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晓峰 常培育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并从国际关系和国家外交发展战略高度作出具体规划和部署。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现实依据和具体路径,有利于澄清相关模糊认识,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发展 中国宣言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这是铿锵有力、发自肺腑的宣言,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初心和使命,深刻蕴含着为人类如何创造美好未来而贡献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的理性和智慧。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历来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能不能拥有美好未来、如何创造美好未来,是当前人类社会实现发展进步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倡导并致力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人类美好未来的开辟提供了重要选择。
就人类本质而言,构建命运共同体是“类存在”本质的充分展开。人类作为一个总体,既是充满差异、矛盾、冲突的存在体,同时也具有同一、合作、和谐的因素和趋向,有着共同性质、共同利益、共同命运。基于同一、合作、和谐的因素和趋向,人类形成了各种因共同生活中的某种纽带联结起来的稳定的人群集合体,即人群共同体。比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原始共同体、以共同信仰为纽带的中世纪信徒共同体、近代的民族共同体、阶级共同体,以及现代国家共同体、国际共同体,等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尊重人类不同个体、不同群体和社会组织之间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的本真状态,充分开显人的“类存在”的本质,有效化解差异带来的矛盾、冲突和战争,实现全人类的休戚与共、同舟共济。
当代世界,发展鸿沟、利益竞争、制度较量、敌对状态、武装冲突、恐怖主义大量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这种状态的遏制,有利于这些矛盾的解决。人们对和平、发展、进步、和谐的追求往往同战争、贫穷、落后、对抗交织在一起,构成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创造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需要化解矛盾,有效遏制战争、贫穷、落后和对抗。矛盾的遏制和化解,不能靠抹杀差异、追求绝对同质,而要用对话代替对抗,用多边协商代替单边独断,用休戚與共代替你死我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代替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从而弥补鸿沟、良性竞争、结束敌对、化解冲突、共同应对恐怖活动,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面向未来,人类总体上面临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难题,而成为命运共同体则是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人类是地球上规模和能量极大的群体,具有高度自觉意识和自为能力。正如马克思所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自觉自为的能动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群体的重要特征。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自为能力不断增强的历史。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唤醒不同国家、地区人们共同的自觉意识,激发整体自为能力,我们才能在关系未来发展生存还是毁灭的重大选择面前,作出理性抉择、展现集体智慧。
人类进入世界历史时代后,“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各民族由地域性存在向世界历史性存在转化。在全球化凸显出“命运共同体”的情势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获得历史提供的经验基础,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现代的国家命运共同体为前提和基础,是立足现实、符合现实的组织建构。现代国家作为地域性构造的共同体,是建立在当前历史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分工合作基础之上的现实存在,是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的一种“强”共同体。中国所倡导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没有超越国家命运共同体发展阶段,不是脱离实际的乌托邦。国家命运共同体包含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是后者的前提。国家利益第一目前仍然是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但以邻为友比以邻为壑更有利于各国利益。国家命运共同体包含着处理内部和外部不同组织之间矛盾冲突的一系列规则、体制和机制。国家之间的相处之道是国家内部不同群体相处的“升级版”和“高阶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就是要打破冷战思维的禁锢,突破零和博弈的旧框,使和平、发展、进步的阳光穿透战争、贫穷、落后的阴霾。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对时代趋势的积极回应,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交往国际化、文化融合化、价值共同化,种种趋向将人类社会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国际组织、公司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一种瞬间千里、天涯咫尺的全球化传导机制,使“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愈加成为利益攸关的命运共同体,零和博弈、冲突对抗早已不合时宜。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的同舟共济、合作共赢,才是适应时代要求、赶上时代步伐的正确选择。
超越民族国家范围、阶级群体限制的人类共同问题、共同危机、共同前景的呈现,推动形成人类共同利益体以及共同命运体。当人类在享受全球化所带来的便捷、高效的经济生活时,全球性的问题、危机、挑战也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无法回避的主要威胁。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只有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全人类才能携手应对,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这是形势所迫。
国际组织、机构的数量增多、机制增强、规则完善、功能多样,全球治理从理念到现实,正在为协商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问题提供有效途径。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组织是19世纪欧洲国家间多边关系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同谋共商解决问题的伟大创造。近年来,国际组织的数目爆炸性增长,各类区域性组织纷纷设立,国家间经济组织作用日益突出,全球治理体系朝着多层次、宽领域、多元主体化的方向迈进。这些为国家之间谋求合作、为全球治理机制和规则的完善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宝贵镜鉴。
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的素质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开始形成,并逐步普及强化,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的价值观支撑和思想基础。人类共同行动、互助合作的意识往往同人的文明程度和素质水平呈现强关联。文明程度越发达、素质水平越提高,共同行动的意识就越自觉,互助合作的意愿就越强烈。现代人类置身于全球化时代,依托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对人类紧密相连、利益攸关状态的感知更加真实强烈。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以此为基础,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等逐渐强化,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
中国作为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国,坚定不移地担当起国际社会的责任义务,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我们经过近百年的探索与努力,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强起来并不意味着要陷入“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更愿意向世界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借鉴,带给国际社会更加强大的和平、合作的正能量。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最坚定的倡导者、支持者、引领者。
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绝不是简单的外交辞令,也不是为国内发展争取和平发展环境的权宜之计。这是中国宣言,同时也是中国心声;是中国纲领,同时也是中国承诺;是中国理念,同时也是中国行动。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外交场合就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蓝图设想、规划具体路径。循着这些蓝图和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抽象的、飘渺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是可以分步渐进实现的目标。
以尊重国家利益、承认民族差异为前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只有尊重差异,才能平等交流、互鉴互助。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旨在促进国家、国际组织之间的协商与合作,必须以尊重国家利益、承认民族差异为前提。具体而言,要坚持“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倡导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尊重世界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历史传统和国情所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
以国际法规、国际伦理为依据。法规和伦理为人类的合作交流提供遵循。法规是“硬杠杠”,伦理是“软约束”,它们共同引导和规范着人类的国际交往。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比如,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不非法使用武力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善意地履行国际义务原则等,以及主权、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法治的国际主义价值观。不同国家和地区既要在国际法规范围内共商合作大计、共谋协商事宜,也要以国际伦理规则来规范、评价彼此间的协商交流、互助互动,使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有规可依、有法可遵、有章可循。
以联合国及其组织为机构。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并不是无主体无组织的自发行为,仍然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协调保障,有序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联合国及其下属组织搭建的平台上,各个国家和地区平等参与决策,共同完善全球治理。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充分利用联合国及其组织长期以来在全球治理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推动联合国及其组织改革创新,避免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陷入无组织、无秩序状态。
以平等协商、合作互助、共渡风险为机制。协商是现代国际治理的重要方法,互助是化解风险挑战的根本之道。我们应该构建平等协商、合作互助、共渡风险的机制框架,解决政治合作形式化、经济合作碎片化等挑战。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保护主义;推動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平等协商集体制定国际规则;推动平等协商处理矛盾和分歧,以最大诚意和耐心坚持对话解决分歧;推动挑战压力面前的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完善风险共渡机制。
以共同发展进步、增强协同效益为目标。“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实践证明,富者愈富、穷者愈穷,难以撑起世界繁荣发展的大厦;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才符合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全球繁荣、增强协同效益,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目标要求和根本指向。要强调整体观念、全局意识、耦合联动,汇聚起发展的合力、进步的合力、繁荣的合力。通过协同效益寻找更多利益契合点,通过资源共享共建、协同联动,分散风险,实现规模效益,展现双赢、多赢、共赢的发展前景。
(作者分别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责编/温祖俊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