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强
【摘要】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但对人才的引进和运用根本上应立足于城市定位与产业结构,根本目的在于发挥人才优势,以及由人才优势衍生的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人才的标准因城市现有条件的不同而各有差别,因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城市间的动态比较优势应立足差异化竞争战略,才能有的放矢。
【关键词】人才 城市定位 城市竞争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和杭州、武汉、南京、西安等新一线城市,及宁波、石家庄等区域中心城市都推出了本市的“人才新政”,对各自看中的“人才”框定了标准和目标范围。
第一类是北京与上海,重点瞄准高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与本市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坚持“质量为先”,但以户籍限制一般性人才。北京与上海分别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其主要特点是汇聚全国乃至全球的优质资源,具有国内其他城市难以匹敌的国际影响力,产业业态丰富、层次高,具有优越的教育、医疗、产业、国际化等发展资源,非一般城市所具备。与此同时,北京与上海受困于“大城市病”,都在规划中对城市未来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划定了上限(其中,北京规划到2020年将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上海规划到2020年常住人口上限不超过2500万人),在其他城市纷纷放开落户条件以吸引人才时,北京与上海仍然通过严格的落户管理阻遏了一般性人才的进入。
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主要瞄准掌握尖端技术的优秀专家人才,即“千人计划”和“海聚工程”的中国籍入选专家,“万人计划”、“高创计划”、中关村“高聚工程”的入选人和国家及北京市科技奖励获得者等;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体育、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金融、教育卫生、高技能七类人才的引进力度,且均对从业经历、职业水准、能力认定等提出了较高的明确要求。上海继2016年提出“人才20条”和2017年提出“人才30条”后,正式实施人才高峰工程,明确提出建立国际通行的遴选机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事业发展平台。在人才标准方面,上海市提出,“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一般处于本领域全国前5名或国际前20名,或年富力强、活跃在创新创业一线,具有成长为世界级高峰人才的潜力”。水准之高,犹在北京之上。在人才领域方面,上海市划定了宇宙起源与天体观测、光子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等13个本市有基础、有优势、能突破的重点领域。
第二类是一线城市深圳、广州及杭州、南京、西安、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将大学生及中高级技术人员纳入人才范畴,同时瞄准高端人才和以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一般性人才,实施“质量为先”的人才制度和“数量保证”的户籍制度。深圳、广州虽也位列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但与北京、上海尚有差距,与杭州、南京、成都等新一线城市更加接近。此类城市的特点是,属于国家级区域中心,具有较强的区域发展带动能力和对周边地区人口的吸引力,在某些领域和产业上具有独特优势,科技基础较好。与此同时,此类城市彼此间差异较小,不仅面临激烈的城市间竞争压力,人才在此类城市中的相互流动性也较大。此类城市同时肩负着留住本地人才(尤其是本地培养的大学生群体)和引进外来人才两个任务,既要求质量,也要求数量,同时推出以创新创业优惠扶持条件为主的“高端人才政策”和针对大学生等群体,以降低落户门槛、提供安家就业帮助为主的“一般性人才政策”。
深圳2017年推出了《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草案)》和《深圳市积分入户办法(试行)》,将纯学历型人才落户门槛放宽至大专及以上,对技术人员给予相对其他城市更优惠的落户条件,且对人才落户不设上限,并逐步放宽配偶及家属随迁落户限制。作为著名的房价高地,深圳根据学历不同,对新引进基础型人才给予1.5万至3万元不等的租房与生活补贴,同时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新建人才住房不少于30万套,为大批量人才涌入消除后顾之忧。杭州作为近年来因互联网产业而迅速崛起的城市代表,一方面发力人才引进,通过降低落户门槛吸引人才;另一方面继续发挥产业优势,依托企业和产业链吸引优质人才。同时,通过筹建以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为代表的新型高校与科研院所,加大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南京2017年开始实施积分落户制度,2018年确定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的城市发展目标,进一步加码人才引进力度:一方面以新型研发机构为龙头带动人才项目和创新创业团队落地;另一方面推出“研究生以上学历及40岁以下的本科学历人才,凭毕业证书办理落户手续”政策,同时推出住房补贴、申购共有产权房和来宁面试补贴等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政策。西安提出了“五年投入38亿,引才育才100万”的目标,并于2018年发布了《西安市2018年户籍2.0业务办理指南》,全日制大中专院校往届、应届毕业生,只需毕业证和身份证即可落户西安,实现了本科生45岁以下、大专毕业生35岁以下全覆盖。武汉2017年3月1日起正式启动“百万大学生创业就业计划”,力争5年内留住百万大学生在汉创业就业。具体优惠政策包括:毕业3年内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凭毕业证即可申请登记为常住户口;湖北大学生创业最高可获20万元扶助;大学毕业生以低于市场价20%买房、租房;出台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等。
第三类是宁波、石家庄等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对周边地区人口及劳动力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无力与新一线以上城市争夺高端人才资源,将人才标准调整为大中专毕业生和技工人才以上,通过落户和补贴吸引数量足够的一般性人才和就业人口。宁波、石家庄等区域中心城市或省会城市,往往具备周边地区所不具备的医疗、教育、就业、交通等优质公共资源,加之空间距离优势,对周边普通城市一般性人才和就业人口有较强吸引力。但此类城市因缺少必要的产业、平台、资本、影响力等资源,对高端人才难以形成真正有效的吸引力,而出于产业发展的需要,此类城市会更加重视对技工人才的引进。
宁波2018年起大幅调低落户门槛,大专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可先落户后就业,而大专工作1年即可无房落户,中专、高中学历在宁波工作满2年无房也可落户,夫妻投靠取消共同居住要求,父母投靠取消年龄限制。石家庄在2018年推出《关于实施现代产业人才集聚工程的若干措施》,提出对三类人才的不同优惠政策:引进现代产业优秀人才10000名,大专以上凭文凭即可落户,学士以上给予不同住房补贴;引进急需的创新人才、科技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1000名,每月给予岗位补贴和工作津貼,每年给予专项经费;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两院院士和发达国家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入选者等高精尖人才100名,最高给予1000万元科研经费补贴和200万元安家费补助。
一是高端人才与一般性人才。高端人才的特点是数量有限、带动能力与示范效应强,往往一个人就能带动本地区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遴选招揽;如北京、上海重点引进掌握尖端技术的优秀专家人才和具有成为世界级高峰人才潜力的优秀人才,以便参与全球人才竞争。一般性人才指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人才,特点是体量较大、个体流动性强,需要积累到一定数量级才能发挥作用,且城市自身可以培养。
二是创业领军型人才与优质劳动力人才。创业领军型人才指在相关行业与领域内具有优秀从业经历、具备自主创业能力的人才;特点是往往在行业内拥有丰富研究或从业经验,掌握一定专业技术和行业资源,其领导企业具有高度创新性与成长性。优质劳动力人才指在相关行业与领域内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能够满足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的人才;特点是相较前者较年轻,群体内学历与专业技能职称跨度大,不具备单个创业能力,但形成群体后对于企业提升竞争力意义巨大。目前来看,创业领军型人才与优质劳动力人才都是各个城市追逐的目标。除了北京、上海以外,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对二者提出了相当优厚的条件:针对创业领军型人才,给予引进补贴、研究经费和奖励、贷款、配套资金等创业优惠政策;对于优质劳动力人才,给予开放落户、租住房补贴、划定工资标准线等政策。
三是专业知识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知识人才指以学历等教育背景为主要参考依据,通常具有本科以上(部分城市为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特点是年龄较轻,群体规模大但面临流失危机,专业知识较好,就业层次较高,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是新兴产业大规模落地发展的人才基础。专业技术人才指以专业技术职称和从业经验为主要参考依据,通常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特点是年龄较大,群体规模大但流动性强,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所倚重的主要人力资源。原本专业知识人才有向一线城市涌流的趋势,而专业技术人才则面临留在新一线城市定居的制度屏障。目前新一线城市针对此两类群体都放开了户籍限制,部分城市如深圳,同时放开了随迁限制,并分层级给予一定的就业和住房政策优惠。宁波、石家庄等区域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对专业知识人才的门槛标准进一步降低,并在户籍方面给予了更大的优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要靠人才来推动,新兴产业的孕育发展要靠人才来引领,尖端产业的超前发展要靠人才来催生;城市生活的品质环境要靠人才来提升,城市竞争的战略基础要靠人才来创造。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与产业紧密相连,对城市的未来发展与竞争起着基础性、关键性、全局性的影响。不同城市对于人才标准的不同需求,根本上是由城市定位与竞争战略不同所决定;人才只有与城市发展的方向、产业、需求相匹配,才能真正迸发出活力与创造力。
从城市量级和目标定位的不同来看,北京和上海是中国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全球竞争力的城市,可以在所有领域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因此,北京、上海的人才标准一定是面向全球、面向全世界最尖端的人才群体、面向最前沿的技术与产业。北京和上海对于优质的一般性人才始终保有较强的吸引力,不需要另行推出政策以强化吸引,反而要通过对落户进行限制来限制人口数量。比北京、上海次一级的深圳以及杭州、南京、武汉等新一线城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一方面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自身的人才培养能力,另一方面又面临兄弟城市同质竞争的压力;既需要高端人才以培育新产业,也需要大体量的优质一般性人才以保证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因此,新一线城市对人才“留下来”与“引进来”并重,同时推出人才与户籍搭配的政策组合。再次一级的区域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本身没有质量与数量足够的人才培养平台,只能向周边地区吸引人才,而又面临被新一线以上城市挖人的风险,因此对人才的要求在学历等方面进一步降低门槛。
从不同城市的差异性竞争战略来看,不同城市彼此之间因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发展路径、规划目标的不同,在竞争战略方面有较大差异,直接决定了对于人才的标准差别和需求差别。比如,杭州以阿里巴巴为龙头打造了互联网领域的领军地位,对互联网及相关领域人才具有巨大吸引力,但由于本土高等院校数量不足,仅有浙大一所质量过硬,因此杭州除了继续降低户籍门槛,还在加紧筹建本土高水平顶尖高校与科研院所,并面向国内外顶尖高校定向引进人才。武汉拥有全国最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但也长期面临流失危机,因此重点面向大学毕业生推出创业与就业并重的吸引政策,凝聚城市创业发展的新动能。南京高教资源丰富,同时又是传统的工业城市、商贸城市,既要面向未来孕育新兴产业,又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因此一方面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引进优质就业大军,另一方面通过搭建创新平台打造创新名城。深圳既是创新创业之城,也是科技创造之城;既需要创新型人才,又对技术人员充满包容;既能通过户籍改革接纳更多人才,又能通过住房建设解决后顾之忧。
总体来看,关于“人才”,并没有统一、固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人才的引入必须与城市定位相适应,与城市竞争战略相统一,与人才个人发展相协调。由此,才能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样,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才能让人才真正有伸展、有发展、有施展;才能让人才的发展与城市的进步互促互进、彼此成就、相印成辉,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为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经济增长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南京大学商学院MBA包涵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印发》,人民网,2018年3月22日。
责编/贾娜 杨鹏峰 美编/李祥峰