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金松 张瑶
【摘 要】“求证节目”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态,因其实验性、与生活的相关性而深受大众青睐。《是真的吗》在“服务”和“娱乐”融合中寻得新契合点并实现突围,本文将从话题选择及形态策略方面来对其路径和策略进行阐释,并对求证节目的发展提出观点。
【关键词】娱乐性和服务性的契合;路径及策略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5-0116-01
电视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已经成为生活的重要部分。观众在享受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在经历着“雾里看花”之苦,层出不穷的传言和混杂舆论环境使观众对命题的真伪很难做出有效识别,因此一个权威性、真实性的“媒介声音”就成为一种必须。
一、服务性和娱乐性融合:电视求证节目的发展趋势
“功能主义将媒体看作是一种不偏不倚传送信息和思想的工具。它关注的问题是公众回忆或补充从媒体那里接收到的信息的程度。”①电视存在语境决定其本质必然服务于它所依附的社会要求;因此在服务和娱乐并列性需求下必然导致电视节目的调整。
二、娱乐性和服务性的契合
(一)从话题选择策略上来看。在话题的开拓和选取方面,《是真的吗》把目光投放于当下,聚焦互联网上与生活相关的流言和传言,如用电子秤是否可以鉴别优劣5号电池;穿深色衣服更招蚊子等。这些题材和内容不为我们日常所留意甚至被忽略,但是却与我们息息相关。当这些话题被黄西以幽默和疑问的口吻引出时,惊讶和好奇心快速聚合,在观众的内心中形成了很强的“期待”和求知欲。问题在迷雾中被层层拨开,疑虑被科学解答后,置身于现场或电视机前观众,很容易获得一种亲身体验后的存在感以及疑惑被消解后的轻松愉悦。
(二)从艺术策略层面来看。美国剧作家威·路特认为“悬念是技巧,具有“炸弹”般的诱惑力和“能量”般的艺术感染力”②。悬念不仅是冲击力和感染力形成的重要手段,也是娱乐性和服务性的契合点。虽然电视节目不能像电影艺术那样有贯而统之的脉络与情节,也需悬念和冲突的植入。《是真的吗》在宏观上保证三个环节有序对接的同时,在局部构成上进行了“兴奋性悬念”设置,即增加设问性和竞技性元素,通过冲突的紧迫感、未知性的节奏来凸显悬念。同时观众作为悬念构成的一部分,在探知和验证的过程中获得外在参与感及内在的自我认知,而且也使消费自己的“英雄”性情的升华。③
(三)节目形态的设置策略:让观众进入别样的体验和认知情景。在结构主义看来,事物的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是真的吗》主要有三大板块构成:调查、实验、脱口秀,三个部分有机结合和内在逻辑关系性,带给观众每周一小时的真相揭秘的精彩时刻。作为节目把控者黄西,就像“USB转接口”实现上下版块无缝衔接,其以交流作为基本手段的“脱口秀”提供丰富的话语空间以及体验的灵活性。在当下,电视节目的竞争就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差异化的关键在于节目元素的运用。”④而《是真的吗》在元素差异化构成后所呈现出的节目服务形态,就是其竞争力和吸引力所在的关键。
三、“求证节目”的发展及策略
(一)以自觉性锻造节目“内核”。费孝通先生认为“自觉性是个体对其自身以及环境要求有自知之明,通过自主的适应,取长补短,确立一个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⑤。自觉性不仅包括技术上的自觉,也包括节目理念和特色塑造的自觉。求证节目《是真的吗》虽开播只有几载,但形式上却与“求证新闻”《原来如此》不同,“脱口秀”和“我们探密的不只是真假,还要挖掘其背后深层的原因”的融合形式,节目别具一格的“内核”即节目的品牌标识和观众的观看“惯习”和“惯性”,这种“内核”带来的“惯性”和“惯习”会“无意识”地促使观众“屏蔽”其他信息去搜素和聚焦于该节目,因此节目才更具有吸引力和生存力。
(二)双赢策略:“和而不同”的诉求。“和而不同”既是一种传播策略,也是大众分化和诉求多元化的要求。虽然知识的服务不分等级,但是每个个体所承担的角色和职责是不同的,因此差异化的需要是必然的。多样化的诉求使得观众口味“众口难调”,而且宏观上“涉及”和“照顾”,会造成个性的失去。节目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多元竞逐的过程,“针对性”、目标性的传播所沉淀和固化的节目内涵和意义并没有脱离主题,相反它会演化成新起点。娱乐和知识的对象是所有人的,但它们更属于需要的观众。从节目自身出发,在大众中挖掘资源,在与其的对话与交流互动中分享成果,实现“双赢”,不失为“求证节目”发展的一个有效策略。
四、结语
在当下的媒介环境和大众的消费诉求下,娱乐性和服务性的互并立并存和相互借鉴的方式不失为一种合理策略,《是真的吗》秉承娱乐性和服务性“两手抓”的策略,在话题、艺术悬念和形态创新上,给目标观众和潜在观众以更多的“期待视野”。
注释:
①汪文斌.互联媒体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生活方式 http://tech.qq.com/a/20121122/000145.htm
②转引自周健,王培铎:论悬念的焦点[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06).
③[美]戴扬·卡茨,麻争旗译.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④ 张小琴,王彩平.电视节目新形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66.
⑤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性[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