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骞
【摘 要】《为你歌唱》是一首艺术性文学性兼备抒情歌曲,歌曲表达了男子面对离别自己远去的姑娘时,内心深处依然包含着守候、眷恋、期待、向往的无限深情,通过为心上人的纵情歌唱,热切呼唤着她回到自己身边。流畅的旋律承载着真挚的情感。歌曲以积极向上的情调,表现了男士失意不矢志,失恋不失态,情愿独饮苦酒的爱情观。从歌曲的歌词意境,音乐特征,演唱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解析,从而为演唱者提供演唱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为你歌唱;艺术性;演唱处理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5-0051-02
当代艺术歌曲《为你歌唱》是由叶旭全(作词)与李小兵(作曲)合作专门为男高音打造一首艺术性与文学性兼备的爱情歌曲。歌曲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娓娓道来地讲述着人间一种最为痛楚和惆怅的爱情感受。
一、歌曲艺术特征
(一)歌曲的文学艺术特征
1.歌词意向优美鲜明
这首作品使用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隔空对话的形式铺开叙述并发展至结尾,无形中拉近了演唱者与受众距离,情感直抒胸臆,让听众感觉到歌唱者真诚、执着追求。作品借着“月亮”这一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墨客吟诗作颂对象作为意向,引发对恋人思念和追忆。除了“月亮”外,“秋波”“发丝”等词语都多是表现姑娘意象,这些意象勾勒出一幅幅感人画卷,既有月夜思念心上人忧伤小伙子,又有“秋波荡漾”“发丝幽香”“脾气倔强”“心地善良”远在异域他乡美丽姑娘。就如同电影中使用蒙太奇手法,时而分割,时而组接,让小伙子与姑娘隔空对话,营造一种通感效果。
2.歌词文学修辞手法丰富
歌词中运用排比修辞等手法,使歌曲中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化,让读者能够从多角度来审视。如,“明眸”“发丝”“脾气”“心地”等词语,从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全方位交代出歌曲的主人公是一位非常可爱、干净、有个性、又有优良品格好姑娘;接着后面,用“苦酒品尝”来描绘“思念”感觉,这就是“移觉”手法,把人们难以名状的“思念”感觉用味觉来表现,思念成为一种苦不堪“咽”饮品。
3.歌词韵辙发声明亮
歌词采用“江阳辙”,即复韵母为“ang”,每句歌词最后一个词语分别是“晚上”“月亮”“悲伤”“遐想”“晚上”“月亮”“模样”“荡漾”“幽香”“倔强”“善良”“品尝”“姑娘”“歌唱”。“江阳辙”在汉语十三辙中属于响亮韵辙,而且是后鼻音,非常适合运用美声唱法来表现。而此类的词语在歌曲中确实能够表达出高亢、悠扬声响,近乎完美地表现出歌词中所要描写的主题和意境。
4.歌词“比兴”手法营造浪漫意境
歌词运用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比兴”创作手法,通过借助一种客观存在事物来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主题内容,用来寄托主人公所表达深刻涵义。如,“在月儿依恋星光的晚上”,形成一种比兴关系,借月儿依恋星光来暗示自己目前处境,因为你离去,让我孤独忧伤。但我们过去也曾经如此相爱相恋过,如今却天各一方。表现出思念心上人的哀而不伤的情绪,以及矢志不移美好向往与憧憬,即“我依然充满着希望的遐想”。第二段歌词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即便你“爱上他乡的月亮”,我依然“记着你可爱的模样”,并“依然为你歌唱”。表达出“你”在“我”心中不变的地位和挥之不去深刻眷恋。
(二)歌曲的音樂艺术特征
1.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彰显出作品高超的艺术性
从图表中可知《为你歌唱》是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 A段采用两个方整式平行乐段构成,采用 G大调调式, B段也由两个方整式平行乐段构成,采用 g小调调式, C段音乐材料则是 B段音乐材料变化重复,调式上由 G大调转到 g小调。由此可见,同主音大小调并置是这首歌曲调性结构特点。对于明亮大调部分,情绪执着坚定,小调部分则需要委婉留恋,在演唱的过程中音乐处理应当有意识地随调性变化而变化。
2.多变的节奏、节拍与速度营造出不同情绪变化
《为你歌唱》全曲使用4/4拍,旋律线条被放大阐述,总体上广阔婉转,为歌曲确定了浓浓相思之情,同时音乐蕴藉、奔放。主歌部分采取四分音符、平八和大附点相结合结构布局,使音乐在发展中营造一种紧松结合舒缓音效,给人以不急不躁情绪铺展,就是在这种悠然的氛围中才勾起自己无限遐想。而在桥段部分使用平八为主,大切分为辅相联系手法,营造一种相对急促音效。副歌部分运用了大附点、大切分、四分音符与散三拍至七拍不等长拖音,使音乐线条显得更为宽广,在听觉上营造出一种舒缓、悠扬的音效。如此布局使作品呈现出不同情绪的对比乐段,不至于出现听觉疲倦。通过巧妙运用速度的交错变化表达作曲家内心情感独白。A段歌曲的速度是抒情行板,委婉而含蓄的旋律似春风拂面,句句扣人心弦。B段速度是焦急稍快,歌词带有追问似口吻迫切表达歌唱者内心情愫,副歌部分以舒展乐句,使音乐显得大气流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歌唱者坚贞不渝爱恋追求。
谱例一:
3.级进与跳进并用的旋法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该作品旋法在音程级进关系和跳进关系上达到完美呈现,歌曲前奏运用中国韵味的七声调式铺设旋律线条,听着非常亲切;同时西洋作曲技法级进与迂回推进手法的揉入,引出了淡淡的愁绪,为后段副歌的发展推动埋下了伏笔。A部分多用级进的音程走向,结合三度的小跳,旋律迂回婉转,表现出一波三折、愁肠百结的情绪变化。B部分则截然相反,旋律先抑后扬,后采用六度、八度大跳持续推动音乐至高潮部分,产生出一种激情澎湃、山呼海啸般情绪释放。表现出对心上人由惆怅无奈转向执着期盼强烈愿望。
谱例二:
4.同主音大小调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
音乐中常用转调手法来增强情感转折,在这首歌曲中,作曲家巧妙运用同主音大小调式转换表达出他内心复杂的情感活动,第一段用明亮的大调色彩衬托歌曲画面的形象感,简短间奏立刻转到小调进入对心上人的深刻回忆以及她离我而去的原因,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情绪。然后再回到大调上,抒发出对心上人坚定不移的爱恋,既达到了情绪的对比,也丰富了音乐的色彩。在歌曲副歌部分,从谱面上看,音乐已经转到 G大调上,但是,在音乐发展中作曲家通过几个音符短暂离调,让音乐仍然带着降 B调曲式的色彩,这种色彩也就是在第一次转调为降 B调时对恋人的美好回忆展现。
二、歌曲的演唱技巧处理
(一)歌词中语言的处理
歌曲演唱要用语言上功力与声乐技巧和音乐感觉恰当相结合来表现作品内在品质。既要把“江阳辙”表现到位,这种韵辙是后鼻音,同时还要兼顾歌词中的韵辙。声母阻气,韵母要在歌唱管道里做响,如“晚上”“月亮”两个词组前一个字都是半声母“ w”“ y”,演唱时最容易把韵母唱到嘴里,所以要明确读音时做好连接,避免吃字情况。演唱时由于声母字阻气部位不同要注意调动唇齿舌牙准确参与咬字吐字过程,尽力让每个字干净利落唱出来,出字要快速,发声要精确。咬准字头后随气息字腹字尾迅速吐出达到干净清晰咬字。字腹是由元音组成,如在歌曲中演唱“善良”“姑娘”等宽母音且又是长时值音时,要保持口形的状态稳定也不能随音高的改变而改变,而在演唱“离”“去”等窄母音字的时候,因为处于高音区又是闭口音所以演唱时要对字母进行过渡与转化,“ i”字母转化带有“ e”母音的状态,“ü”字母带有“ u”母音感觉,演唱时会更轻松,也就是“宽母音窄唱,窄母音宽唱由”,使演唱的声线达到粗细统一的效果。
(二)歌曲中情绪处理
这首歌曲的情感起伏很大,主歌部分是客观描述与情绪交织发展,音乐设计中不同小节里出现了四分、平八、前八后十六、大附点等组合,造成音乐发展张弛有度。第一段歌词中有一种回忆与爱人在一起时的幸福感,在演唱时心中要带有一点嬉戏调皮的感觉;第二段歌词则表现是歌唱者所面对残酷现实,“也许你不再回来,也许你把我忘怀”,心中自然生发一丝淡淡哀伤,而这种哀伤不是痛不欲绝,而是一种“憧憬”与“酸楚”相结合而产生“凄美”感受。尽管愁绪袭来,甚至心上人不再回来与自己破镜重圆,也依然纵情歌唱,表现出他襟怀坦荡、真诚无邪大爱,把单相思般情爱化作悲天悯人关怀与美好祝愿,因此,在演绎副歌部分时要表现出把深沉与饱满的情感逐渐增加力度,并延续到最后把情绪淋漓尽致释放出来。
(三)歌曲中技巧处理
这首歌曲技巧难度非常大, A段歌曲旋律迂回含蓄,呼吸采用腹式呼吸法,推动小腹横膈膜进行呼吸控制,通过腹肌收缩力量来把气息鼓弄于腰部以此来支撑歌曲演唱,这种呼吸方法发出的声线平稳、细腻,适用于旋律优美柔和、情感细腻的歌曲。B段歌曲旋律在 A段的旋法上進一步发展,速度和情感也进行了升华,再用 A段的呼吸方法就不能支撑歌者的演唱和情感的表达了,在 A段间奏进入 B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调整采用胸腹腔联合式呼吸法来演出表达歌曲。这种方式是由横膈膜下压,搭配胸腔扩张,小腹收缩以支持气息使用,这种方法发出的音色圆润结实,声音极其富有表现力,气息流畅、灵活,是最科学、最符合歌唱生理的呼吸法。
三、结语
作品通过营造一种守候情绪变化来进行自我振作与自我鼓舞,表现了歌者失恋不失态积极向上恋爱观。只有深入了解和学习这首作品才能在声乐技术成熟的条件下更好诠释作品的风味,给听众呈现出最佳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门雪.浅谈声乐演唱中歌唱语言的重要性[J].黄河之声.2011(13).
[2]尹辉.论声乐演唱中的“字正腔圆”[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6).
[3]孙莲.论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D].首都师范大学 2004.
[4]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
[5]刘飞.论声乐作品风格的构成[D].西南大学 2010.
[6]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
[7]邹本初.歌唱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1第1版.
[8]廖卉.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之“情、字、声、韵”[D].华南师范大学 2007.
[9]刘也愚.艺术歌曲的体裁界定及其艺术特征[D].上海音乐学院 2010.
[10]师乐.浅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的关系[D].中央民族大学 2011.
[11]王鑫.试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2]吴一帆. 声乐艺术理论[M]. 江西省高校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