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鑫玉
摘要:随着新课改地不断推行,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解释,即不仅仅要教授初中数学教材上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做到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因此,本文就以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为出发点,探究当前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可行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运用与提升,更是为高中的深入学习打基础的重要时期。所以,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又一新的探索与尝试。所谓生活化,就是在教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以生活中的事物为素材,积极创设情境,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学会知识迁移,灵活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一、当下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与不足
1.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对生活化教学不够重视
虽然近几年的初中数学教育得到了飞速地发展,新课程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着,但是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们长期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对于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认识不足,没有给予其足够的重视,致使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自信心,再加上同学的基础参差不齐,就使得初中数学的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现。
2.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生活化教学效率不高
由于部分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缺乏一定的生活化教学的经验,就使得最终的生活化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这些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灵活地运用专业术语来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准确讲解,让学生真正理解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和内涵,导致了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和价值。
3.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不够密切,实际应用性不强
随着各广大教师们对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创新,生活化教学的模式已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但由于教师对其内涵把握不充分,一味地注重课堂上教授内容的生活化,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使得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不够密切,实际应用性不强,不能真正地实现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以提高初中数学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现阶段提高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对策
1.加强对生活化教学的重视,转变教学理念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使得教师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不够,其中也包括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所以,这就需要教师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对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提高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整体水平。
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一章时,教师们就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与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形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实现教学方式生活化
现阶段要想真正实现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还需要努力提高教师们的专业技能,加强实现初中数学教学方式的生活化。这就要求了教师们充分认识新课改的内涵和本质,在课堂上科学合理地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實际的情境,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运用,真正实现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
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一节时,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积极创设生活化问题,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讲授,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3.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性
除此之外,提高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还需要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综合利用教材,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努力提高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授《轴对称》一章时,教师就可以在讲授基础知识的时候运用生活素材,设计具有生活气息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参与,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是整个数学学习过程的重要转折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们充分认识到加强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性,即加强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所以,教师就应在日常教学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生活化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梅玉.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中),2015(06).
[2]谢华标.论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4(19).
[3]陈蜻巧.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3(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