音乐家获此奖项。第二个时间就是,因为南斯拉夫鋼琴家波格莱里奇的提前淘汰,导致阿格里奇退出评委会。虽然波格莱里奇的演奏受到了许多争议,但是他的音乐仍然受到许多拥护者的喜欢。波格莱里奇对于肖邦的音乐解释过于夸张,对于相关结构式的处理也打破常规,一定程度上会给听者很大的心理冲击。波格莱里奇之于肖邦,就像古尔德之于巴赫,喜爱者为之狂热,反感者不屑一顾。第三个时间就是其他的国家选手也出现在获奖名单上,打破了波兰和苏联两个国家之间的竞争,音乐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已经逐渐普及到了许多国家。局域音乐国际钢琴比赛已经被打破,吸引了许多国家的钢琴爱好者,肖邦大赛越来越国际化。邓泰山之后,在肖邦大赛获奖夺冠的依次是来自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布宁、中国的李云迪、波兰的拉法尔·布莱哈奇和俄罗斯的尤里安娜·阿芙蒂耶娃。
四、结束语
音乐史上伟大的钢琴诗人之一就是肖邦,肖邦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音乐文化遗产,无论经过多少时间,钢琴家们在演绎作品时都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诠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作为一个广阔的艺术平台,也使得肖邦的音乐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幻化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雷吉娜·斯门卡江,梁全炳,姚曼华.如何演奏肖邦[J].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2]根纳季·齐平,焦东健,董茉莉.俄罗斯当代著名钢琴家特写[J].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