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堂评改作文的教学艺术

2018-06-08 04:15夏家发彭近兰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贾老师当堂清香

夏家发 彭近兰

贾志敏老师特别善于当堂评改小学生作文。他常对学生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为了勉励学生,他曾讲过著名文学家夏衍的故事。夏衍病重住院。一天,他病情突然恶化。他身边的人忙说:“夏老,我马上去叫医生!”这时,夏衍不知从哪来的一股力量,坐起身,大声喊:“不是‘叫,是‘请!”说完,他便倒在病床上了。夏老改动了一个字,感动了无数人。贾老师教作文,亦如此用心良苦!(贾志敏.和孩子们一起快乐在语言文字中——小学生作文教学札记[J]. 语文教学通讯. 2007,〈Z3〉)

多数教师评改作文,常在作文本上面做详细辛苦的圈点旁批。其结尾多有“选材新颖,构思巧妙,叙述条理,清晰,中心突出,不够生动具体,你真棒,加油”等评语。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难以领悟这些话语。长期以来,小学生体会不到写作乐趣,得不到及时指导和切实提高。贾老师的办法,是当堂当面评讲作文。其形式不拘一格。贾老师的作文评改课上,经常笑声不断,智慧火花随处可见。师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语言运用的魅力,训练语言运用的能力。

【课例呈现】

《记一件_____的事》作文教学实录片段

贾志敏

一、听读,找中心句

师:我们都知道,一篇作文是由一个个段落组成的,每一个段落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每一个句子又是由一个个词语组成的。因此,写好作文,就要用好每个词,写好每句话和每段话。下面老师念几段话,大家认真听,仔细想,每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老师念第一段话)

生:这段话是围绕“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来写的。

师(翘起大拇指):你讲得真好!

(老师念第二段话)

(生紧张,在老师启迪下,第5次才说完整:“这段话是围绕‘河马的嘴比一般动物的嘴都大来写的。”)

师(提高声音,高兴地):真了不起!(走上前)我可以跟你握手吗?(跟这位学生握了手)你一共错了4次,第5次才正确,同学们都没有这种学习经历。学习就是要这样,错了没有关系。

(师又说了第三段话,学生很快答出。)

二、指導仔细观察

师(出示一个大橘子,放在学生容易看见的位置):这是一个橘子。(板书:这个橘子真可爱)谁来读呢?(一生读)

师:读得一般。谁再试一下?(又一生读,“这个”拖调了。)

师:不是念“这——个”,应该念“这个”,语速要快些。你读。(学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

师(板书:啊!)在前面加一个“啊”,谁能读好?(学生读得不错)

师:啊,这个橘子真可爱!怎么个“可爱”,要用事实说话,要表达形象,要把话写具体。怎样写具体?要——(板书:观察)观察,指的是以看为主,对事物进行调查。观察要——(板书:仔细)仔细。如果要写这个橘子,你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

(学生说了颜色、形状、大小,教师板书。)

师:小朋友真聪明!还有吗?(见学生不举手,老师走过去,拿起橘子,做了一个“掂”的动作。)

生(脱口而出):重量。

师(板书:重量):好!再近一点呢?(老师把橘子送到鼻子前,做出嗅的动作。)

生(抢答):味道。

师(反问):是味道吗,鼻子能知道它的味道吗?

生(恍然大悟):香味。

师(板书:香味):再仔细观察(特意展示了橘子带叶的柄)。

生:这个橘子上有叶子。

师:一般橘子都没有,这是这只橘子的个性(板书:特征)。现在剥开橘皮,你就看到——(生:橘瓤)一尝就知道——(生:味道)

师:这样观察就仔细了,如果把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也就具体了。(板书:写得具体)

三、指导写具体

师:光写具体还不够,文章还要生动,怎么写才生动呢?那就要展开想象(板书:想象),想象要合理(板书:合理)。把你想象到的写进去,文章不就具体、生动了?

(老师手拿橘子,引导学生边看边展开想象。)

师:颜色——

生1:黄中带绿。

生2:黄中透绿。

师:“透”用得好,这说明绿色是慢慢显现的,很淡。形状——

生1:圆溜溜的。

生2:像一个小南瓜。

师:大小呢?

生:有我的拳头那么大。

师:请你掂一掂,它大约有多重?

生(用手掂了掂):大约有二三两。

师(把橘子送到一个学生鼻子前):你闻闻。

生:清香。(师又送到另一个学生面前)

生:一股淡淡的清香。

师:对,不是刺鼻的香,再看特征,橘子上有叶子,像什么?

生:像顶着一个小小的帽子。

师:再想开去,它一定是——

生:它一定是刚摘下来,一定很新鲜,一定很好吃。

师(剥开橘皮,请了一名学生):你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片橘瓤?(学生数了,共有12瓤。)

师:它看着像什么呢?

生: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

生:好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悄悄话。

师(让两个学生摘下两瓤):你们尝一尝,什么味道?

生1:甜滋滋的。

生2:甜中带点儿酸。

四、学生写段,教师评价

师:我们以“啊!这个橘子真可爱啊。”为开头写一段话。(具体讲了写的格式要求。学生练笔。)

(学生练笔后交流)

生:啊!这个橘子真可爱。

师:你读出了感受,我听了,也觉得这个橘子真可爱。

生:它黄中透绿,扁扁的,像个小南瓜。

师:写得形象。这么一想象,文章就生动了。

生:又像节日里挂着的灯笼。你看!你看!

师:好!这儿为什么要两次用“你看”呢?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惊喜的感觉,小孩子就喜欢这样说话。

生:放在手上掂一掂,沉甸甸的。放在鼻子前闻一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师:“闻”“有”可以去掉。另外。“放在鼻子前一闻”和“一股淡淡的清香”中间缺了一个字。你再读,读好了,语气出来了,这个字也就出来了。

生(该生连读了好几遍,直到读进去仿佛为清香所陶醉时,“啊”字脱口而出):放在鼻子前一闻,啊,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剥开橘皮,我一数,一共有12瓤,它们多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悄悄话。

师:加上“着”和“呢”,再读一下。

生:它们多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呢。我摘下一瓤,放在嘴里。

师:“放”是把东西放在桌子上、阳台上等,嘴是一个腔囊,应该说“放进”。

生:我摘下一瓤,放进嘴里,咬了一口,甜滋滋的,还有点兒酸溜溜的感觉。

师:是感觉?

生:还带有酸溜溜的味道。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呢。

师:这位小朋友写“吃”用了12个字,三个动作:“摘下一瓤,放进嘴里,咬了一口。”写得细腻,文句通顺,好!

(第二个学生交流,老师再评讲。)

【课例梳理】

对贾老师评改作文的教学艺术,笔者试做简要梳理。

一、当堂即兴评改——在读中改

贾老师常用“读中改”的评改方式。学生完成作文后,先让一位学生面对全班同学朗诵自己的作文。贾老师边听边带领全班同学一起修改,或及时指出文中的不足,或让其他同学一起讨论,积极参与作文的修改。在这样的“作文修改总动员”中,贾老师总能很快捕捉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及时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们心悦诚服。

《记一件_______的事》的作文指导课例,就足以说明“读中改”作文的效果。在这堂课上,贾老师带了一个大橘子到课堂,指导学生如何描写这个橘子。在随后的练笔交流中,学生读到这样一段话:“放在手上掂一掂,沉甸甸的。放在鼻子前闻一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乍一听该句没有问题,可是贾老师却说:“‘闻‘有可以去掉。另外,‘放在鼻子前一闻和‘一股淡淡的清香中间缺了一个字。你再读,读好了,语气出来了,这个字也就出来了。”贾老师一直耐心等待。这个学生一连读了好几遍,直到读进去了,仿佛真的为橘子的清香所陶醉,“啊”字竟脱口而出。这个句子即刻干净简洁许多:“放在鼻子前一闻,啊,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剥开橘皮,我一数,一共有12瓤,它们多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悄悄话。”

这还不够,贾老师又说:“加上‘着和‘呢,再读一下。”这样,一个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的句子就出来了——“放在鼻子前一闻,啊,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剥开橘皮,我一数,一共有12瓤。它们多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呢。”

贾老师常说,七分文章三分读;读,可以弥补写的不足。在这样的一读一改中,贾老师指引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情感不断修改丰富自己的句子,使写出来的句子更为生动,更有韵味。这样的当堂即兴修改,对老师自身的语言素质要求很高。老师要持续地有意识锐化其语感洞察力,历练其应变生成力,筑牢厚实的语言功底。作为语言大师的贾老师,总能凭借着其精妙的语感,瞬间捕捉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与瑕疵,继而进行精准的点评,每一处的点评都令人信服,有时甚至让人拍案叫绝。

在其作文课堂里,他一直都坚持这么做。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一堂作文课就点评一个学生的作文,效率是不是有点儿低?但是,这些疑问是毫无道理的,语文学习,尤其是作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是靠像这样长期的规范的训练养成自觉的提炼语言的习惯,为学生长期的学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这样活跃的课堂中,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正是体现了将学生视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层层递进地启发——仔细观察,合理想象

小学生习作的常见问题是内容空洞,描写不翔实,文章呆板枯燥无味。面对这一困境,一线的应对方法不多,且效果不显著。贾老师自始至终坚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教学原则。每堂作文课上,他都耐心指导学生如何充实作文内容,描写细腻。贾老师的方法其实很普通,那便是仔细观察,合理想象。每个语文老师都知道的。贾老师便是运用这一朴实的教法,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耐心引导学生。这样每节课都脚踏实地夯实基本功,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地日益见长。

这里,我们通过一节《记一件_______的事》作文课的当堂评点,管窥贾老师指导学生充实作文内容的教学艺术。

贾老师问学生这个橘子是怎么个可爱法时,在黑板上板书“观察”二字,说道:“要用事实说话,要表达形象,要把话写具体,就要通过观察。观察,指的是以看为主,对事物进行调查。”紧接着,贾老师又板书了两个字“仔细”。这样学生们明白了要仔细观察才能有东西可写,但是这时,他们还是不清楚怎样写,因为要观察什么、怎么观察作为主要问题还没解决。

于是贾老师先问学生:“如果要写这个橘子,你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观察?”学生列举了颜色、形状、大小等维度后,就停住了。这时,贾老师不急不躁地肯定学生的答案,拿起橘子,做了一个“掂”的动作。学生们受到启发,脱口而出:“重量。”接着,贾老师又提示道:“好!再近一点儿呢?”他把橘子送到鼻子前,做出嗅的动作。学生们立即抢答:“味道。”此时贾老师及时地反问道:“是味道吗,鼻子能知道它的味道吗?”学生们恍然大悟:“是香味。”到此为止,观察点已经全部都覆盖了。但是贾老师却进一步提示学生再仔细观察,还特意展示了橘子的带叶的柄,并板书“特征”二字,说道:“一般橘子都没有,这是这只橘子的个性。”这样通过不断提示指引,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了仔细观察的全过程。

接下来的描写,就具体了。基于以上不同维度的观察,指引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例如形状——像个小南瓜,大小——有拳头那么大,叶子——像顶着一个小小的帽子。

这样仔细观察与合理想象,文章显得内容翔实,描写形象,读起来趣味盎然,一改呆笨空洞的毛病。贾老师就是用这样的层层递进的启发方法,一步步地教导不知道如何下笔的学生知道了如何动笔,并且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使习作更为生动。

三、展现语言的魅力——力求语言精准

贾老师对学生语言的要求不仅是准确,更是要力求精准,准确而精当。

本课中,一位学生写道:“我摘下一瓤,放在嘴里。”这句话看似平常,无甚毛病。贾老师却说:“‘放是把东西放在桌子上、阳台上等,嘴是一个腔囊,应该说‘放进。”“在”字改为“进”,句子语感迥异。“在”字句,是平面、静止的感觉;“进”字句,是腔体、动态的感觉。紧接着,学生继续读:“我摘一瓤,放进嘴里,咬了一口,甜滋滋的,还有点酸溜溜的感觉。”贾老师紧跟问道:“是感觉?”学生急忙改正:“还带有酸溜溜的味道。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呢。”贾老师这才满意,赞了一个“好”字。

类似这样字斟句酌、力求精准的评改活动,在贾老师的课堂上比比皆是。如这样一个句子:“我们家住在金龙东苑。小区里真美,道路两旁种着许多高大的树木。”贾老师就指出了两个不妥的地方。其一,“家”不能跟“住”连着。可以改成“我们家在金龙东苑”或“我们住在金龙东苑”。其二,“道路两旁种着许多高大的树木”中的“树木”应改成“树”。“树”是根植于泥土中的活体,而“树木”则指已被砍倒的树干,它没有生命。对于这些语感别扭的句子,贾老师能敏锐指出其不合规范的地方,并及时提出确当的修改建议。

贾老师对于语言文字的精准评改,几乎贯穿着其整个习作教学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语感能力,还养成其严谨规范的学习态度。

四、批语闪耀人性的光辉——人性化的批语

贾老师评改作文的艺术,不仅体现在当堂精彩点评中,还体现在课后作文评语上。贾老师的评语,不是耳熟能详的套话,而是师生平等的对话,一如其当堂精彩点评。我们以“‘特殊的礼物”这篇习作的评语为例,一起来欣赏贾老师的习作评语:

有句古话:“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是父母的作品,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因此,指望孩子健康成长,是做父母的心愿。一封很平常的信,信里夹着一张剪报。剪报上刊登的是一篇《争虾与让瓜》的文章,旁边还清晰地写着五个字“请认真理解”。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什么东西了,连妈妈平时再三叮嘱的话也没有留下片言只语。小作者没有过多地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只是将故事内容叙述了一下。因为故事本身就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毋庸多言,小作者已经“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文末的最后一句话便是佐证:“我这才深深觉得这剪报确实是一份‘特殊的礼物。”“學作文,也是学做人。”教作文的我,读了这篇习作以后,对此更深信无疑了。

贾老师的批语是对话式的,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此时,贾老师不再是一位严肃无情的指点江山的作文“判官”,而成为了学生作品的和蔼可亲的真诚的拜读者、欣赏者、分享者,已经和学生的作品、精神世界融为一体。贾老师的批语,闪耀着人性光辉,突出了学生作为主体的独立人格。批语中,并没有让学生看了似懂非懂的艰涩词句,而是设身处地地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贾老师常讲“学作文,也是学做人”,他始终密切关注作文背后的主体——“人”,关注学生的“人性”,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人”的发展需要。选材、立意、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写作技巧当然重要,贾老师却都把他们放到了第二位。“习作的主体是人。要是没了心灵、真的情感、善的思想,让学生作文就没有意义了。”

五、总结:贾老师当堂评改习作的诀窍

《贾老师讲作文》是上海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后传播各地,家喻户晓。贾老师当堂批改小学生作文的独门绝技,让师生、家长叹为观止。其实,贾老师的诀窍很简单。他帮助学生充分激活并利用其口头语言积累,用口头语感去支撑书面语感,把口头语感转化成书面语感,用口头语感去检验书面语言,以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规范。

贾老师当堂评改习作的人选和内容,是按学期周密安排的。其评改人选,讲求机会均等,又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结合单元核心技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习作需求,来安排讲评人选。贾老师力求做到“教一个惠全班”。每次讲评的要点都包括两方面:一是每次习作的核心技能,二是语感习惯锤炼。习作核心技能,是教学中的即效、刚性、显性的学习目标。这些技能比较陌生。教师须指导和帮助学生认真揣摩、尝试运用它们。语感习惯属于延效、柔性、隐性的学习目标,需要随机练习,常抓不懈。如《记一件_______的事》一课的核心目标是学会细节描写。贾老师的讲评主要着力引导学生观察仔细、用词精准。

在贾老师的作文课堂里,学生愉悦地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规范——行文规范,标点规范,评价规范。学生乐于接受贾老师的方式,积极进行语言规范训练。贾老师没有责备,没有无奈,有的是对学生的关爱。他用大爱与耐心,指导每一位学生,把爱心融入孩子们的世界。

猜你喜欢
贾老师当堂清香
清香四溢的树
小学数学当堂训练的设计策略
初中化学当堂训练现状分析与对策
神秘的礼物
不怕死的留下
浅谈当堂反馈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寻找
你猜我猜大家猜
师恩难忘
大师很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