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中国人类学的代表,林惠祥对我国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在人类学的教学上,林惠祥积极倡议在厦门大学成立人类学系和人类学研究所。由于当时国内的人类学正处于分科发展的阶段,他的倡议没有被采纳,直到他逝世后的1984年4月,国家教育部才批准厦门大学成立人类学研究所;在同年的9月,厦门大学增置人类学本科,招收人类学研究生。林惠祥还开辟了台湾少数民族、台湾与大陆关系等学术新领域,丰富了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林惠祥;人类学;厦门大学
林惠祥(1901-1958), 1927年入菲律宾大学, 师从美国历史学派考古人类学家拜耶教授学习人类学, 获硕士学位, 1931 年开始任厦门大学历史社会学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 厦门大学历史系主任 、南洋研究所副所長等职 。林惠祥是我国人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后来的学者主要从中国人类学的学术视野对其学术贡献进行总结。实际上,作为人类学的代表,他的学术成果在人类学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从人类学方面总结林惠祥的学术成就,探究其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对中国人类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一、民族调查
民族调查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特别是在解放以前。而林惠祥两次对当时被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下的我国领土台湾高山族进行的考察,更是冒着生命的危险。 1929年,他受中央研究院托化名林石仁,假扮成商人到台湾,克服各种困难,对 高山族进行考察,获得标本百余件,所撰《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一书在1930年由中央研究院印行。1935年,他在厦门大学任教员,假托教会中学教员,化名 林淡墨,二次入台,又获民族物品数十件。此外,1936年春,他与厦门大学郑德坤、庄为巩等去泉州中山公园发掘唐墓获文物数十件, 1937年去闽西武平,与梁惠溥、雷泽光等考察获新石器、印纹陶等物 ,1938年旅印,获有关印度考古及民族文物多种;l941年,赴北马来亚吉打州,发现史前遗址时收获颇大,1947年回厦门大学任教期间,对闽南各地考察,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多处,1951年到1956年,发现龙岩、惠安、永春、福州、长汀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写有考察研究论文,奠定了我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文化研究的基础 。
这一系列的实地考察 ,不但为我国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研究,取得了第一手的宝贵材料,为这些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其功劳不言自明;而且由于时代和地理环境之关系,他还通过有关考察,对南洋民族进行了族源研究,以及与中国华南民族关系之比较研究 ,也取得了极大的成果。
二、理论研究
林惠祥对我国人类学的理论极为重视。林惠祥主张全域性的人类学,其人类学范围也是至今美国学术界多数人所主张的包括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分支学科。他倡导用“历史的眼光”研究人类学 ,其学术研究表现出鲜明的人类学“中国历史学派”特色。有学者总结道:林惠祥的人类学研究表现出强烈的文化人类学、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特性,这种三位一体的的研究方法特别是田野结合文献的实践,为南方人类学学术特色的形成的人类学的“中国历史学派”注入了丰沛的内涵与活力 ,它与北方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整合互为参照、互为补充, 共同构成一个具有区域特征和传统优势的中国人类学体系。
林惠祥在台湾人类学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最先开辟台湾少数民族史、台湾与大陆关系史等学术研究新方向 ,最早科学地论证了台湾与大陆史前族群、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林惠祥是我国现代学者中系统研究高山族历史文化的第一人。日本占据台湾时期他先后1929 年和1935年冒险深入台湾高山族村社, 实地调查高山族文化,同时调查台北园山贝丘遗址。两次采集200多件石器和陶片标本,这些成了大陆博物馆中惟一的台湾考古珍藏,这批珍藏可说明人类之原始文化,可以为人类学的研究提供帮助 。
三、培养人材
林惠祥是我国人类学这一学科的一位创建者 ,1928年由菲律宾大学研究 院人类学系毕业后即开始为建立我国的人类学而努力。实地考察、著书立说、筹建博物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要推进我国人类学的发展 ,最重要 的还是培养人材。几十年来 ,他孜孜不倦地为我国人类学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材。围绕人类学科,他开设了人类学通论、中国民族史、亚洲各国史、南洋史、社会发展史、考古学通论、民族志等20多门课程。解放后,除了继续开课外,自1951年起,并兼历史系主任,还负责培养实习研究员、助教、讲师,在1956年秋,高教部指派二名考古学副博士研究生,由林惠祥同志负责培养。指导的课程有:石器时代考古学、有历史时代考古学,古物分类研究、古迹分类研究、文化人类学、日文等课程。历年来并率领历史系同学在炎热的暑期及寒冷的冬季,爬山越岭进行野外考古实习 ,还指导同学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
四、建立人类学博物管
林惠祥,以他所学的先进理论为指导,进行深入的民族社会调查和考古工作 , 进而综合研究建立新的人类学理论,指导教学、培养人材。但他很早即已萌发建立人类博物馆的计划。人类学的教学和研究,需要有原始文化之标本以供参考,他就节衣缩食,自己出资搜购文物标本,加上调查所得和友人捐赠,得到三四百件 文物,在厦门大学建人类学标本陈列所 ,1934年创立厦门市人类博物馆筹备处 ,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携陈列品去南洋,精心保护,抗日战争胜利后带回;1951年, 他将所获文物标本 、图书数千号近万件捐献给国家,建议由厦门大学设立人类博物馆,并进一步筹建人类学系和人类学研究所。经教育部批准,用一年多的时间筹备,政府拨下经费,合并厦门大学原有文物,1953年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正式建立。建馆后,他主持博物馆的工作,并继续收集材料 ,1956年,共有大小38个陈列室,陈列有:原始社会和古人类复原模型、南洋马来亚旧石器、华北地区新石器和彩陶、福建、台湾和东南地区各地新石器和印度、东南亚的新石器、历代的铜器、玉石器、陶瓷器、明器、武器、货币、甲骨、印章、社会仪式品、宗教品、雕塑器、建筑物、石刻、字画、历史文件、衣服饰物、中外历史人物和社会发展 史模型。民族文物有:舍族、高山族和南洋民族、印度、日本等地文物、世界人种模型、图画等。他在《陈列品说明书》中说:“陈列的目的是要说明人类本身的起 源演变及其生活文化的发展途径,以供我们现代人的借鉴,为创造未来的幸福世界参考。”
参考文献
[1]林惠祥:《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 , 林惠祥著、蒋炳钊编:《天风海涛室遗稿》.
[2]参见顾天枢:《介绍林惠祥编: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 ,《边疆》第 2 卷第 3 、4 期合刊, 1937年.
[3]李亦园:《林惠祥的人类学贡献:怀念乡前辈林教授逝世四十周年》 ,《东南学术》1998 年第 5 期.
[4]林惠祥撰述、何炳松校阅:《世界人种志》,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第58-59页.
[5]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上册, 商务印书馆1983年复刻本,第117页.
[6]林惠祥:《南洋马来族与华南古民族的关系· 前篇》, 林惠祥:《林惠祥人类学论著》 ,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8页.
[7]林惠祥:《福建民族之由来》,林惠祥:《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第292页.
[8]蒋炳钊:《〈天风海涛室遗稿〉编后记》 ,林惠祥著、蒋炳钊编:《天风海涛室遗稿》 , 第444页.
[9]林惠祥:《“台湾者中国之土地”》 , 林惠祥著、蒋炳钊编:《天风海涛室遗稿》 , 第 219 页.
[10]林惠祥:《南洋马来族与华南古民族的关系· 后篇》,林惠祥:《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第 319、333页.
作者简介
温天琪(1993-),女,汉,黑龙江大庆人,学生,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