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琳
【摘 要】舞蹈是人类历史中最为古老艺术形式之一,是以人肢体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舞者感情综合性艺术。舞蹈以肢体为媒介通过“时、空、力、气”将动作进行转化;通过“注入、积蓄、爆发”将内心情感融入其中。舞者要想要真正领悟到舞蹈表演中表演精髓及深层含义,就要将内心情感与技巧、动作、造型统一结合,从而做到舞蹈本身精髓及独有艺术价值“身心合一”。 本文首先阐述了“身心合一”基本概念及其辩证关系;再从“身”“心”及其统一的重要性及作用进行论述;最后,结合自身经验,从方法及实践两个方面提出见解。为舞者实现“身心合一”打下坚实基础,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舞蹈表演;“身心合一”;肢体动作;内心情感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5-0117-03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舞蹈属于八大艺术之一,是一门通过身体语汇来传情达意的艺术。现如今,许多舞蹈家在编创舞蹈作品过程中,良好运用动作与情感有机统一辩证关系,展现出舞蹈艺术独有高度与深度。而许多专业舞蹈演员,利用自身的肢体语汇及内心情感塑造艺术形象并传达出舞蹈编导对于作品本身所要表现的情感意境和艺术构思,更无法进行演员二度创作,无法感染与震撼观众。
因此,当舞蹈演员接受到舞蹈作品或舞剧时,如何将“身心合一”运用淋漓尽致,使之达到表演极高境界,这对于舞蹈专业相关从业者来说是值得深思和探究的课题。本文将基于多方面舞蹈理论,将其提炼、整合,提供理论基础;再结合自身经验,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舞蹈演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见解。
二、论文相关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我所查阅的研究成果中已有一些专著、文章对舞蹈表演中的“身心合一”与内外兼修进行了具体论述与其相关论点。
对于舞蹈表演中的“身心合一”研究相关专著较少,大多都是在舞蹈表演美学、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创编等领域进行研究。如平心的《舞蹈心理学》,从舞蹈本体和心理学角度,将舞蹈情感、舞蹈动作等作为研究对象;再如从姚永全的《舞蹈表演艺术》中,让我对舞蹈及其中动作与情感的部分有一个系统认识与了解。国外对于表演理论的研究成果也较多,都为戏剧表演的理论,但关于舞蹈表演的理论研究很少。
但除此之外,许多文献资料还是具有重要参考及研究价值的。如扈笛的《论舞蹈表演的“身心合一”与“内外兼修”》中,将“身心合一”与“内外兼修”的关系、必要性等方面进行阐述和研究,鉴于以上,我从中提取并借鉴了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部分,再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思考、总结。
三、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收集资料过程当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文献调查法及经验总结法。第一,文献资料调查法。搜集出大量关于舞蹈表演、动作情感及舞蹈的“身心合一”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本文提供坚实理论基础。第二,经验总结法。根据自己所学大量关于舞蹈表演专业内容及舞台表演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自身观点与见解。
四、难点及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对于舞蹈表演中的“身心合一”相关研究著作与文献理论较为丰富,实践方法方面少,而理论与实践应相互并行、相互促进与作用。因此,本人介于自身经验基础并结合理论研究,对其在实践中如何运用给予一些观点与建议。
五、舞蹈表演中“身心合一”的概念及关系
舞蹈是一门表演艺术,通过肢体语言把抽象情感具体化,与观众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共鸣。舞者需要通过加工、提炼、美化、将肢体有组织的、有选择性形成动态,并运用“时间、空间、力量、气息”去传达内心情感;利用面部表情,融入音乐、服装、道具、灯光、美术等多种艺术类型的艺术因素,从而产生出一门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不同于其它艺术的综合性艺术。
(一)舞蹈表演中“身心合一”的概念
“身心合一”是中国哲学所崇尚的。所谓“身心合一”,指的是精神和肉体的高度统一,精神能够感受到身体存在,并打通精神与肉体之间的连通通道,使两者统摄于统一整体中。①
在舞蹈中来说就是舞者将内心的感受与其动作的过程相统一结合,实现肉体与灵魂高度统一。分开解释,“身”就是外部肢体的动作运动过程、静态的姿态造型及技术技巧等一系列肢体语言;“心”就是从内心发出的认知、情绪及情感。
(二)舞蹈表演中“身心合一”的辩证关系
舞蹈表演中“身心合一”是辯证统一关系,通俗的来说,就是技巧动作与情感和谐统一的关系。舞蹈的美感不是说仅仅只靠几个技巧和动作就能完成的,如此一来就会转换为杂技艺术;舞蹈也并非只是空谈情感,只有情感而不运用身体,那么在舞台上将会变为“哑剧”。
舞者在每一个动作的过程中,都要注入情感,赋予舞蹈肢体语言新的生命。舞蹈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它虽无声,却能表达出强烈又细腻的情感。肢体动作是情感的载体,而情感便成为了肢体动作的灵魂,只有将技巧动作与内心情感相统一结合,才能发挥出舞蹈表演艺术本身的作用与魅力。
六、“身”、“心”和二者统一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一)“身”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舞蹈是肢体运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表演艺术,肢体有着极强的开发性和未知的可能性,动作的力量、柔韧性、灵敏度、风格性、动律等好坏,直接影响了作品呈现好坏的程度与效果。因此,舞者能够通过肢体表现来一一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它在传递情感的方面起到了绝对的作用。
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技巧动作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舞者通过运用不同的技术技巧,使舞蹈的可观赏性大大的提升。但编排不要为了技巧而技巧,不要仅仅只有高难度的技术技巧,更应该注意技巧也是为为作品、为舞蹈本身而服务的。
(二)“心”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在舞蹈艺术中,“情”是贯穿其一切的灵魂所在,抛弃它,舞蹈就不再是舞蹈。舞蹈在表达思想及情感的方面,是极为重要并具有极大作用的。
情感的表现有助于舞蹈作品主题展现,每个舞蹈作品都有其编导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在舞蹈作品的演绎中,良好的舞蹈基础和技术技巧都要以情感为前提,才能表达舞蹈本身的艺术性。
在舞蹈表演中情感本身就是和观众心灵连接的一个纽带,将情感不断地贯穿于整个表演当中,才能和观众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使舞蹈具备最足的感染力和震慑力。
总之,情感表现是舞蹈的基础、和灵魂。它影响着舞蹈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等等。因此,在舞蹈表演中,舞者要将情感灵活运用至其中,才能正确的诠释人物角色,让欣赏者得以享受。
(三)二者統一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吕艺生教授在书中写到:“舞蹈艺术不借助其它任何东西帮助,而只依靠人自身——包括肉体和精神,创造一种独特的艺术。”②
因此,技巧动作和内心情感二者都是舞蹈表演的关键要素,必须要将二者和谐统一以达到“技艺合一”并升华至“身心合一”。例如,舞蹈《孔乙己》是根据鲁迅先生代表作之一的《孔乙己》为创作背景,而舞者巧妙的将人物形象通过肢体语言和内心情感准确清晰塑造出来,使观众认为“孔乙己”像灵活再现一般。具体来说,二者谐和统一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肢体动作与内心情感的和谐统一能够满足舞蹈艺术形式的需求
舞蹈是一门通过身体传达真情实感、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它不是只靠情感营造就能表现出来的,也不是只靠肢体动作展现。
2.肢体动作与内心情感的和谐统一是能够满足欣赏者对舞蹈艺术的需求
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它在众多艺术中最独特的一点是:通过肢体语言去传递内心情感。在观众欣赏舞蹈时,往往都希望能够感受到这种艺术带来的视觉盛宴。
如果舞者在舞蹈表演中一味地只去追求外形和技巧的难度,忽略了作品本身的情感和演员的自我释放,那么观众也很难在舞蹈艺术中产生情感共鸣。而舞者在舞蹈表演中一味地给观众灌输情感,而忽视肢体运用,观众会认为,看一场舞剧还不如看一场话剧有趣。无论是缺少哪个方面,都会使观众得不到最好享受。
七、舞蹈表演中“身心合一”的运用及实践的策略
在舞蹈表演中,“身心合一”是必不可缺的,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在意识到重要性后,如何在表演中运用,在舞台上实践,才是最应该解决的实际性问题。
(一)舞蹈表演中“身心合一”的运用策略
1.动作与面部表情的有机统一
面部是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如果演员在表演时面无表情或面部僵硬,不仅无法传达内心情感,更会使观众失去兴趣,这样的演员是不具备表演素质的。因此,加强舞蹈演员面部表情的训练尤为重要。
第一,加强面部表情的训练。将口腔张至极限,舌头伸出于嘴外,进行360度绕圈等一系列面部运动方法。并且要感受面部表情的“喜、怒、忧、思、悲”等主要表现。每个人的五官不同,自然各个五官所要传达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可以对着镜子练习自己最能打动观众并最符合作品中和舞台上的情感表达的表情。第二,舞蹈表演最终呈现的是舞台无声艺术,在舞台上,演员是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因此,需要面部表情收放自如,适当夸张。在训练中,它不仅只是靠面部运用的练习,更重要的是需要生活中点滴的积累和用心的感受。
2.动作与眼神的有机统一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舞蹈表演中,我们通常所说的“神韵”就是眼神,有了眼神的助力,表演就会更具感染力。例如民族民间舞中的维族舞,如果去掉眼神,那么风格性就会大大减弱。因此,眼睛在情感表达和训练中必不可少。
第一,定眼训练。将眼睛集中盯住一个点不动,睁到最大,通过长期练习,可使眼睛变得更加有神。第二,转眼训练。可闭眼或睁眼,顺时或逆时针将眼珠转圈,走最远的路线。
3.动作与节奏的有机统一
中国舞蹈一代宗师吴晓邦先生认为:“舞蹈表情有刚柔粗细、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之分,人的感情都是在这十二个字的对比中进行的”。③
节奏,也是我们表现情感的途径之一,舞蹈的节奏感必须通过肢体运动去体现。节奏的强弱、舒缓,速度幅度的变化的不同,都能表达不同的情感,展现不同的人物形象。
因此,舞者要根据作品变化,敏感处理节奏,并培养节奏感,与肢体相配合,才能完整的表达作品,正确的刻画人物形象,给舞蹈赋予生命力。
(二)舞蹈表演中“身心合一”的实践策略
1.理解作品内涵
舞者对舞蹈作品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呈现和表演好坏,分析作品是舞蹈演员必做的一部分。然而,一些演员在拿到一个舞蹈作品时,只是将动作模棱两可的学下来,以为已经完成作品,那么会只有“形”,没有任何的生命力和艺术性可言。因此,舞者对舞蹈作品了解、分析十分重要。首先我们要分析作品创作背景,中心思想,作者创作理念及情感表达,再配合肢体动作更加深入的情感,表达作者情感。
2.提高舞台掌控能力
舞台掌握能力是舞蹈演员最为重要的能力,因为舞蹈表演是舞台艺术中的其中一种,而提高它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离不开“身”与“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肢体语言及内心情感的表现力。
第一,需要扎实基本功和出色的身体条件为基础,专业功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发挥稳定性和表现力。
第二,对音乐和节奏把握至关重要,将音乐、节奏和动作情感融入身体。
第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生活、思想素养,艺术素质,表演素质和心理素质。
第四,气场形成与培养。舞者的强大气场,来源于气息运用,因此这需要长时间训练而成。
第五,舞台感觉。这是舞者在舞台上对其表演的环境、对手、舞伴、观众的感觉。
3.二度创作
舞蹈的二度创作就是在编导一度创作出的作品基础上,通过舞者对作品的理性分析,再通过感性注入情感。不同的演员在同一时间所呈现舞蹈作品会不同,同一舞者在不同的时间也会给作品带来一个崭新的面貌。二度创作能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和艺术张力,使演员与作品融为一体。因此,舞蹈表演的二度创作能力,是舞蹈演员必须提高和掌握的,同时也能锻炼“身心合一”的能力。
4.积累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
舞者应该珍惜每一次在舞台上的机会,并从中总结经验。比如,这次我的失误是由什么导致的;我所获得的掌声、鲜花和赞美是来自哪个方面的。舞台表演的经验,是由多次舞台经历组成。在舞台上要永远以“身心合一”的理念去提高自我,并从中去找问题,切不可出现只顾一頭的现象。
八、结语
舞者在舞蹈表演中将“身心合一”运用到淋漓尽致,以至于达到舞蹈艺术的极高境界。舞蹈表演中的“身心合一”是舞者通过内心的情动,以身体为载体来体验并塑造人物角色的异同的过程,而“身心合一”还需要“技艺合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共同融入以完成。在舞蹈表演中,只是认识理解“身心合一”的理论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加以实践训练。而在训练中,我们的关注点不能只是对舞蹈的基本技术能力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演员将“动作与节奏统一”“提高舞台掌控能力”等一系列实践运用能力。
本文通过笔者平时的学习和所积累的经验,从中总结出对“身心合一”的认识理解及其实践运用的策略,以更好的帮助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中,对其达到极高境界有一个深刻清晰的认识和纠正,使之成为自己舞蹈生涯中的衡量标准。
通过文中对舞蹈表演“身心合一”阐述,我认为无论是即将成为或是在舞台上有着多年经验的舞者,还是新时代的舞蹈教育者,都应该对舞蹈表演现所失衡的局面激出一些启发和反思,从而共同努力以达到“身心合一”的最高境界。
注释:
①马静.论舞蹈表演的“身心合一”与“内外兼修”[J]戏剧之家,2015-10-23.
②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③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2]姚永全.舞蹈表演艺术[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
[3]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4]马晨.石伟.周琳琳.舞蹈表演理论及其实践艺术[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年.
[5]扈笛.论舞蹈表演的“身心合一”与“内外兼修”[D].吉林艺术学院,2012年.
[6]林艺星.论舞蹈表演中动作与情感表达的关系[J].赤子(中旬).2014年.
[7]罗列诗.论舞蹈表演中技巧动作与内心情感的和谐统一[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
[8]孙琳芳.浅析舞蹈表演的内心外化[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
[9]颜焱.谈舞蹈演员的内心情感与外在体现[J].舞蹈.2015年.
[10]何甲麒.舞蹈表演中的“身心合一”初探[J].戏剧之家.2016年.
[11]张妍妍.舞蹈表演中的动作与情感表达[J].戏剧之家.2017年.
[12]石雪函.论舞蹈表演能力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D].北京舞蹈学院.2014年.
[13]刘彦成.浅谈面部表情在“舞蹈表演”与“影视表演”中运用的异同[J].大众文艺.2013年.
[14]王蓓蓓.舞蹈节奏与节奏感思考[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
[15]庄广明.舞蹈表演艺术的二度创作[J].大众文艺.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