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采访,多角度挖掘城市文化信息

2018-06-08 13:15凌凤
记者摇篮 2018年4期
关键词:城市文化新闻采访系列报道

凌凤

【摘 要】大连日报文化专刊部与大连现代博物馆联合发起的“那年记忆:老照片上的你”系列报道,自刊报以来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受到业界好评。本文重点剖析本次系列报道的前期采访环节,从访前准备、细节捕捉、深入挖掘、“小中见大”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力图整理出有实际意义、可借鉴的报道经验。

【关键词】新闻采访 系列报道 城市文化

一、下“笨功夫”,做好充分的访前准备工作

访前准备是记者必做的功课,做好必要的准备是采访成功的前提。除了了解采记对象的基本信息之外,记者还要多了解关于新闻事实的相关背景材料,在这其中,既包括新闻事实的历史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包括新闻事实的专业知识背景。掌握有关背景材料,不但有利于采访的深入,也便于找到与对方攀谈的合适话题,谨慎而有效地寻找双方谈话的兴奋点、共鸣点和着重点,从而捕捉到更多、更有效的新闻信息,同时也有利于报道的写作。

新闻事实的背景有很多种,从纵向的角度看有历史背景,从横向的角度看有社会背景,新闻发生地的地域背景和文化背景,事件发生的深刻原因,新闻事实主体部分的有关背景。倘若没有这些背景说明,受众在解读新闻事实时就会比較费力。

对于需要纵深挖掘的历史文化类报道来说,访前资料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并且没有捷径可循,唯有多花时间、下“笨功夫”。在《荣盛市场:大连改革开放起步的见证者》报道中,记者遇到一个问题:老牌的荣盛市场到底哪年哪月创办的?为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决不能仅靠老人回述或市井谈论,记者依照“十比一”的访前准备原则,用了大量时间,在报刊资料室查阅了1978年-1980年三年的全部《大连日报》。通过查阅文献,找到了关于大连集市贸易的最早报道,在1979年3月2日《旅大日报》(今《大连日报》)头版《我市居民欢迎城市集市贸易》一文中提到“我市从一月中旬以来,在市内的中山区友好路、沙河口区长兴街、西岗区大同街等场所,先后开放了集市贸易,受到城市居民普遍欢迎”。不仅如此,还通过查阅资料、检索媒体报道等方式进行核实,在1980年1月6日《旅大日报》头版头条《我市市场呈现多年未有的繁荣景象》中找到相关佐证信息:“1979年,大连城市副食品市场建立9处,1月至11月成交金额635万元。同时,社队、城镇街道还兴办了400余个集体商业和服务业,还发展了个体商业劳动者数百人。”

正是由于准备工作做得扎实、充分,才使得见报信息准确、权威,亦使得系列报道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二、捕捉生动传神的瞬间和细节

新闻报道对细节运用得好,能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使人物更丰满,事件更生动,画面更具魅力,报道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以人物报道为例,细节不仅可以见其形,听其声,而且可以传其神,形象地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本系列报道多涉及人物经历、历史往事,对细节的捕捉更能有效提升报道的生动性与故事性,更加可读,更能唤起人们共同的历史记忆。在实际采访中,记者特别留意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瞬间和生动细节。

《剪喜字的姑娘原来是“天百”的省级劳模》结尾处描写胡玉英现在的生活,老阿姨不仅9年前学会了开车,而且学会发微信,时常秀自拍、晒旅游,“胡玉英笑起来眉宇间的神情亲切而活泼,似乎跨越了三十余载的岁月,与黑白照片上姑娘的笑颜合二为一。”

《荣盛市场:大连改革开放起步的见证者》特别讲述30年前的售货时极具特色的情景,“当时没有塑封机,多数的商户摊位上都有一个铁锯条和一段蜡烛,有顾客需要塑封,就用蜡烛把包装袋烫化出一条线,再用锯条一压,就算是封上了。”

《有关“大辫子”车和“乘车难”的记忆》中有这样的文字:“当时102路是照片中那样两扇对开的折叠门,几乎每到一个站点,都会因为乘客太多甚至连门口都挤满了人,使得门很难关上。这时谷立华就需要把身体探出车窗外推门,或者招呼车下的乘客帮忙推门,有时甚至还要用脚踹门才关得上。”几句话,就把当年车上人满为患、乘客蜂拥而上表现得淋漓透彻。

三、深入决定深度,努力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

本次“那年记忆:老照片上的你”系列报道在报道上有两个思路:一是纵深挖掘,要多方挖掘照片背后的故事;二是横向拓宽,要由点到面,透过小人物故事折射大时代变迁。

1.采访深入决定报道深度。采访是一个认识过程,唯有采访深入,报道才有深度。为确保采访深入,本次系列报道在采访方式的选择上,不仅有一般的面访,还采用了体验式采访,使得记者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认识更深刻、更实际、更合情合理。人要认识某个事物,就要和那个事物接触,就要生活在那个事物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记者只有争取同那个事情直接接触,亲自实践,才能真切了解那个事物。

《街头跳大绳的小女孩找到了》报道期间,记者先通过面访了解照片中历史往事,事后还专门找到照片拍摄地高阳街,通过实地考察,来切身感受承载当年学生们成长记忆的小巷子。将笔者的见闻感受融入报道:“原来的校园、操场、路道发生很大变化,但当年照片上那片小楼还在,没有了当年‘马路操场上孩子们的身影,小巷显得宁静而寂寥;而当记者走进望海小学的校园,看到正在上体育课的学生们雀跃的样子。”正是采访中做到实地体验,报道才能真正做到了有血有肉,才能深入到广大读者的内心,“应该有无数的家长和陶晶一样,既为孩子无法想像曾经的‘马路操场而小小遗憾,却也欣慰于自己的孩子能像现在这样自由地奔跑和跳跃……”

2.要同时做到“身入”与“心入”。记者采访中要同时做到“身入”与“心入”,即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通过深入采访,记者还原了1990年以前大连小学校在“马路操场”上体育课的历史场景,使人读来如在眼前,“当时学校的操场小,上课间操的时候,就把校门前的五五路封上,在那里上。而上体育课的时候,低年级的孩子在校内操场上,高年级的学生则是分散在学校周围的小巷子里。那时,甚至连运动会跑400米、800米,也都是围着小巷子跑的。还有早晨、中午上课前的自由活动时间也在那儿,孩子们儿时所有快乐的记忆几乎都是在小巷子里。”

《荣盛市场:大连改革开放起步的见证者》提到了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事:1995年1月,李先生妻子正值怀孕期间,就想吃桃子,李先生在荣盛市场买了3个桃子,花了150元钱。至今仍然记得清清楚楚,当时的反季水果和现在的不一样。那时候没有大棚,交通运输也不是那么方便,所以那时候冬天里卖的西瓜、樱桃都是本地进行保鲜储存的,成本很高。

《有关“大辫子”车和“乘车难”的记忆》破损的车体、拥挤的乘客、难以关上的车门、上半身探出车外的乘务员……这张拍摄于1989年的照片,將镜头对准了在青泥洼桥乘坐终点为桃源街的102路无轨电车加车的大连市民。上世纪80年代,像这样拥挤得几乎关不上车门的情形是早晚高峰时的常态,也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四、透过小人物故事看大时代变迁

“那年记忆”的老照片上,多是发生在平凡人身上的普通事,报道组在活动开始前统一认识:要把人物经历、感受放在广阔、深远的宏观历史背景下,这样更能彰显时代变化轨迹和历史文化内涵。在系列报道中,有意加入今昔对比,从细小的点入手,通过报道,展现出巨大的面,让人们真切感受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进步和生活的改善。

跳出照片本身,不仅要挖掘当事人当时情境,还要格外留意照片背后的城市故事,着重表现社会与时代的变化。

《剪喜字的姑娘原来是“天百”的省级劳模》通过剪喜字的历史瞬间,带出各时代的婚庆习俗、讲究,报道中还提到结婚彩礼中的“三转一响”“三大件”和“几铺几盖”。“三转一响”中的“转”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响”则是录音机。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三大件”的价格:上海牌全钢手表125元,永久牌自行车150元左右,上海牌缝纫机100余元。其实,当时的月工资收入也不过几十元。后来“三大件”变成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结婚还需有“几铺几盖”——铺盖越多说明娘家家底越厚。“我们那时候都要有纯羊毛毯,后来又‘兴的拉舍尔毛毯。”

成功的新闻报道不能只停留在对事物的表象认识阶段,而是要进入认识事物的个性和本质的深层。本次系列报道的主旨,是要将点与面结合起来,要将深入采访和提炼主题统一起来,在采访过程中形成主题,在形成主题的过程中深入采访。

荣盛市场照片只是偶然间拍摄的日常瞬间,其所代表的,则是“大连改革开放起步的见证者”。报道从荣盛市场的作用和影响展开,其无论从产品、地脚还是人气、口碑,荣盛市场都作为当时大连的一张名片,成为了大连最忙碌的一个外事接待单位。“开始的时候,一有人来参观就用大喇叭广播,后来荣盛市场进行了改革,录制了迎宾曲,伴着音乐介绍荣盛市场,还对商户进行了培训,只要一听到迎宾曲,商户们就像接到命令一样忙叨起来,该擦的擦、该摆的摆,再把自己摊位前后的地方收拾干净,让整个荣盛市场能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好的形象迎接来客。”

猜你喜欢
城市文化新闻采访系列报道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分析
记者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