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国
【摘 要】贝多芬在其32首钢琴奏鸣曲中大量运用并充分发挥重属和弦的特点,其结构样式、织体形态、力度速度运用兼具新颖独到之处,更具有大胆的开拓、创新精神。从重属和弦在其钢琴奏鸣曲的运用中,我们亦可窥见,贝多芬不失为西方古典主义音乐的继承者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
【关键词】重属和弦;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5-0047-02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无论在钢琴演奏领域,还是在作曲实践领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暂抛演奏技法层面而言,作品中传统、创新和声手法的综合运用,在作品曲式结构、调性意义、内涵表达等方面都体现了贝多芬锐意进取、勇于改革的创新思维。而重属和弦的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作曲家的如上创新思维,为其钢琴奏鸣曲带来不一样的色彩和韵味。
一、何为重属和弦
重属和弦是调式五级的副属和弦,即属和弦的属和弦。此时的调式属和弦具有了临时主和弦作用,而重属和弦则有了属和弦作用,这样,就出现了离调进行,其对于主调的不穩定性反向衬托出主调的稳定性。其带来的和声上的新颖色彩及其强烈的解决倾向动力,丰富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力,成为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法。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重属和弦的结构样式
(一)三和弦结构。传统三和弦分为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增三和弦、减三和弦,由两个三度音程构建而成。依据根、三、五音位置的不同,其又分为三种结构形式即三和弦、六和弦、四六和弦。重属和弦只用大三和弦、减三和弦及其转位形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重属和弦多用协和性质的大三和弦,体现出其早期创作的审慎和对德奥古典传统的继承。
(二)七和弦结构。传统的七和弦主要有以下几种,即大小七和弦、小小七和弦、减减七和弦、减小七和弦以及大大七和弦等。而由于根、三、五、七位置的不同,七和弦又分为四种结构形式即七和弦、五六和弦、三四和弦、二和弦。重属和弦的七和弦结构样式分为重属大小七和弦、重属导七减小七和弦、重属导七减七和弦三类。
(三)九和弦结构。在七和弦的基础上,再叠置一个三度音,即九音,则构成九和弦。依据根音与九音的音程性质不同,分为大九和弦与小九和弦两类。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以九和弦结构出现的重属和弦不在少数。
上述三种重属和弦结构样式,以三度音程关系为基础,不断扩展、转位,甚而简化,贯穿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早、中、晚期,并共同构建丰富多彩的形态、逻辑严谨的结构以及作曲家内在理性和外在感性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品质。
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重属和弦的织体形态
(一)柱式和弦织体。柱式和弦织体因其乐音同时发声,故而多用于表达宽广、深厚或沉闷、悲伤的情绪。在第七首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第7小节中,在渐强、突强力度的作用下,左右手同时弹奏相隔一个八度的重属和弦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是非常符合这一广板乐章性格的。
(二)分解和弦织体。在第一首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第24、25小节处,C小调的重属导七减七和弦结构辅以类似于三连音作用的分解和弦同时在左手、右手快速流动,体现出该急板乐章的英雄主义风格和作曲家如火般的激情。
(三)综合型织体。在第3首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的第13小节处,重属和弦的音型节奏通过四次不完全模进解决到调式属和弦。而C大调的连接部旋律通过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快速流动以及左手柱式和弦的支撑,显得从容不迫,张弛有度,自然过渡到副部主题上。
除上述几种常见织体外,重属和弦还常常以省略乐音的方式出现,但其丰富调式色彩的功能意义并未改变。如第五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第271小节处,C小调旋律只出现了重属和弦的特征音#F,但随后以经过音形式解决到调式属和弦。
综合分析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可见,柱式和弦织体的重属和弦出现的几率最大、最为常见,分解和弦织体较为多见,综合性织体使用几率较为一般。联想到贝多芬音乐的力度、强度要求,柱式和弦织体的音响效果是最为贴切和相符的。
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重属和弦的意义
重属和弦作为调式非基本音级和弦,在丰富作品旋律色彩、表达特定音乐内涵、调性转换、加强终止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丰富作品旋律色彩。调式七个基本音级上构建的和弦在旋律色彩的体现作用上有所局限,故而作为非基本音级的重属和弦在丰富作品旋律色彩,提高音乐表现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第8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1、3小节处的重属和弦为减减导七和弦结构,和弦本身所具有的张力和紧张感,配以柱式和弦的力量感以及长短节奏型的贯穿,使音乐弥漫着深深地悲痛和沉闷之感,让人难以自拔。
(二)表达特定音乐内涵。节奏、节拍、力度、速度、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等音乐要素都担负着一个共同功能,即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内涵。具有双重属和弦性质的重属和弦,在表达特定音乐内涵方面必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四首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第3、4小节处的重属三和弦。此乐章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在主题乐段中,运用协和的重属大三和弦来象征哲理思考,且贝多芬将此重属和弦进行跨小节延缓解决,以达到塑造层层推进、逻辑推理的思考者形象。
(三)自由转换调性。重属和弦属于离调和弦的一种。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利用重属和弦的这一特性在作品中进行调性转换,就显得特别自然、流畅。如第二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其呈示部主部主题由两部分构成,即八度断奏带来的刚毅性质的第一主题和三个声部分解和弦带来的如歌性质的第二主题。第16、17小节处的重属大小七和弦将A大调的第一主题转到了属方向E大调的第二主题上。
五、结语
对于七个具有守调性质的基本和弦而言,其色彩主要依赖于调式调性。相对而言,具有离调性质的重属和弦则更多的担负起旋律色彩的“调色板”作用。在钢琴奏鸣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大板块以及主题结构上,贝多芬都大量运用重属和弦,且其织体形态、组织手法、力度速度运用兼具新颖独到之处,更具有大胆的开拓、创新精神。贝多芬的这种丰富和扩大主题和声语汇的创作方法,对以后浪漫派作曲家的创作有很大影响。这一方法,使主题和声的发展有了无限的可能。和声不再是作为旋律的陪衬物,而是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音乐表现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
因而,从重属和弦在其钢琴奏鸣曲的运用中,我们亦可窥见,贝多芬不失为西方古典主义音乐的继承者和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其在钢琴奏鸣曲的作品结构、织体形态、音乐色彩等方面体现出来的高度严谨的创作思维和敏锐的创新精神,实为后人音乐创作的无限宝藏和准绳。
参考文献:
[1]何平.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和声特色[J],乐府新声,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