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中
[提要]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是提升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地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进行测度和评价能有效促进联盟的健康发展。本文在综合考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征及其绩效影响因素基础上,从联盟投入、联盟运行、联盟产出等方面着手,构建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继而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目前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体运行绩效处于良的发展水平。此结果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提升联盟绩效提供理论参考或决策依据。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安徽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安徽省创新型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评估研究”(课题编号:JS2015HGXJ0092)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4月10日
一、引言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组织,基于各方的利益,以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结成共同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2007年6月,中国第一批共有4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了,主要涉及到农业装备、钢铁可循环流程、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煤炭开发利用四个方面。自此之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试点工作在全国各省市和地区积极开展起来。截止到2017年12月,安徽省已经陆续组建了六批共104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涵盖了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光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增多,对于联盟绩效的测度和评价势在必行,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构建评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安徽省为例进行了联盟绩效的测度和评价工作,以期为安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良性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较早对战略联盟展开了研究。Porter(1985)认为,作为企业和转包商联系的媒介,战略联盟是基于业务方面的关系而延伸得到的公司组合;Williamson(1985)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去考虑战略联盟,他认为当内部生产成本过高以至于导致纵向一体化成本过高时,就会出现联盟来节约交易费用;Teece(1992)提出,战略联盟指的是这样的一类企业组合,联盟企业之间以承诺和信任为特征进行合作,他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共同制定协议网络以达成承诺,并且把资源集合在一起共同开展活动;Caldeira等(2003)提出,产业技术联盟是在某一产业中,多个拥有相同或者类似产业背景的企业基于共同的目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联合起来,组成的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组织形式。国内学者主要围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机制、演变规律、组织模式等展开研究。如刘旭东、赵娟(2009)通过对我国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中出现问题的分析,认为在联盟运行机制中存在五个有待完善的问题;蒋樟生、胡斑琪(2010)运用Cournol-Hash博弈模型和动态优化理论,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下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且探讨了在不确定条件下联盟成员的知识获取能力对于联盟成员在维持、收购或者解散联盟中作出选择的影响作用;邸晓燕(2011)等在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分为若干类型的基础上,进而对不同类型联盟的政府支持方式展开分析研究;付苗、张雷勇、冯锋(2013)以T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从多方面对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并且提出在研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方面,产学研共生网络理论具有独特的优势及方法论价值。
在对联盟绩效的研究中,研究学者主要從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联盟绩效的界定。Beamisli和Delios(1997)把联盟的绩效定义为联盟的生存、持续时间、不稳定性或是失败;Das&Teng(2003)则将联盟绩效理解为联盟双方实现战略联盟初始目标的程度。另外一些学者的研究也丰富了联盟绩效的内涵。二是对影响联盟绩效因素的研究。Madhok & Tallman(1998)指出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当中,对于知识的输出意愿能够影响联盟内各成员的学习效果,进而会对联盟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Confessore和Mancuso(2002)通过对R&D竞争动态模型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他们认为科研投入和吸收能力是影响联盟高效运行的比较重要的因素;陈宏志(2004)基于关系资本的视角,研究得出友谊、信任、尊重对联盟绩效有重要影响;闫立罡(2006)研究分析了包括联盟能力、关系资本这两个方面对联盟绩效产生的影响;胡杨成(2007)指出存在若干对联盟绩效产生影响的因素,其中有联盟的外部环境、联盟企业的特征、关系及相互之间的匹配情况等。
关于联盟绩效的评价,Anderson(1990)通过研究提出了五因素综合评价表的方法,并用其对联盟绩效进行评价;Lyles和Baird(1994)等指出,判断合作绩效的好坏方法之一就是可以通过选择类似合作目标实现程度这样的主观评价指标来进行;Pratt(2005)等学者认为定义绩效评价必须从目的出发,评价的是组织管理效果以及组织给相关参与者带来的利益价值程度;汤书昆、张道武(2004)在分析创新联盟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合作博弈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对于联盟成员绩效进行评估的综合分析模型,并且用Shaply值作为权数对各联盟成员的最终绩效进行了计算;张海军(2008)在研究中首先构建了关于物流联盟的指标体系,进而基于指标体系评价了联盟的整体绩效、内部绩效等多个方面,并且选择了标杆原理法和模糊数学方法作为评价判断的两种方法,同时进行了实际的算例分析,根据指标体系判断结果,建立了相应的控制和激励机制;郑春玲、李军(2011)在研究中将AHP和灰色系统理论相结合,首先基于AHP构建指标体系模型,之后采用灰色评价法进行了结合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刘艳巧(2011)在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评价中,采用了平衡积分卡的评价方法,提出了基于平衡记分卡的绩效评价的一种评价思路。
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选择和指标说明。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比性、独立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根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特征、运行规律及影响其绩效的主要因素,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联盟投入、联盟运行、联盟产出三个方面设定指标,并以此为一级指标进而设定二级指标。对三个一级指标简要说明如下:
1、联盟投入。联盟投入可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三个方面来考量。财力的投入主要体现在研发经费的投入;物力的投入主要体现为科研设备的投入;人力的投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进行科研活动的人员投入;二是对技术人员培训的经费投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投入结构及投入数量是联盟绩效赖以产生的基础。
2、联盟运行。联盟运行涉及成员交流密切程度、成员资源共享度、成员收益分配协调程度和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程度等。从联盟成员之间合作关系的角度,联盟交流密切程度会影响联盟的运行绩效;从联盟成员优势互补的角度,联盟成员之间的作为技术、知识等的资源共享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联盟的绩效;从联盟成员的收益分配来看,成员收益分配的协调程度会对联盟绩效产生一些影响;最后,对于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程度能提高成员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也会影响联盟的绩效。
3、联盟产出。联盟产出可以从科技产出、经济效益、社会效应三个方面来考量。联盟科技产出可以用专利授权数、科研活动课题数、联盟创新体系建设程度等指标来衡量;联盟的经济效益一般用技术研发成果的商业化潜力来衡量,因为现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生的时间并不长,所以联盟的经济效益成果不是很明显,财务上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联盟的社会效应主要体现在联盟的研究成果对于生态环保建设的贡献程度。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上述指标,本文构建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
四、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测度和评价实证分析
对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进行测度和评价,主要通过两个步骤实现: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评价指标的权重;其次运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进行测度,并对测度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一)数据指标权重的确定。层次分析方法的权重确定常用的方法是专家咨询法,本研究所咨询的专家主要来自于安徽省各批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高校内的相关科研专家以及成员企业内的高层管理人员。笔者向200位相关高校科研专家和企业高管发放调查问卷,对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咨询。通过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并且对偏激信息进行剔除,收回有效的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调查问卷152份。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得到如表2所示的指标权重。(表2)
(二)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对联盟绩效评价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方法、Shaply值法、平衡计分卡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人工神经网络(ANN)评价法和灰色综合评价法等。本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模糊评价。具体过程如下:
通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总体发展良好,但是还有诸多方面需要改善,因此要想提升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绩效,必须保持现有优势,对联盟投入、运行过程、联盟产出三个方面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加以改进和完善,进而提升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绩效。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评价对象的特点及影响绩效的因素,综合已有研究构建了联盟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目前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体运行绩效处于良的发展水平,此结果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提升联盟绩效提供理论参考或决策依据。
为了更好地提升联盟的绩效、促进联盟的健康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一是完善联盟发展所需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环境,确保各联盟的良好运行,积极探索政府财政资金投入、联盟企业的自筹资金、社会范围内融资等多种筹集资金方式,保证联盟长期发展的资金供应。二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设立联盟试点的“样本区”等方式来强化技术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三是加强政府的监督协调,一方面通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监督制度规范参与主体的行为,以消除联盟各成员的疑虑,提高彼此的信任程度,进一步促进联盟健康运行;另一方面出台联盟管理处罚条例,以强化各联盟对联盟契约的履行力度。四是延伸联盟的外部网络,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每年定期举行联盟交流大会,让安徽省各联盟之间有机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经验,并且通过引进业内高水平专家和技术团体对联盟管理、技术等方面给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从而提升联盟人才素质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发起组织省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联盟运行绩效比较好的省份间的合作和交流,鼓励省内各联盟及各参与主体积极参加国内外合作交流,积极与国内外的其他企业或科研院校之间开展合作研究、学术交流。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st.gov.cn/yw/200902/t20090220_67551.htm,2009.2.21/2013.12.1.
[2]Porter,M.E.Competitive Advantage: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J].Free Press:Newyork,1985.
[3]O.E.Williamson.The Economic-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J].New York:Free Press,1985.
[4]Teece,D.J.Competition,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Arrangements for Regimes of Rapid Technological Progres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2(18).
[5]Caldeira,JoseCarlos,Chitus,CIaudia-Melania,Mendonca,JoseManuel.Strategic Alliances and Innovation Projects Success[C].The ISPIM 2003 Conference,2003.
[6]刘旭东,赵娟.产学研战略联盟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研究[J].太原科技,2005(4).
[7]蒋樟生,胡球琪.不确定条件下知识获取能力对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影响[J].管理工程学报,2010(4).
[8]邸晓燕,张赤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性质、分类与政府支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3).
[9]付苗,张雷勇,冯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模式研究——以T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1).
[10]Das TK,Teng,B.Partner analysis and alliance performance[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19.
[11]Madhok,A.&Tallman.Resources,Transactions,Rents:Managing Value through Interfirm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8.9(3).
[12]Confessore G,Mancuso P.A dynamic model of R&D competition[J].Research in Economics,2002.56(4).
[13]陈宏志.企业策略联盟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2).
[14]闫立罡.企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5).
[15]胡杨成.战略联盟绩效的影响因素及理论评估模式[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21(2).
[16]Anderasen AR.Profits for Nonprofit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6.76(6).
[17]Lyles,Marjorie a.&Inga S.Baird.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in Two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The Case of Hungary and Poland[J].Managen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1994.34.
[18]Prattd.A comment on the debate between Max Moullin and Fabrizio Bocci[J].Perspective on Performance,2005.4(2).
[19]汤书昆,张道武.基于合作博弈的知识联盟成员绩效评判研究[J].系统工程,2004.22(4).
[20]张海军.物流联盟评价及控制指标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经济工商管理学院,2008.
[21]鄭春玲,李军.基于灰色AHP的患者满意度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