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声乐教学初探

2018-06-08 09:28焦亦慧
戏剧之家 2018年14期
关键词:声乐教学中小学素质教育

焦亦慧

【摘 要】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全面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启动相应的措施,调整相应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已经在中小学教育课纲中比较明确地实施了,作为原本是“副科”的音乐教学而言,目前收效还是比较明显的。本文就结合实际情况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声乐教学进行简析。

【关键词】中小学;声乐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4-0165-02

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摒弃应试教育中针对中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片面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其它社会知识、生活知识的有效补充等情况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针对部分教学实践情况进行汇总性分析发现,其中针对中小学生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研究还是比较具体的。

一、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虽然教育界一直以来强调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在中小学阶段中长期是处于“弱势”状态,不仅有的学校在安排这些课时的时候没有一个有效的系统规划,甚至在一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中,由于师资力量的缺失,导致了这些课程根本不能有效按照教学大纲安排授课,因此在一定范围内让这些课程成为中小学学生学习过程中有名无实的课程内容。

相比起其它课程来说,由于音乐教育不需要过度地依赖辅助教学工具,因此在一些中小学中开展音乐系统教育的环境还是比较理想的。而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素质教育的延伸过程中,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现阶段中小学音乐教育已经比之前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明显丰富不少。

政府相关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为了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等现象,的确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对中小学音乐老师的分配和落实老师福利待遇方面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努力,这样也就让那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能够比较成规模、成体系地开展音乐教育教学活动。

二、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声乐教学面临的困难

虽然目前无论是校方还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完善教育资源分配和改善教学环境上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笔者对部分中小学开展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度研究之后发现,在现阶段中,中小学声乐教学的确还面临着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

其一,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导致中小学对声乐教学产生抵触。按照《音乐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对歌唱教学是有比较规范的要求和规定的。日本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早稻田大学儿童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龟山庆吾先生曾经说过“每个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学好语数外。让音乐、美术进入全面系统的学习状态下,能够全面发掘孩子的特长。”基于这种理论,很多教育界人士在音乐界专家的推动下,对中小学音乐进行了所谓大刀阔斧的调整。但是殊不知,这种专业性极强的音乐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别说是学生了,专业知识稍微欠缺的老师都难以有效掌控局面。在这种“夹生饭”局面的影响下,最终的教学效果如何就可以预见了。通常意义上来说,在这种教学中都比较强调以审美为核心,那要求老师们在讲解欣赏曲目的过程中,到底是以谁的认知为标准来进行曲目的选择呢,如果以老师的个人喜好来作为判断标准,那么最终出现的结果势必谁是老师所讲解的内容与学生所了解的内容完全不会形成交叉和共融。例如,在某小学,老师放一首管弦乐合奏,让学生听完音乐之后按照音乐内容写故事,完全不用考虑作品中包含的乐理知识,像体裁啊、曲式结构都不用考虑。这种类似于盲人摸象的教育行为,看似是在强调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但是如果假设老师自己还没有弄清出到底单三部和副三部有什么不同的情况下,又怎么能够给学生讲明白呢。据笔者对部分音乐老师进行沟通所知,就算是音乐专业的毕业生,这点做得也是不太尽如人意的。

其二,教材版本的不统一导致教学系统规划呈现断层。与其它文化课内容不同的是,作为音乐课,教材内容的设定是有很大的弹性空间的,在这种弹性空间的实施过程中,就造成了部分教材内容根本不能够形成有效衔接。因为不同版本之间对于相关知识信息内容的重点认定完全不相同,因此一旦学生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出现错位学习的话,那么其乐理信息知识的了解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断层。

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声乐教学的纠偏措施

梳理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声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发现,虽然表面上来看是老师在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能力上的不足,但是从本质上来分析的话,其实仍然是因为师生对素质教育的本质没有形成有效认识所致。关系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能力的有效提升,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严肃地重视这个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错所加以解决才能扭转目前的局面。

一是,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声乐的兴趣。从国家教育政策、方针的制定与执行来看,虽说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准备将艺术学习添加到学科考核中,但目前没有步入轨道,全民还处在被高考制度统治的状态,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现在的孩子从小学就参加各种奥数补习、外语培训班,中国家长在进培训班这种事上是不落人后的,推广艺术教育的教育者们要如何让家长觉得花一下午或一天的时间去学习合唱或是打击乐是正确呢。当下的教育体系中缺的不是学艺术的人、而是环境。中国的中学阶段对于学术艺术氛围的营造太浅淡,大环境对艺术的忽略导致个体对艺术的不重视。而且学艺术这种事、本来就是花钱又花时间,在目前不改变升学制度的情况下盲目地推行柯依达音乐理论体系,个人觉得是不乐观的。某些一、二线城市的重点中小学早就开始普及素质教育,在这些学校,不管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逐渐地形成了对艺术教育学习的共识、学校可以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师资配备去实现教学环节、而家长也有足够的财力去支持孩子的艺术学习。所以,这不是想推广就推广的、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在差一点的学校,唱多声部能把单声部指挥好已经不错了。其实笔者个人观点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基于专业性较强的声乐教育,对中小学生而言并没有太强的针对性,只要是在这期间帮助学生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乐理知识概念与氛围就已经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了。

二是,完成教材内容的有效统一。教育教学方式之间存在的差异可以理解,教材内容信息上出现的分歧也容易化解,但是这些所有的交叉性信息在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内容的完整性必须保持一致。即便是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的曲目并不相同,但是基本乐理知识也应当完全一致。比如笔者在进行一堂介绍民歌体裁课程教学的时候,并没有一上来先讲一堆理论,而是借助学校周围不远的一条小河的存在同学生们聊天,大家爱不爱家乡呀,有什么想要给老师介绍的景色呀,这些学生就开始七嘴八舌了,纷纷将这条有什么都讲解清楚了,笔者顺着问河的情况,给他们几分钟七嘴八舌介绍自己下河摸鱼之类的事,然后就说既然这条河那么美,咱么一起来学唱一首有关它的歌,好吗?如此简单的一个引导,就让学生对于民歌形式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化的认识,可以预见,在学生日后接触民歌题材之后,最先反应过来的必然是那条小河,然后是那场并不精彩但是内容丰富的讨论。借助这种方式而延伸出来的教学,即便是教材之间出现了缺失,但是乐理也完成了有效统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阶段开展声乐教育的确需要具有良好的环境,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这样工作的开展与延续需要校方、老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陈孝余.“审美”理念内质及其音乐教育达成刍议(上)[J].中国音乐教育,2014(01).

[2]程之伊.论聆听中事件型音樂作品的意义建构[J].中国音乐学,2013(02).

[3]王耀华.熟、背、析、研——《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体会[J].中国音乐,2012(03).

猜你喜欢
声乐教学中小学素质教育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