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迪申
摘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风筝制作技艺就是是其中的一种,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工艺美术,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与中国的传统风俗文化和现代旅游结合之后,其内涵愈加丰富,并最终形成了特有的东方文化。对风筝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风筝文化的理解,认识其对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生活的重要价值,从而更有效、更自觉地发挥风筝文化特有的功能。
关键词:风筝;历史起源;审美价值;传承发展
追溯风筝的起源,可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书《韩非子》中记载,墨子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这便是关于风筝起源的一说,又称“飞鸟说”。传说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根据历史记载和现已发现的古代风筝来看,以鸟的形状为多,加之古人对飞鸟的崇拜,因此“飞鸟说”广受推崇。
最早的风筝主要用于军事。据《鸿书》记载:“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公输班就是在我国民间家喻户晓的木匠的祖师爷鲁班,他制出风筝来刺探宋国的军情,可以算是早期的军火商。汉代张良在与楚霸王最后争战的时候,借大雾放起一只丝制的大风筝,上缚一个吹笛童子,吹奏楚调。四面汉军和着乐曲唱起楚歌,令楚军思乡心切、不战自乱。三国时的诸葛亮也曾利用风筝传递消息;到了唐代中期,社会进入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风筝的功用开始从军事用途转向大众娱乐。同时由于造纸的发展,风筝的制作材料也由丝绢转而开始使用纸张,因而又称“纸鸢”。到了宋代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类型更加的丰富。明清时期风筝的发展达到了鼎盛,無论是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各种民间工艺和风筝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木版年画、贴纸、纸塑浮雕、剪纸、描金银、加纸花等,使得风筝的装饰变得丰富多彩;风筝的音响装置也有所发展,用葫芦、白果壳做成的各种哨子,装在风筝上,发音雄浑响亮。同时,风筝也在向世界各地流传。
中国戏曲和年画等民间艺术对风筝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有些风筝的名字就是一些戏曲或年画的名字。如“新春牛图”风筝。“鹤鹿同春”风筝,“吉庆有余”风筝等,从内容到名字都是年画的。“白蛇传”风筝、“许仙游湖”风筝、“红娘传书”风筝、“昭君出塞”风筝、“瑶池赴会”风筝等,都和戏曲有着直接的关系。风筝与当地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和泥塑艺术也有着不解之缘。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风、线、放、调、收。中国风筝以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制作而成。四艺中,"扎"要求达到对称,使风筝左右两侧的受风面积相当;"糊"即要保证整体平整,干净利落;"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而这“四艺”的综合活用还要求做到风筝的设计与创新。一个简单的风筝从选材到制成成品,最快也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机器大工业条件下产业化规模化后要求的高效率生产,是这种手工制造模式不能适应的。但是一旦换成机器,就丧失了手工的特色,这也是许多手工艺行业不能形成规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风筝是技术和艺术的结晶,它的无穷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风筝爱好者在中国各地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它们风格各异,或粗犷豪放,或活泼精巧,或色彩绚丽,或清淡素雅,成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同时,风筝的传承与发展也使民间风筝进一步得到普及,放风筝成为全国人民文化体育的重大活动,风筝也向多功能、高层次发展。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简短的14字,在诗人陆游的笔下便将竹马和风筝写活了,风筝摇曳长空的生动情景清晰呈现。在广博的中华文化中,放风筝早已是中华民族传统娱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从中不仅诞生了很多诗句名篇,也丰富着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风筝,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的艺术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民俗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运用吉祥图案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富有独特的文化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我200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庆扎制的200多米的“中华巨龙”,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国民间风筝主题鲜明,配合传统节令,装饰性突出。制作风筝的手工艺人按照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审美习惯来制作风筝,寄托人生的乐趣和理想。这样风筝的造型、用料、色彩、风格就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气息。另外,民间风筝的古老传统,受地域文化、经济、风俗等因素影响,制作者祖传世袭,相互观摩,有集体创作的性质。因此,风筝不但具有了高度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同时也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作为风筝制作技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立项人,我深刻感受到了“非遗后继无人”的尴尬现实。只有提升全社会对非物质遗产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让非遗传承人生活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才会激励更多年轻人投入到非遗传承中来。这既需要外部的社会支持,也离不开内部的“自我救赎”。让非遗传承更加人性化、更具有操作性,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让非遗传承人的不再为生计而奔波,才能让珍贵的‘非遗保护能实现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梁俊雄,朱琦.论风筝文化的社会功能[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