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舒
【摘 要】卡尔·玛利亚·冯·韦伯是德国伟大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邀舞》是其作曲风格比较突出的一首,本文拟从《邀舞》的主题形象和艺术特征着手进行分析研究,希望为学习及演奏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韦伯;钢琴曲《邀舞》;主题形象;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9-0076-01
一、韦伯的生平简述
韦伯(CarlMariavonWeber,1786-1826),其早期生活受父亲的影响较大,在他只有一岁的时候,父亲就领着由家庭成员组成的旅行乐团开始四处巡演。因为长期生活在音乐的氛围里,耳濡目染,韦伯渐渐掌握了戏剧演出的既定规律,又在世界各地感受到了具有深厚底蕴的音乐,正是这些影响着他后来的创作。虽然居无定所,但韦伯没有放弃對音乐的追求,由于对音乐的热爱、坚持与不懈追求,使他成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人,成为德国第一位浪漫主义作曲家。
1813年.韦伯开始担任布拉格剧院的经理和乐队指挥。他迫切希望能够重新壮大日落西山的歌剧事业,为了这个心愿,不管是从曲目的选择还是演出的质量上,他都作了最大努力,在他的坚持下,布拉格剧院上演了62部歌剧。
1817年I1月,韦伯与歌剧演唱家卡罗丽娜·布兰特组建了家庭,成就了一段佳话。此时,不论是事业上的成功还是私人生活的圆满,都给韦伯身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他依然在德雷斯顿进行创作,期间创作的作品达到了人生顶峰。
二、《邀舞》作品的主题形象
在韦伯的大量音乐作品中,家喻户晓、受到大众喜爱的就是其1819年创作的标题钢琴曲《邀舞》,该曲被称作“具有革新意识的作品”,后来成为器乐小品创作的典范。它把当下盛行的圆舞曲从实践性音乐升华到了富有一定价值的赏析类音乐的范畴。该曲由引子、圆舞曲和尾部组成,描绘出舞会上一对男女的故事:潇洒倜傥的男士诚意邀请矜持端庄的女士进入舞池,女士先是羞涩拒绝,男士继续发出请求,女士最终点头答应,两人在舞池中浪漫起舞。该曲的主要风格如下。
第一,圆舞曲式风格。节奏活泼、跳跃,伴奏的织体常为一小节配一个和弦,巧妙利用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构成完整的音乐结构,有尾声、序奏,中间连接起几首短小精悍的舞曲。
第二,旋律十分抒情婉转。《邀舞》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作曲家所追求的旋律的抒情性。
第三,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邀舞》在创作上,不拘泥于传统结构,反映了标题音乐的逻辑;全曲富有感情色彩,音乐的语言服从情感上的需要,有意识地带有片段或即兴的风格。
三、《邀舞》作品的艺术特征
纵观第一乐章,韦伯标注的表情记号是小快板、粗暴的。从一开始就确定好准确的速度是十分重要的。在前四个小节,尤其需要把握好节奏的准确,在平时的练习当中。可以通过变换为四十六音符来训练,附点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节奏型的重叠是为呈现主题思想而作。
在第20-24小节,右手的节奏型均是附点十六分音乐与十六分音符的组合节奏型,左手为持续的三连音伴奏型,在练习的时候,可以运用四个音对三个音的方法慢慢练习,也就是右手弹奏四个十六分音符,左手弹奏三连音,要求对仗准确,速度应当慢慢加起来,左手的三连音速度要均匀,力度跟随节奏起伏而变化,这种练习方法可以培养演奏者的内心节奏感。
然后,绅士再次发出邀请,从最初P的音乐力度表现,转换为mf,较上一次的邀请演奏应当更为流畅,要以速度和力度的不同变化来表达绅士的第二次邀请,终于女士接受了男士的请求,挽着他的胳膊缓缓走入舞池……在引子部分,旋律的高低音代表着男士和女士在高低音区回旋往复,在演奏时,两种角色应用不同的音色来处理,最主要是要利用气息的带动,边唱边弹是很好的训练方法。
这是一首风格华丽的圆舞曲,表情记号为活泼的,生机勃勃的。表现舞会现场热闹非凡的氛围以及人们悠哉快意的状态。36-43小节是整首曲子男女共舞主题的首次出现,力度记号是ff,应演奏出军队进行曲的节奏,弹奏时应注意控制指关节不要塌陷,高声部的旋律应清晰明亮。
44-59小节情绪发生变化,应用轻柔缓和的音色来表现嬉闹欢呼的场景,连奏时手指不能断开,要有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之感,断奏时不能拖泥带水,保证音符饱满有颗粒性。
60-73小节表情记号为光辉而又轻盈的,此处对右手要求较高,要求右手快速均匀地跑动,力度变化自然不留痕迹。左手要跟随右手的力度变化配合恰当。这一段可单独进行分解练习,直到左右手能衔接自如。
四、结语
浪漫主义音乐的创始人无疑就是作曲家韦伯,他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韦伯的音乐创作在这个特殊时期,既有继承的一面,又有发展的一面,本文阐述了他的生平,以及他的钢琴曲目《邀舞》的主题形象和艺术特征。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韦伯为新浪漫主义音乐开创了一条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少为.韦伯《邀舞》的音乐分析及其历史地位[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2):193+195.
[2]张娜.解读韦伯《邀舞》[J].黄河之声,2014,(20):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