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乐
【摘 要】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几乎贯穿他整个创作生涯,在器乐奏鸣曲的发展历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启贝多芬中期创作篇章的Op.31No.3不仅在曲式结构较之以往有些许变化,而且在音乐风格情感表达方面也更具鲜明色彩。笔者结合自身练习与演奏经验对整首奏鸣曲四个乐章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作出具体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奏鸣曲;创作风格;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5-0058-02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古典主义迈向浪漫主义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作曲家,他一生创作题材广泛,囊括交响曲、歌剧、器乐奏鸣曲、协奏曲、管弦乐队作品等。而32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几乎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在器乐奏鸣曲的发展史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体现了贝多芬创作手法与内心情感的不断发展变化。
作品31共有三首完整的奏鸣曲,Op.31No.3是三首奏鸣曲的最后一首。在此之前贝多芬完成了他早期作品中著名的“暴风雨”奏鸣曲。约在1802年前后,这首奏鸣曲的创作完成,意味着贝多芬步入中期创作阶段。此前对奏鸣曲创作的探索到这里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在这充满朝气且华丽灿烂的音乐背后,渗入了贝多芬式的诙谐与幽默,这种幽默不似海顿的巧妙,也不似莫扎特的顽皮,而是略带刚强、含蓄内敛的幽默,是真正贝多芬式的幽默。
全曲重新回到四个乐章的布局方式,体现了贝多芬大胆革新的想法。四个乐章以小步舞曲代替慢乐章,使得乐章之间的对比趋于内在化,尤其在同一首奏鸣曲中,谐谑曲(第二乐章)与小步舞曲并用。在贝多芬奏鸣曲创作中这是最后一次在奏鸣曲中使用小步舞曲,第二乐章谐谑曲成功地采用了奏鸣曲式,不失为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末乐章是著名的“狩猎奏鸣曲”,特殊的奏鸣曲式结构同时也包含了回旋曲因素,在接下来将要出现的伟大作品“黎明”和“热情”奏鸣曲之前,是贝多芬在创作上展开的最积极的探索。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降E大调,3/4拍,奏鸣曲式
贝多芬采用了温暖阳光的降E大调,开篇第一小节还运用了下属II级七和弦和附点节奏,模糊的调性,带有疑问的音调,因此开篇第一个和弦要求下健深厚而稳定,钢琴的音量不可过于单薄,演奏时更要时刻注意手臂的放松和正确的下键力量控制,下键切不可过于粗鲁蛮横,要有所控制地发出深沉的声音。副部的整体乐思明朗,左手轻快并带有节奏动力的分解和弦始终充当着乐队指挥的角色,要严格把握节奏的稳定性和动力感。展开部在呈示部的基础上更扩展了结构,演奏这部分时要注意音响效果的变化对比,对手指的控制要更加细致入微。自108小节开始的动力性推进乐句需要层层递进,贝多芬式的英雄气概也正是在这个段落中凸显无疑,右手的双音要贴键演奏,不宜采用过大的手腕动作导致音色失衡。再现部具有标志性的开篇主题和弦再次响起,戏谑感再次把听觉效果带回全曲的开头,曲终的两个和弦要弾得坚定有力,运用手臂的力量使整个声音扎实深沉,无论是欢乐的主题,还是明朗的色调,都不失贝多芬的英雄性,现代钢琴宏大的共鸣要通过良好的听觉能力找到最能够表现贝多芬英雄性的声音,我想这一点是在演奏第一乐章中值得注意的细节之一。
第二乐章:谐谑曲活泼的小快板(ScherzoAllegrettovivace)降A大调2/4拍奏鸣曲式
这个乐章是一首有点奇特的谐谑曲,采用不同寻常的二拍子节奏奏鸣曲式,开头的主题陈述在钢琴低音区域暗淡的音响色彩下进行。右手以附点四分音符的和弦作为动力发展的本源,主题旋律盘旋在右手的和弦中,左手始终不断跳跃的音符使人在听觉上有满满的动力感,演奏的同时需特别注意左右手和弦与跳音的协调配合,同时还要有意识地突出外在旋律线。呈示部降A大调,旋律音型时不时出现自上而下彻底贯穿的断奏,具有极其敏感的弹性,在触键方面要特别注意左手的弹性音色。整个乐章音乐情绪戏谑,速度跳跃且迅疾,避免在弹奏过程中造成双手不协调的问题,可以采用分手练习,在慢练的过程中训练手指跳音弹奏的动力性。结束部以微弱的主和弦八度音程结束全曲音色方面对手指提出细致入微的要求,要恰到好处的体现贝多芬式的古板戏谑,不宜过于夸张,更不可过于收敛,是对听觉能力极好的训练。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文雅的中板(MenuettoModeratoegraziso)降E大调3/4拍复三部曲式
此乐章是短小的三段式小步舞曲,也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将小步舞曲用在钢琴奏鸣曲中,旋律如歌般温暖、寂静、优美。乐章首部是两句对比乐段,旋律结构造型相近,演奏首部时要特别加强双手音色比例平衡的控制,左手的伴奏音型要为衬托右手温暖的主旋律起到修饰和点缀的作用,右手要弹得连贯,尽量运用手指连奏,切忌踏板过多,在左手伴奏的烘托下使音色更加温暖、安静。三声中部在速度、调性和节拍方面均无变化,略带试探性的和弦音调要演奏出细腻的声音,重复的主题段落要呈现不同的语气效果,断奏时值不宜过短。尾声主持续音的保持别具风格,双音演奏要有所控制,音色轻柔而富有弹性。
第四乐章:热情如火的急板(Prestoconfuoco)降E大调6/8拍奏鸣曲式
这是一首速度疾驰、热情欢快的急板乐章,是贝多芬奏鸣曲中最具辉煌的终曲之一。乐曲开端以左手动力性的分解和弦开始,右手跳跃的旋律具有分寸感,演奏时注意对音量的把控。同样的音型和旋律重复两次之后,进入副部发展阶段,双手对音色的控制要有起伏性,音色要富于变化。展开部降G大调极短的导入,音响色彩随之变得浓烈,需要左右手同时协调进行,错落有致、跌宕起伏,在大串的长句经过句中弹出均匀清晰的颗粒,整体乐句要趋于连贯,而每个单独的声音又要具有颗粒性。结束部主部主题再次重复,这里需要加强左手节奏感和动力感的控制练习,点睛之笔在于左手动力性的节奏感和下键力度的控制。结束部的规模被扩大,同时完成了主调的回归,相比之前三个乐章,最后这段极其火热的旋律营造出十足的热闹气氛,在演奏过程中对情感变化幅度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练习过程中更要有意识地训练听觉能力、内心感知能力以及对乐曲情感的把握力。
贝多芬以其独特的标志性创作手法,运用极其丰富的情感和多样的思路,创作出这首引人入胜的钢琴奏鸣曲,散发出如冬日暖阳般的徐徐光辉。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使人深刻体会到贝多芬奏鸣曲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艺术审美层面带给人们的无限可能,他留给我们的音乐是伟大、高尚的。让我们不断努力去接近音乐的真谛,从这位大师留下的无限精神食粮中汲取营养,继续前行。
参考文獻:
[1]于润洋.西方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4]范乃信.贝多芬密码——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结构分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5][美]查尔斯·罗森.古典风格[M].杨燕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