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大收获

2018-06-09 02:52洪馨怡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板书环节微课

洪馨怡

两次微课教学中,我既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又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不足。在文本解读、教学环节衔接设计、板书设计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进步空间。小组成员们的课堂让我非常惊喜,也给我带来了十分多的启发。我会“上下求索”,砥砺前行,成为一名成熟而优秀的新教师。

微课是随着现代技术发展和教学形式创新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少、重点突出而集中。相对于传统的四十五分钟教学,微课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即注意力集中的时长与微课时长基本吻合,在这个时长内将重点内容进行有趣、生动地讲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而对于教师来说,微课的录制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作为一个新手教师,在两次准备微课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压力、茫然与艰难。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篇课文中最值得剖析的重点是什么。微课只有10到15分钟时间,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要选择一个点来切入。而确定这个点是什么,是整个准备过程最开始的步骤,也是最艰难的步骤。其次,我们要设计教学环节,如何把自己想要教授的内容有序地放进有限的时间容器之中,这也是一个难题。微课的每一分钟都很宝贵,所以要求教学的设计环环相扣。然后,我们要努力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变得更具有吸引力,让我们的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最后,是一些细节的问题,比如课题的引入、环节之间的串词、板书设计、PPT课件设计等。

同时,教师能从微课的录制中得到即时的反馈。这也是老师安排我们小组合作、互为模拟学生录制微课的用意所在。录制完成后,我们会即时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互相鼓励,也可以从他人的课程中得到新的思路。这两次微课录制,让我体会到了“千人千课”的魅力,时不时发出感叹,“原来还可以这样讲”、“原来这句话还有这样的深意”。

微课的准备和录制是对我们专业素养的锻炼,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很多。以下我将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由优点自勉

这两次的微课总体来说比较流畅,在录制时基本没有卡壳,遇到忘词或说错的地方能随机应变、及时地作出反应,也能在模拟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预期不符合时进行良好的互动,一步一步地引导课堂回到自己预先制定的轨道上来,或是从不同的回答中获得一些新的灵感或是新的思考。

感谢小组成员的配合。为了保证录制的顺利,在两次微课录制前,我们小组都会在前一天的晚上集中演练一次,既可以让我们估算自己所要使用的时间,走一遍流程理清思路,又可以组内讨论,互相给出意见,方便在录制前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修改和调整,不至于在录制的时候由于经验不足而手忙脚乱。在演练的过程中,或是受组员课程的启发,或是突然灵光一现,对课文、对上课方式和环节设计会有新的想法。这相当于语文教研组共同磨课的过程,也体现了我们组员认真对待这次任务的态度。我认为这个环节是必要的,并且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两次微课让我看到,我已初步具备解读文本、掌握课堂的能力,我有自信能够独立地去上一堂合格的语文课。至于如何上好语文课,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也是一门精巧的艺术,需要不断地磨练,不断地向名师名家借鉴经验,不断地创新;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是我相信,我将在一次又一次的锻炼中成长,最终也能把自己的语文课上出精彩、上出艺术感。

二、从缺憾处吸取教训

我更想谈的,是这两次微课的失误与不足。备课与上课是重要的,课后的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技能的提升尤为关键。大到一学段、一学年的教学反思,小到一堂课的教学反思,都很关键。我认为,教师的工作不是年复一年无止尽的重复,而是教学相长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教师第一年上的课和第十年是不一样的,第十年和第三十年又是不一样的。因为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在进步,思想在进步,对于教育的要求在改变,站在关键位置的教师们自然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而在反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最有效也是最必要的过程。

这两次微课中我出现了不少失误与不足,让我深刻地感觉到,我还是“太嫩了”,没有一个成熟教师站在讲台前的风范。我总结为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文本解读不深入,重点难把握。

《社戏》这堂课我认为是非常失败的,因为最开始也是最重要的确定教学内容与重点这个任务我就没有做好。我不愿找时间紧张、任务繁多这样的托辞,究其根本原因,其实是在文本解读方面做得太为欠缺,以至于不能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把它当作经典来教,不能剖析文章深层次的意蕴;把它当作例文来教,又没能系统地、深入地分析鲁迅先生高妙的手法。所以这堂课上得十分尴尬,录制完后非常想删除这个教学视频。当然,逃避是没有用的,我要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吸取教训。

到了准备《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专门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仔细、反复地研读原文,抛开一切参考材料,就阅读文本本身。这也是本学期教育见习中文溪中学的老师们教会我们的技巧。所以,《湖心亭看雪》一课的文本解读做的比《社戏》要好许多,课堂上也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讲,整个流程也显得更有逻辑性。遗憾的是因为当天状态不佳,讲解部分的词儿漏讲了许多,没有达到我预期中的效果。不过总的来说在文本解读方面有所进步。

2.教学环节设计脱节,学生缺少参与。

两节微课中都以我的讲授为主,很少有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没能积极启发他们思考,而是教师在一味地自我表演,这是我的硬伤。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也不够自然。这一方面我想还是要通过不断地训练、不断地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并且多观摩他人的、特别是名师名家的课堂,一步一步改进。因为我觉得目前自己在设计课堂上缺乏灵感,很难做出创新,也缺少经验。在日后的学习中应该更注重这方面的训练和提升。

3.板书与教学脱节。

我在上《湖心亭看雪》的时候犯了一个大错误,我一边讲解张岱的“痴”在文中具体的体现,一边就忘记了把分析提炼后的内容写在黑板上,造成板书部分的缺失,甚至直到录制结束后小组成员提醒我时我才意识到这个問题。这导致了这堂课的不成功。小组成员建议我重新录制一遍,我考虑后还是决定把原始的模样呈现出来。

这说明背后的问题是,板书设计与教学过程脱节。板书对于教学来说是可有可无的,那么自然容易被遗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对教师身体健康的保护,PPT课件在课堂上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粉笔板书的地位明显下降。因为PPT上可以呈现多种多样的板书效果,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粉笔板书,并且可以更直观明了地展示内容、和教师的课程相配合。

我开始思考,粉笔板书是否还有必要存在?至少我在设计课堂的时候,将它几乎忽略了。在观摩了小组其他成员的课堂后,我意识到,粉笔板书存在的意义在于将教师的思路完整地、一步一步地展示出来。它是一个思维的流程,每一个老师的板书都是具有个人特色的,也告诉学生书写的重要性,很多东西是要通过书写后才会印象更为深刻。这一点是PPT课件无法代替的。

板书的设计也需要花费不少心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板书是之前我们班作为师范生技能大赛训练队的模拟学生,学姐在上《马说》一课时设计的板书。她把千里马受忽视的四个理由分别写在“千里马”四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囚牢的栅栏模样,非常有创意,而且和课文内容结合紧密。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会更为重视板书的创新设计。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从他人教学中获得启发

谈完自己的,来谈一谈他人的微课教学。这两次微课教学中,也让我欣赏到了小组成员的教学风姿。每个人都让我有印象深刻之处。

黄业婷同学上的《阿长与山海经》我特别喜欢。由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剖析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情感,再引到老王、祥林嫂,总结出阿长的特点“封建迷信却又善良惹人同情”,实在是非常精妙的设计,对于这句话的、带有不同情感的反复朗读也非常具有特色,不过初中学段的学生能否读出这些复杂的、不同的情感,还需要结合学情再做一些调整吧。

邵一棘同学在《社戏》中对鲁迅对故乡的看法做了新的解读,令人眼前一亮,对课文也产生了新的理解,从前看不懂的那些地方忽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周宁同学对于《社戏》中迅哥儿的情感变化作了十分详细的分析,并具体解读了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高若云同学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中精心绘制了雪景图,通过一步一步的修改,使得画面更贴合文本内容,也是一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的方法。

每个人各具才情,风格多样,给我带来了非常多的启发。这也是老师安排小组合作的良苦用心所在吧。

结论

总的来说,非常感谢这两次微课教学的录制任务。在这两次微课教学中,我既看到了自己的可取之处,又看到了我作为教师的不足。已经在大三阶段的我们,应该开始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身份的转换,要学习去做课堂上的主持人,把一堂课上好、上精彩。当然,这条道路是漫长又艰辛的,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但是,只要有“上下求索”的精神,我相信我会不断进步,把自己鍛炼成一个成熟而又优秀的新教师。

猜你喜欢
板书环节微课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